营收净利双双“失守”,蒙牛千亿梦断
原标题: 营收净利双双“失守”,蒙牛千亿梦断
2024年,曾高举“双千亿”目标的蒙牛乳业交出了一份堪称“变脸式”的年报——营收跌破900亿元大关,净利润几近归零,巨额商誉减值拖累账面业绩,更暴露出其激进并购策略的严重后遗症。在收入结构单一、负债高企的多重压力下,蒙牛或正被“过去的自己”反噬。
营收净利双双“失守”,蒙牛千亿梦断
3月26日晚,蒙牛乳业(02319.HK)披露2024年全年财报:全年实现营收886.75亿元,同比下滑10.09%,净利润更是从2023年的48.87亿元暴跌至仅1.05亿元,同比骤降97.83%。这意味着,蒙牛2024年盈利水平已“腰斩”数次,仅维持在盈亏边缘。
事实上,这也是蒙牛近五年来首次营收倒退,从2023年接近“千亿门槛”的986亿元,直接回落超百亿,彻底跌出“双千亿”目标赛道。若与最大竞争对手伊利股份对比差距更加明显——后者2023年营收已突破1260亿元,市占优势日益稳固。
商誉减值成“业绩黑洞”,并购策略被反噬
蒙牛此次利润“归零”的直接原因,是对其海外子公司贝拉米及联营公司现代牧业的大额资产减值。
财报显示,2024年蒙牛对贝拉米计提了11.55亿元商誉减值和34.9亿元无形资产减值,同时冲回相关递延税项资产,合计影响业绩近40亿元。现代牧业方面则录得商誉减值及其他损失,致使蒙牛应占亏损超8.2亿元。
两者合计超48亿元减值亏损,几乎“吞噬”了公司全年经营所得,成为压垮利润的直接诱因。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皆为蒙牛近年来实施的并购重点对象——从2013年收购雅士利,到2019年溢价59%并购贝拉米,蒙牛持续押注外部扩张,却频频“踩雷”。
高商誉、高杠杆:财务风险持续积压
尽管2024年蒙牛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仍达83.32亿元,但其净流动资产却转负,由2023年的15.34亿元跌至-12.39亿元,流动性风险隐现。
与此同时,截至2024年末,蒙牛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高达346.37亿元,其中166.62亿元将在一年内到期,而其现金储备仅为173.39亿元,偿债压力已至“警戒线”。
更令人担忧的是,商誉和无形资产计提之后,蒙牛仍有高达190亿元的“账面悬雷”未爆。一旦未来被投企业持续亏损,公司将面临二次减值风险,利润承压将成为常态。
收入结构单一,“液态奶依赖症”难解
尽管宣称构建多元化品牌矩阵,蒙牛收入结构依旧严重依赖“液态奶”业务。2024年,该板块收入730.66亿元,占总营收的82.4%,且同比下降11%,拖累整体营收。
反观近年来力推的奶粉业务、冰淇淋业务亦无起色,分别下滑12.7%、14.1%。唯一实现增长的奶酪业务收入43.2亿元,距离其“百亿单品”目标依旧相距甚远。
对比来看,伊利的奶粉、冷饮业务合计占比已超35%,在品类分布与抗风险能力上,蒙牛明显处于下风。
分红“自救”or“掏空”?股东回报引发争议
面对利润骤降,蒙牛却选择将分红比例上调至45%,全年派息19.94亿元,占净利润近20倍。虽表面上意在稳信心、撑估值,但过高分红比例已引发外界质疑:在自身流动性承压、商誉减值尚未释放完毕的背景下,是否将透支公司未来的偿债与投资能力?
曾在2020年市值突破2000亿港元的蒙牛,如今仅剩700多亿,股价也从巅峰期的52.09港元跌至当前不足20港元,蒸发近八成市值。市盈率一度飙升至近700倍,反映出市场对其盈利前景的极度悲观。
在激进并购遗留的资产风险、收入结构高度集中、行业需求疲软等多重挑战下,蒙牛的“一体两翼”战略转型能否及时止损、自我修复,尚需观察。眼下,“千亿营收”目标已然失守,真正考验的是,蒙牛未来是否仍具穿越周期的能力,而不是止步于“做大难做强”的尴尬境地。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