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们去排IPO了

“我们之前谈的很多潜在并购企业开始犹豫了。”

上海一家并购基金的合伙人分享起最新一幕。随着今年资本市场回暖,一些原本想要寻求并购的公司改变主意,转而去排队IPO。

不久前,一位本土创投大佬聊起“IPO开闸”迅速引发沸腾,身边投资人也明显感受到IPO开始变得忙碌。华东一家早期基金的创始管理合伙人透露:

“我们的被投企业也接到了交易所的要求,鼓励他们主动申报。”

不卖了,改去排IPO,这样的情绪开始在创业公司圈子里蔓延开来。

投资人开始忙IPO

进入三月,沉寂的氛围被打破。一位本土创投大佬分享最新IPO观察——

“我接到交易所通知,让我们有好企业赶紧申报,IPO可能常态化,未盈利企业上市重新开展,预计每年150-200家左右,即一周两三家左右。”

几乎同一时间,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同意影石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同意影石创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几经波折终于打开IPO大门,影石创新成为2025年科创板第一家注册通过企业。

信号渐渐强烈。梳理下来,三大交易所开年至今已共计受理IPO申请7单,包括北交所4单、沪深交易所3单,且主要集中在三月,先是傲拓科技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紧接着,深交所受理了华润新能源的上市申请。

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也迎来新进展。3月28日,上交所受理今年以来科创板的第二单IPO项目——主要从事芯片领域的昂瑞微,成为今年交易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背后集结了哈勃投资、越秀产业基金、招银国际、华登国际、联想创投、深创投、松禾资本等一众VC/PE。

IPO批文发放节奏出现提速迹象,多家企业从提交注册到获得注册批文,用时不足10天。在此之前,中国证监会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也曾特别指出——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发行上市,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适用。

港股的热闹历历在目。今年以来,港股涨幅全球第一,赴港上市潮随之而来,排队A+H上市的企业络绎不绝。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对外透露,目前正在筹备的港股IPO有100宗,当中会有一些令人兴奋的名字。

“港股第一季度忙到累瘫,从一月开始就一直在项目上。”一位base香港的券商朋友度过了十分忙碌的三个月。

“3-5个月会看到申报效果”

变化正在发生。

截至当前,A股IPO在审企业已不足200家,与去年同期超600家相比已经消失了三分之一。伴随库存告急,于是便有了邀请制、放宽IPO限制等传闻。由堰塞湖到“库存不足”,仿佛是一个好的信号。

投资界交流一圈下来,多位投资人和投行人士告诉我们:

交易所方面正在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投资机构紧锣密鼓地给被投企业对接投行券商,抓住这一次难得的IPO窗口期。“大概3-5个月会看到申报效果,毕竟梳理财务数据还需要一点时间。”

IPO暖风吹来,我们梳理今年投融资案例,发现部分Pre-IPO投资悄悄升温,一些头部人民币基金正低调扫货后期的半导体龙头企业——壁仞科技、燧原科技、沐曦半导体等明星项目不约而同进行了一轮新融资。

背后的共识浮现:资本市场将重点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科技,有限的IPO资源则倾向于有影响力、有实力的标杆企业、行业龙头和科技企业。虽然未来市场环境可能不会恢复至前几年极为火热的水平,但大概率会明显优于当前状态。

另一边,港股IPO热闹可见。以往说起港股,大家第一印象便是——找不到基石投资人、估值低、没有流动性、解禁即大跌。但现在情况变了,投资人李刚强分享他的观察,之前港股的四大魔咒基本全部打破了,变成了:基石容易找、解禁也不跌、估值回归、流动性提高。

见证蜜雪冰城刷新历史,成为新一代港股“冻资王”,投资人心态发生转变——从被投去港股就“打断腿”,到如今催促尽快赴港IPO。

目睹眼前景象,一位创投大佬陷入沉思:不管是上A股,还是去港股,一方面公司基本面要经得住考验,另一方面创始人也要具备超前的判断能力,同时还要说服所有投资人和股东一条心地走同一条路,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当中有许多偶然因素,不是说你是绩优生,就一定能够上市的”。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 IPO这事是有点玄学了。”如他所言,自己的心态已不太受资本市场起伏的影响,企业的价值就在那里,在不在风口,赶没赶上窗口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一级市场之困

16万亿资金等待退出

一切的核心还是退出。

长久以来,IPO是VC/PE较为依赖的退出路径,但过去一年IPO静悄悄,收缩态势明显。其中A股IPO仅诞生100只新股,同比下降68.1%;首发融资额合计663.54亿元,同比下降81.2%,下滑曲线令人心情复杂。

这使得VC/PE退出难度升级,万亿创投堰塞湖正在形成。

清科研究中心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底,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基金中,包含母基金和直投基金,共计6.46万亿规模的基金进入延长期,9.83万亿规模的基金进入退出期。换言之,退出+延长期的基金规模已经达到16万亿,市场退出压力极大。

究其背后,是一级市场流动性难题。没有退出,LP势必更加谨慎出资,投向创新的钱也就更少了,“募投管退”的良好循环将被打破。

“行业亟须解决的就是打造一个不管快慢,但健康、可预知、有一定稳定性的退出路径。”谈及大家都关心的退出问题,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表示,并不是希望IPO闸口大开,而是希望具备可预见性。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年初发文也说起,“前几周在业内的活动上,我们一些投资人老朋友一起在呼吁:如果监管能够放开一些,让更多优质企业,不管是在国内上市还是在海外上市,其实它都会带动流动性,一定程度上能够让更多资金回流投到更需要资金支持的项目上。”

“良性的资金循环对于整个创新创投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符绩勋说。

隐隐约约,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