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国军100多个师反攻日军,为何没有收复一个大城市?
NO.2385 -国军大反攻失败
作者:朱可夫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1939 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局势陷入胶着。国军在这一年发动了冬季大反攻,中国军队第三战区、第五战区、第九战区和第二战区等部队投入100多个师五十五万余人,出击次数达一千零五十次,与日军作战一千三百四十次。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终却未能收复一个大城市。
这一结果背后,有着诸多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深入探究冬季大反攻的过程以及未能收复大城市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抗战时期的军事局势与战争的艰难程度。
武器装备差距大
▼
日军凭借长期的工业化发展,在武器装备方面远远领先于国军。在枪械方面,1939年新定型投产的九九式步枪,采用 7.7 毫米口径,有效改进了子弹威力不足和枪弹不通用的问题,大大提升了部件的互换性。
抗战中的日军
反观国军,枪械装备繁杂无序,大量士兵仍然使用着老旧的枪械,其射程、精度以及可靠性都远远不及日军的枪械,在战场上频繁出现故障,严重影响了作战效能。
在火炮领域,日军拥有先进且成体系的火炮装备。例如九二式步兵炮,以其轻巧灵活的特点,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地形中迅速部署,对国军的防御工事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国军的火炮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大多为旧式火炮,射程短、射速慢,在战场上难以对日军形成有效的压制。往往是日军的火炮能够在远距离对国军阵地发动攻击,而国军的火炮却因射程限制,无法对日军进行有力的反击,在火力对抗中明显处于劣势。
德械师
空军力量的对比更是悬殊。日军拥有大量性能优良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其中零式战斗机凭借其出色的机动性和超长的航程,牢牢地掌控着制空权。而国军的空军力量则极为薄弱,飞机数量有限,并且型号混杂,缺乏有效的空中作战和防御能力。
由于缺乏制空权,国军在反攻过程中,部队的调动、补给线的运输等都受到日军飞机的严重干扰和攻击。部队在白天行军时,常常因为日军飞机的侦察和攻击而被迫中断;补给线也频繁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物资难以顺利送达前线,这极大地削弱了反攻的成效。
士兵素质与训练的显著差异
▼
日军士兵普遍接受过严格、系统的军事训练。从入伍的那一刻起,便在射击、拼刺、战术配合等方面展开长期高强度的训练。在射击训练中,通过大量的实弹练习,日军士兵具备了较高的射击精度;拼刺训练使得他们在近身格斗中占据明显优势;战术配合训练则让他们在战场上能够熟练地执行各种作战任务,不同兵种之间协同默契。
在山地反斜面预备攻击的日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军士兵来源广泛且复杂,许多人在入伍前几乎没有接受过基本的军事知识教育,入伍后由于训练时间短、强度低,导致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尽管国军中有部分精锐部队接受过较好的训练,但从整体来看,士兵在战斗中面对日军的顽强抵抗时,常常因为战术运用不当和战斗技巧匮乏而导致进攻受阻。在复杂地形作战时,部分士兵甚至不懂得如何利用地形来掩护自己,在遭遇日军火力压制时,无法灵活地采取有效的战术进行应对,从而导致大量的伤亡。
战略战术的严重局限
▼
国军在此次冬季反攻作战中,战略规划存在严重的缺陷。一方面,缺乏明确且长远的战略目标。大多数反攻行动仅仅是为了应对局部战场的压力,或者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并非基于全面、系统的战略布局。这就导致反攻行动缺乏连贯性和协同性,各部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配合。在一些战役中,不同部队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作战计划,无法对日军形成强大的合力打击,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兵力和战机。
日军的步坦协同
另一方面,战略决策过程混乱不堪,且犹豫不决。国军高层在战略制定和指挥过程中,受到各方势力的严重影响,导致战略决策摇摆不定。在关键战役中,由于高层意见分歧严重,部队的行动指令频繁变更。
前线部队刚刚接到进攻命令,准备发起冲锋,却又突然接到撤退指令,使得部队无所适从,士气受到极大的打击,错失了许多宝贵的战机。这种混乱的战略决策严重影响了部队的作战效果。
国军在战术运用上表现得极为僵化,大多采用传统的正面进攻战术。面对日军精心构筑的坚固防御工事,这种战术往往会导致惨重的伤亡。日军善于充分利用地形构建复杂的防御阵地,并配备强大的火力。国军单纯的正面冲锋,极易被日军的火力所压制,造成大量士兵牺牲。在一些城市攻坚战中,国军士兵常常排成密集的队形向日军阵地冲锋,结果遭到日军机枪和火炮的无情扫射和轰击,伤亡惨重。
此外,国军在进攻中严重缺乏灵活多变的战术配合,很少运用迂回、穿插等战术对日军形成包围和歼灭之势。在面对日军防线时,只是一味地从正面强攻,而不懂得从侧翼或后方寻找突破口,使得日军能够集中兵力进行有效的防守。
抗战中的川军
相比之下,日军的战术灵活多样,能够根据战场形势迅速调整战术,给国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在战斗中,日军常常利用小股部队吸引国军主力,然后派出精锐部队从侧翼迂回包抄,使国军陷入被动挨打、腹背受敌的困境。
内部政治与军事体制的重重弊端
▼
1939 年的国军内部,派系林立的问题极为严重。不同派系的部队之间矛盾重重,难以形成统一、强大的战斗力。各派系为了保存自身实力,在作战时往往各自为战,缺乏协同配合的意愿。一些派系在关键时刻甚至拒绝执行上级的作战命令,导致战局急剧恶化。
在某些战役中,友军陷入困境急需支援,而部分派系部队却按兵不动,坐视不理,最终导致整个作战计划失败。这种内部的分裂和不团结,极大地削弱了国军的整体战斗力,使得反攻行动难以顺利推进。
军事腐败在国军内部广泛存在,犹如一颗毒瘤,严重侵蚀着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军官贪污军饷、克扣物资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士兵生活困苦不堪,训练和装备维护经费严重短缺。
德械师
在武器装备采购环节,腐败行为更是层出不穷,导致采购的武器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以次充好的恶劣情况。一些军官为了谋取私利,不惜购买劣质武器,使得士兵在战场上使用的武器极易出现故障,严重影响了作战效果。军事腐败不仅破坏了军队的纪律和形象,更使国军在与日军的对抗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经济与后勤保障的艰难困境
▼
1939 年的中国,经济基础极其薄弱。长期的战争破坏使得国内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大量工厂倒闭,农业生产遭受重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具备了强大的战争支撑能力。
国军在反攻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这导致军队在武器装备更新、士兵薪饷发放和物资采购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由于缺乏资金,国军难以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士兵的薪饷也常常拖欠,这极大地影响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
国军的后勤保障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一方面,后勤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当时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有限,而且经常遭到日军的破坏。国军缺乏足够的运输车辆和船舶,难以将大量的物资及时运往前线。在一些山区作战时,道路崎岖难行,运输车辆根本无法通行,物资只能依靠人力艰难搬运,效率极其低下。
另一方面,后勤保障的组织管理混乱无序。物资的调配、分发缺乏有效的规划和协调,时常出现物资积压或短缺的情况。前线士兵在反攻作战中,常常面临弹药不足、粮食短缺等困境。在一些战役中,部队急需弹药补充,但由于后勤管理混乱,弹药迟迟未能送达,导致部队进攻受阻,甚至被迫无奈撤退。
李宗仁
1939 年国军投入 100多 个师进行冬季大反攻,却未能收复一个大城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军事力量对比的劣势、战略战术的局限、内部政治与军事体制的弊端、经济与后勤保障的困境以及国际形势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国军在反攻作战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尽管此次反攻行动未取得收复大城市的预期成果,但国军的顽强抵抗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彰显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斗志,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