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司马:韩国是如何一步步实控苏岩礁的?

从浮标到基地:精心策划的侵占行动

1987年,韩国海洋部门在苏岩礁附近海域放置了一枚航海浮标。

这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其实是韩国对苏岩礁管辖权的首次公开试探。

浮标,通常是钢制或塑料结构,通过锚链固定在海底,既能标示航道,又能提醒过往船只避开暗礁。韩国宣称此举是为了航行安全,但这枚小小的浮标却远非于此——它带着韩文标识,由韩国海警负责维护,悄无声息地在东海上画下了一道隐形的界线。

1987年,我国还没有海警局的机构设置,无法承担海上维权与执法等功能,其职责主要由各省的边防部队来替代的。八十年代的中国边防部队,只有沿海的广东、海南、深圳、浙江、上海等边防总队配备了几艘百吨缉私艇,其主要职责是承担近海缉私任务,根本无力远航执行边界维权与执法任务。

因此,即便当时我国作出了强烈抗议,但因缺乏实时监控及应对手段,只能暂时隐忍。然而,正是这枚浮标,为韩国后续的布局,埋下了伏笔。它不需要大规模投入,也不会立即引发外交风波,却以最经济的方式宣示了存在感。

在东海茫茫的波涛中,这枚浮标如同棋局中的一枚卒子,低调却实在地占据了第一步。

500

韩国在苏岩礁上建设了一个全钢结构基地

时间快进到1995年,韩国开始显露出更大的野心。这一年,韩国政府宣布计划在苏岩礁上方建设一座“离于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这不再是简单的浮标,而是要将钢筋水泥嵌入这片水下暗礁的上空。

这一计划由韩国海洋水产部牵头,联合韩国海洋研究所和私营企业,迅速展开了行动。他们先是派出测量船,携带多波束测深仪和海底采样设备,对苏岩礁的水文和地质条件进行了细致勘察。

数据显示,苏岩礁最浅处仅距海面4.6米,地质结构足以支撑固定平台的建设。这一勘察,为后来的工程奠定了技术基础,也让韩国确信,苏岩礁可以成为他们海洋战略的一块跳板。

命名与建设:从象征到实质控制

1995年的规划只是起点,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01年。

这一年,韩国正式将苏岩礁命名为“离于岛”,并将其划入济州特别自治道的行政管辖范围。这一命名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由韩国地理信息院和海洋水产部共同推动,伴随官方海图的修订和地理数据库的更新。

500

基地示意图

“离于岛”命名背后,韩国试图援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声称苏岩礁虽非岛屿,却可作为EEZ划界的参考点。然而,国际法对此并不支持,毕竟,苏岩礁始终无法露出水面,不符合“岛屿”的定义。

但韩国根本不顾所谓的海洋公约,他们更想做的是通过实际措施,制造既成事实。

中国外交部对此做出了明确且强烈地回应,重申苏岩礁不具备领土地位,韩方的命名不具法律效力。然而,这种口头抗议,并未阻止韩国迈出侵占实控的步伐。

2003年6月11日,“离于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正式竣工,这标志着韩国对苏岩礁的控制,从象征性宣示,迈向了实质性占有。从1995年规划到2003年完工,建设过程历时8年,充满了技术挑战与战略考量。

早在1998年,韩国就在仁川等地预制了钢结构模块,随后通过浮吊船运往苏岩礁海域。2000年至2003年,施工团队在东海的强风浪中作业,潜水员将钢柱打入海底,固定平台的主体结构。韩国海警船全程护航,确保施工不受干扰。

最终,这座高76米、重3600吨、耗资约212亿韩元的钢结构平台拔地而起,配备了灯塔、雷达、直升机停机坪、气象站和科研实验室,依靠太阳能和柴油发电机运行。

500

500

基地设施一应俱全

这座基地的建成并不容易。东海的台风和海流让施工充满风险,韩国采用了深桩基础技术,确保平台能在恶劣环境中屹立不倒。每年,韩国海洋水产部还要投入数亿韩元维护这座设施,派遣补给船从济州岛或仁川港出发,为驻守人员提供支持。

这座“基地”不仅象征着韩国的技术实力,更成为其实际控制苏岩礁的象征。

基地竣工后,韩国得寸进尺。他们通过军事巡逻、科研活动和国际宣传,进一步巩固了对苏岩礁的掌控。

韩国宣称它服务于海洋研究和航行安全,但中国却将其视为变相占领,一再通过外交渠道表达抗议与不满。

2012年,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公开表示苏岩礁属中国大陆架,韩国召见中国大使抗议。同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回应,中韩对苏岩礁无领土争议,仅存在专属经济区划界分歧,试图缓和局势。但韩国并未停止实际控制。

2013年,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ADIZ),将苏岩礁空域纳入其中。韩国随即扩大自身防空识别区与之重叠,并增加在苏岩礁附近的军机巡逻。中韩关系因“萨德”问题恶化,苏岩礁成为双方军事博弈的棋子。

500

太阳能供电设施

2017年“萨德”事件期间,中国空军在苏岩礁附近巡航次数激增,韩国则派遣海警船加强巡逻。双方虽未直接冲突,但紧张气氛明显。

韩国海警定期在苏岩礁周边巡逻,空军还会出动P-3C巡逻机监视空域,确保任何潜在威胁都被排除在外。与此同时,韩国海洋研究所依托基地开展研究,发布海洋数据,用“科学”的外衣为自己的存在“正名”。

在国际舞台上,韩国也不遗余力地推广“离于岛”。在联合国会议等场合,韩国官员频频提及这一名称,试图争取国际社会的默认。虽然《海洋法公约》不支持暗礁生成EEZ,但韩国的宣传策略让“离于岛”逐渐在一些圈子里被接受。这种软硬兼施的手段,让韩国在苏岩礁问题上占据了先发优势。

反观我国,面对韩国的咄咄紧逼,前期技术手段的缺失,显得不无被动。直到2010年代,随着中国海警力量的增强和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划定,中方才开始以巡航和设施部署进行了有效反制。

500

500

安全屋固若金汤

军事控制 美韩联盟幕后推手

那么,为何韩国要在苏岩礁问题上步步为营、咄咄逼人呢?这离不开技术、策略与背后的强力支持。

从技术层面看,韩国充分利用了海洋测量的先进手段。1987年的浮标部署,依赖声呐和GPS定位;1995年的勘察,则用上了多波束测深仪和卫星遥感;2003年的基地建设,更是集合了模块化预制和海上拼装技术。这些技术手段确保了每一步行动的精确性和可行性。

策略上,韩国采取了“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从浮标的低烈度试探,到基地的高投入建设,再到命名的行政确认,韩国始终控制着节奏,避免一次性激化矛盾。每次行动后,他们都会观察我国的反应,调整后续步伐。

这种渐进式推进,既降低了风险,又让控制权水到渠成。

500

全时全天候护卫基地

更重要的是,韩国内部的政策协调为这一过程提供了保障。海洋水产部负责规划和建设,外交部应对国际压力,国防部提供军事支持,三方配合默契。韩国还将行动包装为“科研”和“安全”项目,巧妙规避了《海洋法公约》的限制。这种内外兼修的策略,让韩国在苏岩礁问题上始终占据着主动。

事实上,韩国对苏岩礁的侵占并非孤立事件,背后有复杂的国际背景为其提供了强力支持。

1987年苏岩礁浮标事件,发生在冷战末期,韩国作为美国在东亚的重要盟友,正寻求扩大海洋影响力。美国虽未直接介入,但“美韩同盟”对韩国的军事支持,无疑为韩国提供了强大的底气。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进一步为韩国创造了机会。韩国于1996年批准加入公约,积极主张200海里EEZ,并将苏岩礁视为划界依据。虽然公约的模糊性让韩国的主张缺乏坚实依据,但也为他们通过设施建设制造“事实占有”提供了操作空间。这种法律上的灰色地带,成为韩国行动的隐形推手。

500

基地上的直升机坪

日本的海洋扩张也为韩国提供了示范。1996年,日本在冲之鸟礁建设人工设施,宣称其可生成EEZ,引发中韩抗议。韩国从中汲取灵感,认为类似行动在苏岩礁上同样可行。日本的技术和侵占策略,为韩国的基地建设提供了借鉴。

进入2000年代,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进一步为韩国壮了胆。作为美日韩三角同盟的一员,韩国在苏岩礁上的实控,无疑得到了美国的默许。美国提供的卫星数据和海军技术,在基地建设和巡逻中发挥了间接作用。

2016~2017年的“萨德”事件,更是让韩国在苏岩礁问题上态度强硬,反过来利用这一争议牵制中国。

2014年7月7日,韩国中央日报报道称:“划界标准是双边争议的焦点。沿岸国家最多可以划定200海里的EEZ,但韩中之间的海域最宽只有280海里,EEZ必然会重合。韩国建议以两国海岸线的中间线划界,中国则主张应该以大陆峰为标准,根据整个海岸线长度的比例划分海域。特别是,由于韩中在南海的划界问题直接关系到离於岛的归属,因而斗争更加激烈。从地缘政治来看,离於岛上很方便建造军事基地,战略位置也非常重要。在离於岛上建设军事基地后,可以对附近潜水艇的活动拥有管制权力,影响重大。

诚然,韩国以科研为名,行军事控制之实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500

500

韩媒发布的中方放置的大型漂浮物

军事图谋终将“竹篮打水”

从1987年的浮标,到2003年的基地竣工,韩国用时16年时间,将苏岩礁从一块无人问津的暗礁,变成了美韩“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军事前哨。

这一过程,虽是韩国依托技术与策略逞一时之快,也是复杂国际背景与国内意志结合的共同成果。但是,抢来的,怎能落袋为安呢?

今年3月18日,韩国“韩联社”等多家媒体突然爆料称,在今年年初,中国方面先后派遣工程船在韩国单方面划定所谓的“暂定措施水域”(也就是苏岩礁附近)布置了三个巨型海上钢结构建筑物,且该“建筑物”有多个可供人员长期驻守的舱室和生活区。

韩国媒体更是惊呼:中国已经实控苏岩礁。

3月26日,韩联社再次报道称,韩国海洋水产部长官康徒衡26日就中方近期未经协商在韩中暂定措施水域(注:中国苏岩礁)设置钢制构筑物一事表示,按照对等原则,在该水域设置了大型漂浮物。

中国忍让了25年,这次还会隐忍吗?

韩国“霸王硬上弓”的侵占图谋,最终会不会“竹篮打水”呢?我们拭目以待。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