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精神意识就是对于世界的建模
【本文由“嗯_真香”推荐,来自《《心智对话》| AI与国运:中华文明将引领AI时代》评论区,标题为嗯_真香添加】
今天左栏另一篇文章有这么一句话:如何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内心充盈、生活充实的真实世界。
那什么是“真实世界”?借用电影台词,真实如果是指听到的音频-看到的影像-触摸到的物品-酸甜苦辣之味觉,那这些不过是“电信号在你头脑中的模拟反映”。
其他类似观点,人类的精神意识就是对于世界的建模→模拟反映世界的性质与模式→模仿的越是全面准确,就能大大提高其生存概率与发展能力。模拟/虚拟的世界可以是客观世界,或者虚构的世界(宗教能存在的原因之一)。
要解决部分人的心理问题(不能等同于神经基础异变的精神疾病),未必是提供真实世界...虚构之事同问题心智交互也可以是解决方案。简单的案例:情绪不好,可以品尝美食,享受性爱-打打游戏-时不时暴粗口-搏击格斗来发泄情绪都可以对冲。对部分人来说,所谓真实世界就一个残酷糟糕的世界。个人有不良情绪时,写的评论含否定他者的成分也是大幅度提升。
描绘人类精神意识的概念与词汇往往模糊、玄幻、不稳定--人与人之间难以形成高度一致的定义而共频。
原因可能是:
①自我解析很难--只缘身在此山中(自解析也是很重要的认知能力与类型);
②符号系统是认知工具之一。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含义,猜测就是特定结构化的视频、音频对应于关联事物的臆想/想象/幻想/联想(思维方式),及印象形象-体验感受之记忆。在群体有了“共同频率”就成了文化。
表现为很多精神意识类概念之词汇的真正含义难以理解与定义:如权力与权利,目的与目标,智能与智慧,企图与动机,目标与任务,感觉与感受。什么是价值,以及认知-精神-意识-思维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
个人认为,智慧只是认知系统的分支内容→操作类认知。首先区分问题得真假与轻重,借用已有知识与现场信息,能够编辑出高效手段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意识运动就是智慧。认知→信息加工系统是智能的主体构成。所以褒义的智慧并不高于中性的智能。
这几个人中水平最高是谢耘,从他以前写的文章中就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