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商界如何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找準定位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香港工商界思想上首先确立需依靠政治经济学(你看马部长和特朗普的组合),再蓝海战略找到自己的精准定位。
今年是國家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第十三年。過去十餘年間,中國在全球的佈局與合作積極、理性、穩健,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先後加入成為合作夥伴。
互動之間,一個國際合作的新典范已然形成。
如今國際社會的格局日新月異,地緣衝突風險持續升高,中美關係波詭雲譎,香港企業如何在新時代深度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關乎商業機會的把握,更涉及香港在下一階段的中國與世界經濟互動中,如何繼續扮演獨特的角色。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香港工商界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要注重為國家填補民間外交的缺口。
香港企業到「一帶一路」國家,能夠順利開展商業活動固然是基礎,但更具價值的是用商業方式去做國家做不到的事。
國家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時,官方層面的合作常具政治敏感性,以及面臨當地輿論壓力。
而香港企業則能以更靈活的民間身份,在文化、旅遊、中小企業合作等領域建立軟性連結,充分發揮香港作為「東方之珠」的獨特魅力。
例如香港的酒店業界在「一帶一路」沿線投資時,可通過與中國的旅行社合作吸納中國遊客,同時培訓當地員工,間接促進人文交流;貿易公司代理「一帶一路」國家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時,也能化解這些國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誤讀與成見。
這種「商業帶動民間認同」的模式,正是官方外交難以直接觸及的層面。
香港企業家若能更主動地將社會影響力納入商業策略,不僅能降低投資風險,還能實質性增強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的「軟實力」。
第二,香港在金融領域的角色不僅僅是資金提供者,更是風險管理者。
過往社會許多的討論聚焦於如何在香港為「一帶一路」項目融資,卻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即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如何確保資金的安全與效益。而這恰恰是香港能夠發揮獨特優勢的領域。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幣波動大,如土耳其里拉、巴基斯坦盧比近年的大幅貶值;法律體系差異顯著,普通法、大陸法與伊斯蘭法系並存,合約的跨境執行存在諸多障礙。
香港成熟的金融基建和法制環境恰好能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
離岸人民幣市場提供貨幣避風港,外匯衍生品市場可對沖匯率風險,專業的保險和再保險市場能覆蓋項目風險;完善的法律制度與豐富的人才儲備可以為不同法域之間的銜接提供渠道,特別是享譽全球的國際仲裁服務也能夠為商業糾紛提供中立解決方案。
從這個層面上看,香港的價值就不僅局限於資本規模,而更在於令到國際間資本流動更安全高效。
第三,專業服務業的協同效應比單打獨鬥更重要。
香港向來以高質素的專業服務享譽全球。
法律、會計、工程顧問等各項專業服務在齊頭並進、各自發展的同時,宜應形成「組合拳」,通過合力而非零散輸出,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項目既需要香港律師處理國際合約、會計師審計合規,同時還依賴香港工程公司進行可行性研究。
這種協同模式已在東南亞部分基建項目中得到驗證,但香港業界仍需更加主動地整合資源,將其發展壯大。
例如可由政府或行業協會牽頭成立「一帶一路」專業聯盟,讓中小型的顧問公司、專業機構以聯合體形式競標,從而提升競爭力,避免被境外大型機構邊緣化。
最後,港人對「一帶一路」的認識不應局限於政策宣傳,而要在實際商業活動中近距離感知。
當前,香港高等教育中已經吸收不少「一帶一路」建設元素,對青年的培養也以此為重要方向。
香港本地高校還可以更進一步,應與企業合作開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地研習計劃,例如讓商科生到中亞的物流公司實習,或安排工程系學生參與中東的大型基建項目;企業界還可以支持本地創業團隊利用香港金融科技的基礎和優勢,為南美洲的中小企業設計和搭建跨境支付系統。
這不僅能為香港培養一批具備國際視野的人才,還能催生新的創業機會。同時,在此過程中,港人港企將有機會參與新興市場多領域規則標準的制定,真正令到香港工商界國際化、專業化的特點得到充分發揮。
推動香港從傳統的中間人角色升級為「國際規則的重要設計者」,需要香港工商界人士建立起更為長線的思維,打破對西方市場的慣性依賴。
在今天這個時代下,企業要在“一帶一路”全球佈局,不可避免會遇到政治博弈,我們如何應對?
除了能力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不可避免的政治考量更為重要,任何企業都必須要把政治利益考慮進去。
不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必須明白你的政治立場是什麼,你的政治利益是什麼,因為這些與商業利益是牢牢綁定在一起的,這就是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是永恆存在的,不可能分家,純經濟學是不存在的。
只是以前在非全球化的時代,單個的利潤比較高的時候,大家相對忽略了這個政治元素,但現在香港的企業早已全球佈局,當那你搶全球的蛋糕,不是企業只看著自身經濟領域的實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更要看面對的政治博弈、大國博弈、背後各方面的實力博弈,需要我們做出符合國家利益決策,這也是提升企業能力的一部分。
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尋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實現從「聯絡人」、「增值人」升級為國際經貿體系的「設計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