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浩怒撕网易云:没完了是吗?
来源 | 摇滚客
今日BGM,《脱胎换骨》,李荣浩
本文约296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热搜爆了。
李荣浩在自己的微博上直接开火,怒斥网易云:
“之前新专辑有错字问题,我们对于专辑的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把控和监督,确保质量没有问题,发货前还去随机抽取了十本,确保本身没有问题才允许发货,结果网易云的nfc卡片链接刷出来又是错的。”
“我想问一下,网易云音乐你们既然没有这个技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有这个技术没有人能监督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就这么合作的吗?”
“你知道那种,不得不承认这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是什么心情吗?你这么大个公司没人去刷一下你自己制作的卡吗?没完了是吗?”
一连串的发文,有理有据,义正词严,也得到了广大粉丝山呼海啸的支持。
事实上,李荣浩在圈内一直都是出了名的性格好:凡合作过的音乐人,必成长期伙伴。
就连妻子杨丞琳都曾在采访中透露,两人吵架后李荣浩会默默做好早餐,用行动代替争辩——这种“务实型温柔”,恰是他在圈内收获真心的关键。
就是这样一位音乐人,终于也有受不了的时候。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这并不是偶然,天下苦网易云久矣。
为防止大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先在这里还原一下事情的经过。
李荣浩的新专辑《黑马》有附赠的NFC卡片,这本应是数字音乐与实体专辑结合的创新尝试。
没想到,当歌迷真的识别了,跳转出来的却是歌手颜人中的专辑页面,带着种“张冠李戴”的荒诞。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李荣浩团队在发货前已对实体专辑进行过严格质检,甚至随机抽取十本核查印刷质量。
不因为别的,错怕了,早在1月份的时候,李荣浩就在个人社交媒体发文称实体专辑出现漏字情况并致歉。
当时就把李荣浩坑得够呛,紧赶慢赶,春节期间还在加班加点忙活,结果这一次,依然被技术漏洞“背刺”。
正如李荣浩质问:“你们这么大的公司,难道没人刷一下自己制作的卡吗?”这种对基本流程的漠视,折射出平台技术管理的失控。
而且此次事件并非孤立的技术故障。
从网友反馈来看,错链现象具有普遍性,大量消费者涌入网易云官方微博要求道歉,评论区充斥着“草台班子”“技术乞丐”等尖锐批评。
今天下午李荣浩工作室,一样音乐工作室发文:
“感谢大家对《黑马》实体专辑的支持,随专辑发出的NFC卡片出现的技术问题,目前正在等待相关平台以及技术部门解决,后续解决方案会及时同步大家。”
而偌大的网易云呢,依旧是已读不回。
直到今天晚间,网易云才公开回应了这件事,并向李荣浩和公众致歉。
平心而论,这个事件中我是非常“心疼”李荣浩的。
从来都是后面的团队去尝试满足艺术家的个性,还头一次看到,创作者为了所谓的平台买单的。
就像前面说到的,在流量为王的娱乐圈,李荣浩始终像一股“清流”,在行业内外织就了一张坚实的“好人缘网”。
别的不说,就说前几年李荣浩开演唱会,上百位和他合作过的艺人、音乐人好友前来捧场:
谢霆锋、井柏然、王俊凯、汪小菲和UNINE李汶翰、李振宁、姚明明、管栎、嘉羿、胡春杨、夏瀚宇、陈宥维、何昶希9名成员,以及沙漠五子D5的丁飞俊、谷蓝帝、徐炳超等都纷纷现身。
一方面,他对音乐的认真,的确为他收获了行业的尊重和人缘:
2010年,发行的第一张ep《小黄》,潦倒却真诚。2014年同名专辑《李荣浩》发行,一首《模特》让他从幕后走到台前。这是一首把自己解剖三千刀之后写出来的歌。
从前,是意外车祸,是早年丧父,是异乡的求学之路,是北漂时的影子写手。往后,是金曲奖黑马,是华语乐坛冉冉上升的创作型新星。
从选秀幕后到舞台中央,李荣浩始终保持着“录音室思维”——把人际关系当作需要精心打磨的作品。
没有刻意的饭局应酬,没有浮夸的场面话,有的只是对音乐的真挚和对同行的尊重。
这种以专业立身、以真诚待人的生存哲学,或许正是他在竞争激烈的娱乐圈,既能守住创作初心,又能赢得广泛好感的根本所在。
所以,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歌手,到底是被气成了什么样,才会发微博连连质询。
就像你想不到,当年各种电台,歌单,推送,可以成全你任何文[zhuāng]艺[bi]情怀的网易云,怎么突然有一天,就“恶堕”成为让人笑不出来的赛博笑话了。
如果有心,你会发现,网易云音乐近年来的“技术翻车”早已形成系列剧。
还记得网易云音乐崩过几次了吗?
2024年3月14日,网易云音乐出现众多网友登录状态突然失效、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
2024年8月19日,网易云音乐出现服务器故障,网页端出现“502 Bad Gateway”报错,App端也无法使用;
2024年12月2日也发生过崩溃,官方称由于开发页面配置错误,导致安卓端少量版本的用户首页报错,故障时间20分钟左右;
还有就是上个月,因机房网络故障,网易云音乐App出现部分页面加载慢或白屏、部分推荐功能受影响等问题。
还记得有多久没有清清爽爽地听过歌了?
开屏广告,就是既扯淡,更没有足够的数据做支撑的垃圾推销,生怕手抖一不小心就着了道,点进去;
然后,就是“包时段会员+二次付费”,开了月会员、或者年费会员,你还是得为某些特定的专辑二次付费;
而后,每年被当作重头戏的年度听歌报告,因为数据统计错误引发用户集体投诉;
这还不止,2025年“摆烂”仍在继续,音乐频现卡顿、延迟、加载慢的问题,屡见不鲜;
当然,最恶劣的有两点,套路消费者。
推送显示26元的季卡会员实际却被扣45元;消费者不知情情况下被自动扣费两年多;同一个月被扣了两笔会员费……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让乐迷捂好钱包。
还有就是侵权。
个中例子太多了,最离谱的,还是周杰伦那次。下架了周杰伦在内的杰威尔版权公司艺人的歌曲的前夕,不仅延期销售,还将歌曲打包成“付费音乐”向全部用户推送付费歌曲的购买通道。
事实上,这些事件共同勾勒出一个危险趋势:技术团队正在从“创新引擎”退化为“救火队员”,平台对核心竞争力的投入日渐式微。
据相关媒体报道,网易云音乐服务器多次崩溃与其自研的Curve存储系统缺陷直接相关,而技术团队在经历裁员后,系统维护能力进一步恶化。
这种“自断经脉”式的技术管理,最终导致用户体验的持续滑坡。
然而,我想说的是,网易云音乐的问题远不止于技术能力。
从过往的处理方式中,可见其商业伦理的深层危机:
其一,是责任转嫁的策略不高明,“踢皮球”式服务彻底消解了平台作为服务主体的责任;
其二,态度责任心过于敷衍,最简单的例子,这次NFC卡片居然未经过基础链路测试即投入生产,暴露出对音乐人作品价值的轻视;
其三,危机公关失效本质上是傲慢。
试想一下,事件从最初被歌迷爆出来已经发酵了超过24小时,网易云才迟迟回应。
不得不说,这与早年“云村”社区营造的温情形象形成讽刺对比。
当平台将音乐人的心血之作简化为流量商品,当用户信任被当作可消耗资源,所谓的“音乐热爱”终究沦为资本游戏的遮羞布。
最后还想掏心窝子说几句。
李荣浩在质问中提到的“草台班子”隐喻,恰是当下音乐产业技术异化的缩影。
当创新变成营销噱头,当专业精神让位于流量焦虑,平台终将失去最珍贵的资产——用户的耐心与艺术家的信任。
至于网易云,好好做产品吧,别让音乐人和用户再失望了。
若不能重拾“工匠精神”,其标榜的“音乐力量”恐将沦为数字时代的行为艺术。
毕竟,再精妙的代码,也编写不出失去的信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