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关键点:以前没有牛奶或奶粉,我们是怎么喂大孩子的?
关于最近(2025.03)张玄化(被封号刷到)宣传米糊米汤可以替代奶粉的言论中,他有一个核心的助推观点(也是很多拥趸喜欢引用的反问句)是:以前没有牛奶或奶粉,古人是怎么喂大孩子的。以此来印证喝米糊或所谓米油可以替代奶粉。
实际上这个逻辑是有大问题的:
第一、孩子在断奶后到可以和大人一样吃食物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就是1-2年左右就可以和大人一样吃饭了,这时候孩子可以吃的东西很多的,米糊绝不是主要的食物。只是稍微注意不要吃太硬冷的食物,特殊喂养时间不长。
第二、以前没有奶粉怎么喂大孩子的,实际上以前(包括解放初期)对于断奶或没有母乳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大人口嚼口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喂养,口嚼口喂对婴孩摄入的营养成分更丰富,营养密度也更大。大部分是妈妈吃饭时,抱着孩子在旁边,妈妈吃饭过程中,不时的嚼碎给孩子口喂的。这个时候除了大人可能会挑选合适的食物嚼碎给孩子吃,实际上孩子吃的食物种类和大人差不多了,营养反而均衡些,米饭、蔬菜、豆类、偶尔鸡蛋和肉类都嚼碎了喂,米糊也只是其中一种食物,营养成分和密度不够。当然不同家庭条件吃的自然有差异,古时候整体还是蛋白质比较匮乏。
第三、整体看古人的食物肯定比现在吃的更自然,但食物充裕程度和食物的营养成分比现在的人差远了(很少家庭能经常吃肉),寿命和婴儿成活率也低很多。解放前中国基本没有牛奶业,解放后的农村到本世纪初也很少可以经常喝牛奶,南方地区孩子喝迷糊不少,但自己家养鸡,还是有鸡蛋可以吃,断奶后基本上需要妈妈和奶奶口嚼口喂一两年,然后就跟着大人一起吃。
第四,喝米糊替代牛奶,存在理解和表达差异:牛奶是可以做婴孩主食的,其他可以吃很少。而米糊能不能做主食,恐怕难担此任,需要更多的辅食的补充。否定牛奶那些人表达出来的潜在意思是米糊可以作为主食来吃,辅食都可以少吃。实际上吃米糊真的不能少吃别的食物。
第五、牛奶或奶粉如果不适合喝,比如过敏或者消化不良,那是可以减少奶类的,那就要在其他食物方面加强补充,比如鸡蛋羹、面条啥的。
第六、很多人认为牛奶本身就不好,这个认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了。但也反应出国内牛奶质量的问题,我感觉这个质量问题更多是表现为参差不齐,鲜牛奶质量是不错的,也贵,然而盒装奶也一样参差不齐,真的有很一般的牛奶。便宜的一般都质量不行,口感也差,我理解牛奶公司也是对牛奶产品故意形成“梯度”产品,实际上为了拉开价格,就像西方吧牛肉分部位不同价格销售一样。这样很多便宜的奶自然品质差。国外(特别澳大利亚、新西兰)鲜奶比例高(70%以上),便宜(15-20元/2L)且品质也很好,国内贵太多了,差不多超15-25元/1L。
第七、我国每1000人有4.5头奶牛,澳大利亚是100人有6头,德国是100人有4.5头,如果中国奶牛数量增加2-3倍都是可以的。奶牛多了就可以供应更多的好奶,好奶的价格也可以更加亲民,要知道奶牛是可以喝一辈子的,不光婴幼儿,说是“主粮”不为过。提高国内牛奶整体品质,增加鲜牛奶比例,降低鲜牛奶价格,很有必要。国内牛奶企业不能把价格拉的太高,牛奶要成为老百姓的“主粮”之一,就必须把品质拉上去和价格打下来,我国的平均奶牛数。问题牛奶是可以大幅减少的,是可以打击掉的。牛奶过敏问题也是有的,在现在食物很充裕的情况下,找到替代食物也完全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