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限制人员流动,你以为供给制时代?

侨报7月9日“四合院”时评】近日,山西运城市绛县副县长霍剑在该县教育工作协调会上表示,要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公职人员子女外流求学,保障优质生源。霍剑这一言论,引发了网民热议,有网民调侃称,公务员子女在哪儿上学需征得官方同意?政府的“手”未免也伸得太长了吧?

事实也的确如此,“免试就近入学”是中国义务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家长可以把子女送到户籍之外的私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而中国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应履行的各种义务,但没要求其子女须在本地接受义务教育。于此而言,绛县严控公职人员子女外流的做法于法无据,遭到网民吐槽也就不奇怪了。

在引发争议之后,中共绛县县委书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同事们误解了他此前表达的意思,“是鼓励,不是严控。”究竟是不是同事会错了书记的“意”,或许只有涉事人自己知道。不过,想方设法留住优质生源并不是绛县一个地方在行动。早些时候,为留住优秀初中毕业生生源,贵州省黔南州福泉中学将“部分中考优生在其他学校就读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案例”在学校里贴出,同样引发外界质疑。两年前,河北省南和县多名教师因送“子女出县读书”而被县教育局调离原单位,派到偏远的乡镇教书。

为何一些地方和学校对优质生源要进行“围追堵截”?因为优质生源外流必然影响当地的高考录取率。而对一个地方来说,高考录取率既是形象也代表着政绩。毫无疑问,出于功利目的强留优质生源的做法不可取。主政者更应思考的是为什么一些家长让孩子舍近求远外出求学?如果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好的教育,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去求学?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曾针对“县域优秀生源流失问题”指出,政治生态决定了教育生态,教育问题的根源不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县域教育的失败根本不是一个校长干出来的事。

要避免优质生源“用脚投票”,各级学校,尤其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是要努力练好“内功”,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解除教师后顾之忧,让优秀教师留得住。而当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之后,地方也就无所谓对优质生源的严控“外流”与鼓励“回流”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