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批判了四十年的“应试教育”,真的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吗?

先看一则古墓派公知的言论:

500

按照这位“博士”的观点,失学儿童才是这个国家最优秀的人才,因为他没有被教育损坏过任何创造力,没有被灌输过任何现有人类知识,也就不存在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可以直接搞发明创新的。

然而这位“博士”似乎对失学儿童也不太羡慕:

500

对于这种古墓派公知,虽然嘲笑,但是道理还是要讲一下的。

从快四十年前开始,我们的教育界甚至整个社会,就开始喋喋不休地嚷嚷“中国的教育压制/摧残了孩子的创造力,让他们变成了没有创新能力、不懂质疑的机器”。这个论调是如此之历史悠久,甚至听这话长大的孩子,今天都有孩子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用“质疑”的思维,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个几十年来几乎被奉为“政治正确”的刻板印象。

1、中国人真的没有创造力吗?

这个观念是基于“中国人没有创造力”这个先导观点的,这个观点成立了,之后才是讨论“为什么会失去创造力”,然后才会引到教育这个因素上来。

这个先导观点正确吗?它是怎么来的?

如果要去问持这种观点的人,为什么说中国人缺乏创造力?他一般都会这样说:你看现代科技产品大多数都是外国人发明的,诺贝尔奖也基本都是外国人得的。这不就说明中国人没有创造力吗?

对于这样的人,他对现代科技的理解,还停留在“牛顿被苹果砸了之后想出万有引力”这种儿童读物水平上。他觉得,现代科学和技术,就是靠天马行空的想象,然后“一拍大腿”——哎嘛!这个主意老棒了!——于是一项新的科技发明就出来了。所以说,发明嘛,主要靠的是胡思乱想灵光一闪,和过去的知识没有什么关系,不但没有关系,反而过去的知识更多是羁绊和条条框框。而中国孩子的脑子里正是被赛了过多过去的知识,所以就被条框给限制住了,自然没有了“一拍大腿”的能力。

他不知道,或者说是故意装作不知道——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往过去累积的高墙上继续垒砖的过程。中国工业化开始的1949年,已经落后了西方几百年,人家的科技之墙都垒到不知道高到那里去了,你还只有一个小土包。先天就比别人落后了这么多,怎么可能一口气赶上呢?

2018年,美国的申请人提交了56,142件PCT申请,其次是中国(53,345件)和日本(49,702件)。而且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到,虽然2018年仍然是来自美国的发明人提交的PCT专利申请最多,但按照目前的趋势,预计紧随其后的中国将在今后两年内赶超美国。

500

不止是专利,在产品创新领域、在基础科学产出领域,最近这些年,中国都是一个井喷的存在。

可见中国人并不缺乏创造能力。

过去的七十年,中国做的就是一个填巨坑的过程,填的是晚清、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一个巨坑。在这个巨坑之下,中国文明和技术落到了几千年来的相对最低点。你在大坑里,距离别人的墙顶还有很远的距离呢,当然只能是主要以追赶为主,不可能做到创新为主线。你得先赶上别人,然后再超越吧。

然而在有些公知眼里,这都不存在。中国应该像武侠小说里面的大侠那样,一拍大腿,直接轻功飞到坑外面才对。

如果所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决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那么就可以由此得出两个推论:

1、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搞快乐教育,不去打扰孩子的“天性”,这样他们长大之后,自然就可以直接凭空搞发明创造。

2、由于这些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一样都搞“快乐教育”,都不去打扰孩子天性。那么这些孩子成年之后,落后国家应该在科技上迅速与发达国家变成持平的状态。因为孩子都是同样的“快乐教育”培养出来的。

然而很明显,这两个推论都不符合现实。因此,根据反证法,所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不是决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而且更讽刺的是,百年前的科技强国名单,和现在对比一下,好像只多了一个中国(韩国也可以算半个)。而多出来的这一个,恰恰还是走的是所谓“应试教育”的路子。

2、“应试教育”真的摧残创造力吗?

这也是一个四十年来几乎被整个社会认定的“政治正确”。但实际上,它从来没有被真正的证明过,甚至连逻辑上的推导都漏洞百出。

这些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这样:

1、你天天教孩子现有的知识,孩子就只会现有的知识,以后就不会创新了。

2、你考试的时候只给一个标准答案,那孩子就只会这一个标准答案,以后就不会创新了。

3、你只以试卷为评价标准,孩子只会做试题,以后就不会创新了。

这种观点似乎把人的大脑视为一块内存区域,"应试教育"摧残“创造力”的过程,用代码表示大概是这样的: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h>

int main()

{

    char Innovation[] = "我有创造力,哈哈哈哈哈哈好棒哦嗝";

    printf("【接受应试教育前】大脑内容:%s\n", Innovation);

    //然后呢,应试教育来了:

    char *test = "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试卷……";

    strcpy(Innovation, test);

    printf("【接受应试教育后】大脑内容:%s\n", Innovation);

    return 0;

}

然后,大脑中的“创造力”这块内存空间中的内容,就被“试卷”的内容给“覆盖”了……

500

为什么做了试卷,毕业之后遇到实际情况就不会思考了?这是什么逻辑?你的大脑内存只有这么大的容量吗?你怎么不学会吃饭忘记了穿衣服呢?你怎么不学了乘法忘加法呢?

还有人说,是因为养成了“应试”的习惯,习惯了只有唯一的答案,所以无法适应客观万紫千红的世界。

这更是很无厘头的一种论调。合着说,你做了一天的物理卷子,因为物理卷子只有一个答案。所以你晚上吃饭的时候,因为想象力受到了摧残,所以面对食堂众多饭菜时,也只会选一种菜吃?

或者说,你参加工作了,这天老板让你去做个事,你突然觉得,哎呀,因为我高三物理课试卷做多了,万有引力定律背的太熟,以至于每次在相同条件下算万有引力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我突然觉得不会思考了,你还是托付别人去做吧……

这都是哪跟哪啊!

甚至下面这种观点都更靠谱一些:

为了应对高强度的考试,大脑不得不考虑各种情况,应对不同的人出的、五花八门千差万别的来自各种角度的测试,做一套试卷,要经受几十道题的不同花样的刺激,这难道不是刺激大脑,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好方式吗?

另外,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虽然很多公知都痛心疾首说应试教育摧残了想象力,但是好像没有几个人跳出来现身说法,用实际例子宣称作为中国人的自己是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3、如何评价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有问题吗?肯定是有的,任何一种考察方法都不完美。

应试教育的真正问题在于,它的考察内容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偏离”,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因此,接受应试教育之后,到实际工作环境中,需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

但这些完全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和改良之后的更贴近实际的高度教育来做一定程度的弥补。

应试教育作为考察和选拔人才的手段,本身是尚可的。如果抛弃了这样的选拔手段,替代方法一定更加糟糕。

有偏科的天才被应试教育耽误了的?或许有,但现在也有单科竞赛。你要真是牛逼,仍然可以走竞赛的路子,也有好学校上。

有动手能力很强,但考试能力不强的?或许有,但应该不多。即使真有这样的人,其动手能力和考试能力也不会相差很大,也不太可能动手能力逆天,在现在的招生比例上,却连个普通本科也考不上。

应试教育的最大好处是什么:公平可衡量。

人人用分数说话,分数多少,一目了然。

高考现在仍然具有阶层流动的作用而没有完全封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分数仍然占较大的比重。就算你有钱,你也只能提供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最终在相当程度上还是要看分数,普通人在教育这个环境,仍然是有机会逆袭的。

要是真的搞了什么按照“素质”录取……也许到那个时候,社会上的很多人才会反应过味道来,才会给过去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