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AI领导后,我终于理解了老板的苦衷?
2025年最魔幻职场现状:虽然00后还没当上主管,但已经先成了AI的直属领导。
从写周报到怼老板,从相亲话术到马桶疏通,年轻人正在上演《人类驯服AI珍贵影像》……
管人难,管不是人的...更难!
AI,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乐子?
打工人刚成为赛博工头的时候,确实享受过一阵工作外包的快乐。
先用聪明的DeepSeek制定策略(只能回答几次水需珍惜机会),再用勤劳的豆包填充内容(能输出无数次,无限使用),kimi用于赛马,输出方案和豆包对比取优,涉及外语或者外国的,就再用chatGPT查三遍……
虽然不管哪个员工在数据整理、内容汇总方面都不尽人意,但也算勉强能用。
但自从老板集体沉迷用AI降本增效后,网友们就渐渐笑不出来了。
因为工作量从“自己干”升级成“教AI干+帮AI改+替AI背锅”的三重套餐。
原本10分钟能搞定的海报,现在得花1小时和AI斗智斗勇。
喂需求、换口令、等生成、改废稿……到了汇报的时候,还得昧着良心美化AI,大谈特谈使用心得。
走出职场,AI就成了怨种生活助理。
出门旅行的标准流程:让AI做攻略,被AI坑,边骂AI边自己重做。
严格按照AI步骤做出的料理,成品像碳基生物最后的倔强。
以至于全网掀起了“跟AI学做离谱菜”的浪潮。
让AI推荐约会餐厅,结果它按“算法最优”选了楼下的沙县小吃,理由是:性价比高于米其林。
智能家居说是提供便利,实际却让本就不怎么灵光的大脑雪上加霜。
衣架叫“小艺”,马桶叫“小艾”,电视叫“小T”,油烟机叫“小智”……光是记名字,就已经心力交瘁。
@阔阔蛋奶(软装中)
年轻人终于明白:AI的“智能”在于,它能用最科学的逻辑,干出最离谱的事。
各路AI,完美复刻职场打工人
当你成为AI们的领导,会发现这群代码组成的下属,完美复刻了人类员工的参差生态。
有“人”摸鱼,有“人”内卷,还有“人”用硅基脑回路把你气到跳脚。
一下子就共情了老板的用人困境。
DeepSeek聪明但不干活,摸鱼时长远远大于工作时长,一个方案最多只能改一版,稍有不称心就闹罢工。
只要要求稍微多点,就会收获“系统繁忙”和“已读乱回”。
比如在我给出这篇文章的提纲和要求后,DeepSeek的回应:
豆包勤奋努力但略显愚蠢。
工作态度没得说,不管你布置什么任务,它都能立马行动起来,以最快的速度给个结果。
虽然情商高,但工作质量常年在“差强人意”和“令人生气”之间反复横跳。
中等但不给情绪价值的Kimi,没有什么作为,也没有什么过失,只是一味的冰冷。
还有海外留学水硕的ChatGPT。
虽然能力比较全面,适合对接海外业务,但价格实在让人肉疼,时不时还会因为一些外部因素不能按时到岗工作。
无人在意的角落,还有一个听不懂话也从来不干活的手机自带AI。
就像占着编制的关系户,想用,不好用;想裁,裁不掉。
AI正在吃掉我们的创造力?
如今,人类与AI的关系好像已经不是“谁领导谁”,而是一场“双向驯化”的行为艺术。
人类以为自己在训练AI,实际上,AI也在悄悄重塑人类的生存法则。
要拥抱AI,但也要时刻警惕:不要让AI“吃掉”我们的脑子。
过度依赖AI,正在使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人们习惯将价值判断、情感表达甚至道德选择等各种课题都外包给AI时,我们就从“思考者”变成了“指令输入者”,渐渐失去了自身的主体性。
创造力、判断力、同理心这些人类特有的优势,也正在与AI的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
AI的普及也可能引发严重的文化趋同现象。
当创作者都依赖AI生成故事创意,就会形成“创意舒适区陷阱”。
我们看到的故事也会越来越相似。
AI导致的艺术表达趋同化,本质上是大数据对人类审美多样性的隐性规训。
要是AI成了主流创作工具,文化产品就会按算法来优化,那些小众的表达就更难有机会了,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也就被削弱了。
更糟糕的是,我们用几万年进化出的大脑,在AI的进化速度面前,就像牛车追高铁。
人类缓慢进化出的批判性思维、模式识别等能力,在AI技术的指数级发展面前显得过于缓慢。
这种进化速度差异,会导致人类形成类似“幼体依赖”的生存状态,变成离不开AI的“巨婴”。
可问题在于,AI系统训练数据本身就承载着人类认知偏差,这种偏差通过算法放大后,又反哺人类思维,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人类认知的退化。
就像长期吃用烂菜叶炒的菜,越吃越病。
AI确实是高效实用的工具,但在利用它提升效率的同时,一定要时刻警醒自己: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然人类就真的要被AI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