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次听说这样追空姐的
我一朋友在小红书被人私信:
我最不解的是,他到底是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获得这种感知:让别人给乘务员写表扬信是件特别牛逼的事?
如果说你坐飞机遇到一位喜欢的乘务员,始于颜值忠于善良,随手啪甩出一根半斤的金条送给她,并说:我很欣赏你,能交个朋友认识一下吗?
我觉得这是真的牛逼。但你自己连飞机都没上,只是满世界找人给人家写表扬信,还以此沾沾自喜,这得多屌丝才能干出这种事儿。
这篇帖子昨天发在了小红薯上,有人留言说你不要这么刻薄,可能人家只是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可能人家还在上大学,可能这是人家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表达爱意和关心的方式——我觉得也不是没道理。
只是,我觉得可笑并不单单是因为追乘务员的方式,更在乎的是这种践踏“表扬信”本质的行为。
表扬信的本质,是什么?
是旅客依据自己的乘机体验,发自内心的,想对乘务组继而对航空公司表达感激之情的一种书面的方式。
但根据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表扬信,又变成了什么?
可以说,绝大多数,变成了航空公司之间内卷的手段,甚至变成同一航司下乘务员们内卷的子弹。
“乘务一分部本月收到表扬信100封,你们二分部本月只收到50封,你们是怎么工作的?你们为什么要不来表扬信?下个月,如果你们的表扬信还是超不过一分部,统统扣服务绩效!”
说实话,乘务员的安全意识并没有提高,乘务员的服务技能并没有长进,多少人只是在航班间隙,被逼的、没有办法的,去跟旅客一遍又一遍要好评、要表扬。
航空公司逼客舱部,
客舱部逼各个分部,
分部经理逼班组长,
班组长逼乘务长,
乘务长逼组员,
组员逼旅客。
这样的好评,真的有意义吗?
我们都知道,这连“形式主义”都算不上,甚至是建立在“打扰旅客”乘机体验的基础上,软磨硬泡要来的表扬信,对整个行业毫无益处。
但有人喜欢,或者说内心并不拒绝。
组员通过争取表扬信获得乘务长的顺眼,
乘务长获得班组长的好评,
班组长获得分部经理称赞,
分部经理在客舱部挺直了腰板,
客舱部便完成了公司提升服务水平的交代。
那么再往上呢。
这一个个好评,一封封表扬信,这所谓的“旅客满意度”,最终又在哪里得到了体现?
除此之外,由于航空公司对航后好评和表扬信孜孜不倦的追求,转嫁到乘务员身上,又往往会演变成了一种“交换”的代价。
“空姐,我能不能加你个微信?”
“抱歉,先生,不太方便。”
“我给你们写表扬信。(OS:不然,我投诉你们的服务态度。)”
并不是所有表扬信都来自这种情况,但不得不说,这种场景在各个航空公司的航班上,也是屡见不鲜。
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
“先生,您看能不能帮我们写封表扬信。”
“抱歉我很忙的。”
“要不我加您个微信。”
这两种情况,根本不算是秘密,航空公司对这种现象也是心知肚明。
再加上网络上那几个所谓的博主,动不动就在视频里不顾三七二十一的写表扬信,仿佛自己写的表扬信特别有价值一样,但实际上,这些行为进一步导致了如今的表演信就是一张废纸,还是让航司费油费墨的废纸。
综上所述,那男生对我朋友提出诉求的心理也就明了了起来。
外人把这当做追求乘务员的手段,我们可以当个笑话看,但对于我们行业自己呢?
层层攀升的绩效指标下,表扬信早已褪去感谢信函的纯粹外衣,沦为服务行业KPI体系中的一串冰冷数字。
真诚的赞美变为交易筹码,客舱服务异化为数据竞赛,那这种评价机制,是不是正在抹杀服务行业最珍贵的温度?
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认识到,我们要提升的服务质量不会在批量制造的表扬信中生长,唯有摆脱形式主义的枷锁,让服务回归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相遇,民航服务才可能重拾那份让旅客真正想提笔书写的感动。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