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暴涨14%,人们终于开始相信阿里的AI有价值了
昨夜,阿里巴巴发布了 2025 财年第三季度财报( 自然年 2024 年第四季度 ),随后美股盘前股价暴涨 10% 左右,开盘后收涨至 8% 。今早港股开盘后,阿里股价也是一路飙涨,收涨至 14.56% 。
市场能给出如此正面的反应,除了业绩的持续好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一件事:在电商之后,AI 可能真的会是阿里巴巴的第二增长曲线,这部分业务的价值开始释放了。
在聊阿里巴巴的 AI 之前,我们简单看一下阿里巴巴非 AI 业务的表现。
淘天集团( 国内电商以及批发业务 )本季度营收从去年同期的 1290 亿元增长至 1361 亿元,同比增长 5% 。这个增长主要得益于电商业务 GMV 的提升以及相关的 “ 全站推广 ” 业务( 面向商家的广告业 )的渗透率的提升。
知危编辑部此前曾在关于家电国补的报道中提到,2024 年天猫双十一的表现很好,相关业务部门在双十一结束后还开了庆功会,而 2023 年这些部门并没有开庆功会,所以相关业绩的提升并不意外。
利润方面,淘天集团本季度的经调整 EBITA ( 可近似理解为税前净利润,但剔除了非业务经营相关因素的影响 )为 611 亿元,同比增长 2%,利润增长弱于营收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于对 “ 提升用户体验 ” 的投入增多,说白了就是拿更多的钱补贴给了消费者。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 出海电商以及批发业务 )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32%,增长非常强劲,但是与高增长相对应的是业务的经调整 EBITA 继续暴跌,相比去年同期多亏了 18 亿元,亏损同比扩大了 57%,这方面的表现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的管理层在财报会上表示,他们预计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将会在下一财年实现首次单季度盈利。
菜鸟集团方面,收入同比下降了 1%,这个无伤大雅,因为此前阿里进行了业务调整,让电商业务自行承担一部分平台物流( 比如天猫超市的配送 ),菜鸟收缩回精力专心打造全球物流网络。这个决定,或需要匹配国际数字商业业务的增长来看,阿里还是想菜鸟为出海电商多铺一些路。
本地生活集团方面,收入同比增长 12%,主要得益于高德和饿了么的订单增长,该业务的经调整 EBITA 也有了大幅的减亏,比去年同期少亏了近 15 亿元,同比减亏 71% 。
大文娱集团方面,得益于优酷的广告收入增加和内容投资效率的提升,收入同比增长 8%,相应的经调整 EBITA 也比去年同期少亏了 2 亿元,同比减亏 40% 。
说完这些,我们再来好好说说 AI 相关业务,也就是阿里巴巴的云智能集团业务。本季度,云智能集团收入同比增长了 13%,这个增长率是阿里所有业务中最高的,这样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共云业务的增长,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的 AI 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了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指增长超过 100% )。至于利润,云智能集团的经调整 EBITA 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33% 。
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所以在财报发布后的财报会上,整个会议的焦点都是 AI。
管理层表示,未来三年,集团最看重的战略是 AI,主要分三部分:
①持续加大投入 AI 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未来三年,在云和 AI 基础设施方面的计划投资将超过过去十年的支出;
②大幅增加对 AI 基础模型和 AI 原生应用的投入;
③利用 AI 技术全面改造现有业务,深度整合各业务的 AI。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阿里巴巴给了一个非常 “ 诱人 ” 的计算逻辑。
高管在财报会上表示,阿里巴巴对 AI 的终局看法是实现 AGI,这能创造出非常大的商业价值。因为 AGI 的标准定义是能够完成 80% 以上的人类的能力。与此同时,全球 GDP 的 50% 的支出其实是就业者的劳动工资支出,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一旦 AGI 实现,那人工智能相关的产业大概率将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有可能影响或者替代现在 50% 左右的 GDP 的构成。
总之就是,未来全球 GDP 可能 50% 都与 AI 有关,按照这个逻辑,AI 相关的投入必然是闭着眼睛使劲儿投的。
当然,这只是按计算器按出来的美好畅享,下面我们说些实际的。
关于 AI 和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大额投入,还是比较务实和明智的。阿里云作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云,保持地位的继续领先非常重要。管理层在财报会上表示,他们判断未来 AI 的核心一定是搭载在云计算网络上的,大模型 90% 的 token 输出都将在云计算网络上完成,因为那些巨大的模型只有在云计算网络上才会具备最高的效率。
这个判断其实已经是全球科技巨头们的共识了,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在最新一季财报会上表示对 2025 年的资本开支目标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42%,因为他们发现人们对 AI 的需求已经超过了他们云服务的可用容量,他们必须花更多的钱去做AI基建来满足需求。
亚马逊则在最新一季的电话会上表示 2025 年资本开支要比去年同期增长 24%,并且绝大部分将用于AI 和云服务AWS。
阿里巴巴在本季财报会上表示,这样的需求并没有放缓的迹象反而还是在持续增长的,甚至超越了他们本来的判断,因为今年春节之后,阿里看到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推理的需求在爆发,新增的客户百分之六七十以上都是将运算资源用在推理上面。
看到这里,中肯地讲,全球各家云计算巨头都得给 DeepSeek 磕个头。。。
基建的投入逻辑我们已经讲清了,下面说阿里 AI 战略中对 AI 模型进行投入的逻辑,本质上这是跟云业务这个 AI 基建业务相辅相成的。
从 2023 年 8 月以来,阿里巴巴开源了多个千问( Qwen )家族的大模型,截至 2025 年 1 月 31 日,基于千问家族模型在 Hugging Face ( 世界最知名的模型社区,人称大模型界的 Github )上的衍生模型数量已经超过 9 万个,这让千问成为了全球最大的 AI 模型家族。
DeepSeek 在发布 R1 系列模型时,还同时发布了多个基于千问的 R1 蒸馏模型,可见其对千问模型的质量非常认可。
那么,这有什么用吗?毕竟开源的东西又不赚钱。
实则不然,虽然是开源模型,但并所有公司都搭建得起并且能保障稳定的,所以阿里巴巴还是在卖千问模型的 API 来赚钱的,这个是表层的收入。
而更深层次的逻辑是,阿里巴巴认为当千问变成更好更强的模型时,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开发者通过千问来做垂直模型并且售卖相应的服务,这个时候这些开发者都会天然选择阿里云。
毕竟,千问是阿里巴巴开发的,阿里云一定是最懂千问、对千问的稳定性和性能支持最好的云。
管理层认为,这样的开源优势会给阿里云带来非常好的交叉销售机会,进而带动云服务收入的增长。
最后,关于 AI 战略的第三点,也就是集团业务的深度 AI 化,阿里管理层主要的考量逻辑还是入口方面的。
淘宝天猫是生活消费的入口,AI 可以提高与消费者互动和促成交易的效率,所以 AI 化是必然的。除此之外,阿里的通义 App 和夸克 App 也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入口,夸克是在 AI 搜索领域中国用户量最高的应用,未来还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除此之外还有高德,高德现在更多是一个导航工具,但是它有 1.7 亿以上的日活,通过 AI 的加持,很有可能成为生活服务的入口。
而在 To B 方面,阿里管理层认为未来在企业端,会有非常多的 “ 用 AI 来重塑企业内协作协同 ” 的场景和机会。
总之,无论是云这种硬基建还是大模型这种软基建,再到 AI 应用这个应用层,阿里巴巴的态度是全面押注。
或许,到了今天,人们才开始更愿意承认阿里巴巴不是一个单纯的零售公司,它变成了 AI 公司。
至于未来到底有没有阿里巴巴描述的那么美好,只能说其他云计算巨头也都很聪明,阿里能不能最终获胜还要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