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玫瑰何以惊艳央视春晚?探秘“沙漠花海”于田县!

500

500

在央视春晚盛大的舞台上,两位来自新疆于田县的小姑娘阿依沙·买吐地和阿米娜·买吐地给尼格买提送上了一罐正宗的于田玫瑰,这份礼物承载着家乡的特色与情谊。

而她们的家乡于田县也以一种无比震撼的方式为祖国献上了一条最美围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阻击战顺利合龙,形成的一条3046公里的绿色“围巾”。

500

全国林草基层工作者演唱的《我的家》歌声悠扬,“老师说,我们保护的不仅是大自然,更是我的家……我的家,是大家生活的一块小地方,到处都是希望,全部是绿的”。

500

于田,这里不仅仅是沙漠玫瑰的故乡,更是治沙奇迹的发源地,两位少女的献礼象征着新疆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伴随着歌声,我们轻轻推开这个家的一扇门,一起看看沙漠南缘的多彩画卷。

于田县位于新疆和田地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狭长的县域沿着克里雅河从昆仑山向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延伸,其历史脉络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西域文明。

于田历史与丝路文明渊源深厚。西汉时,作为“于阗国”凭借玉石贸易连接东西,佛教兴盛;在唐代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要地,伽蓝众多、僧徒云集。此后千余年,佛教与伊斯兰文明交融,清代被纳入中央政权管辖,绿洲农耕与商贸传统延续。

500

克里雅古道

在昆仑山脉深处隐匿着一条神秘通道,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沿途遍布着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因其位于克里雅河源头,被人们称为克里雅古道。

500

克里雅古道,一位昆仑山脉中的 “隐者”,像一条蜿蜒的丝带,串联起塔里木盆地与藏北羌塘无人区,承载着人们对便捷交通的期待,它本有机会成为沟通新疆与西藏的新藏线。

然而,正当人们准备沿着它修筑新藏公路时,昆仑山阿什库勒火山突然小规模喷发,地质条件急剧恶化,施工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安全也岌岌可危,施工队伍无奈选择放弃。

于是,克里雅古道只能在岁月中默默守望,保留着那份神秘与原始,等待着世人去揭开它的面纱。

500

虽然很遗憾没能成为新藏线主干道,克里雅古道却因此保留了原始纯粹的自然风貌。踏上这条古道,壮丽的雪山映入眼帘,昆仑山的皑皑白雪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金色光芒。

海拔超过6000米的山峰比比皆是,山峰形态各异,有的尖锐挺拔,直插云霄,有的连绵起伏,气势磅礴,吸引着登山爱好者前来挑战。

在克里雅古道附近,阿什库勒火山群是大自然赐予的瑰宝。它是我国少有的现代火山群之一,由10余座主火山和数十座子火山组成,分布面积广阔,从高空俯瞰像一片黑色的石林。

火山形态各异,有的呈圆锥形,顶部有明显火山口,有的则较为平缓。

500

▲图片来源:小红书@赛博蜗牛

克里雅古道凭借自身独特的历史意义、绝美的自然风光以及附近神奇的阿什库勒火山群,成为了探险家和旅行者心中的向往之地,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索、去发现它的魅力。

于田县城

沿着克里雅河向北,在昆仑山北麓浇灌出的一片绿洲上生活着勤劳的于田人。

沙漠与玫瑰看似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但是在这里,你可以在沙漠边缘看到绽放着生命活力的沙漠玫瑰。

由于这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且土壤中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生长于此的于田沙漠玫瑰精油富含香茅醇和香叶醇,含量分别是保加利亚玫瑰含量的8.3倍和249.8倍,被誉为“液体黄金”。

香气打开了与外界联通的大门,于田沙漠玫瑰被广泛应用于玫瑰精油、玫瑰面膜、玫瑰护手霜等化妆品。在政府的鼓励下,老百姓们靠着种植沙漠玫瑰逐渐增加收入,走向致富之路。

500

▲图片来源:公众号@和田是个好地方

在于田县城西20公里处,一座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静静矗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库尔班大叔自幼父母双亡,童年在地主家羊圈中艰难熬过,长期处在缺衣少食的困窘之中,饱尝生活的艰难困苦。新疆和平解放后,库尔班大叔的生活迎来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从此开启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500

他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经过他的精心耕种和细心栽培,第一年就取得了大丰收,看着粮仓堆满了自己辛勤劳作收获的粮食,他的眼中噙满了泪水。

库尔班大叔深知这幸福的生活来自于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解放军,而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最高领袖就是毛主席,于是他萌发了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强烈愿望。

1955年秋,库尔班大叔专门打了上百斤的馕,倔强地要骑上毛驴去北京看望毛主席。县上的干部和乡亲们知晓这件事情之后,都劝阻他说:“北京太远了,骑毛驴根本去不了。”

终于,在和田地委推荐下,1958年6月身为劳动模范的库尔班大叔在北京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毛主席。库尔班大叔握着毛主席的手,一时间激动的都说不出话来,心情难以言表,热泪盈眶。

500

如今,一座刻画库尔班·吐鲁木紧握着毛主席的手的雕像,屹立于和田市团结广场之上,引领着新疆人民继续书写着民族团结的故事。

500

龙湖旅游区

在于田县城西部,龙湖旅游区像一颗水润的宝石散发着独特魅力。

它所处之地颇为特殊,位于断裂带上,造就了其令人惊叹的深度,最深处达70米,平均水深也在40米左右,是南疆地区少有的深水湖。这般深度,让龙湖在沙漠的环绕下,更显神秘与深邃。

500

500

500

▲图片来源:公众号@和田是个好地方

龙湖因蜿蜒的水域形似巨龙而得名,它隐匿于希吾勒乡。这里湿地密布,水域长达1.8公里。得益于特殊的地质构造,丰富的水资源滋养出繁茂的生态。湖水清澈,各类鱼儿在其中畅游,为众多水禽提供了理想家园。

金秋时节,金黄芦苇与胡杨相互映衬,沙沙作响的芦苇荡,仿佛也有了水乡的温婉。它就像深藏在沙漠之中的“白洋淀”,湖水、湿地、草滩以及茂密芦苇荡交织在一起,勾勒出美丽水乡的模样,让人流连忘返。

500

在塔克拉玛干腹地,很难见到植被的身影,这里干旱、酷热、荒芜。但是在克里雅河沿岸,生长着一片又一片的胡杨林,它们身影交错,褐色的躯干上身着金黄的战衣,守卫着沙漠中珍贵的水源。

500

500

▲图片来源:公众号@和田是个好地方

“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这是人们对胡杨顽强生命力和坚韧品质的赞誉。其强大的根系纵而深入数十米,横而相互连结成网,纵横交错使得胡杨在沙漠中也能够获得宝贵的水分,繁衍生息。

500

黄昏时刻,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湖水与蓝天相融,波光粼粼。对岸金黄的芦苇与胡杨随风摇曳,成为水天之间的界限。远处,雪山在余晖中闪耀,水鸟成群掠过,为这片宁静之地增添了几分灵动。

圆沙古城

1994年10月,在克里雅河下游,一座隐秘在黄沙之中的古城被中法联合考古队发现,但至今鲜有人知。当地维吾尔族人称这里为“尤木拉克库木”,意为“圆沙”。考古队据此将这座古城称为“圆沙古城”。

500

圆沙古城位于于田县大河沿乡北部、克里雅古河床的东岸。古城是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形状酷似一个大桃子。古城周长约995米,城墙残高一般为3米到4米,最高处达11米。在南城墙和东城墙处,可见城门及门道遗迹。

这里农牧并重。在城中发现了诸多动物遗骸,其中包括牛、羊、马以及骆驼等,甚至还存在一些鱼类与鸟类的骨骸,在城外暴露的土地上那些纵横交错、排列有序、呈网状分布的沟壑,曾灌满了克里雅河的河水,被先民们用来浇灌作物。

这里古墓幽幽。分布在古城附近的墓葬大致有四种形式:胡杨树棺葬、竖穴土坑棺葬、竖穴土坑葬和木椁葬。沉睡其中的人姿态各异,埋葬方式也各不相同,身着衣物静静的守护着两千年前的文化。

500

这里沧海桑田。千年之前,这里水草丰茂,珍奇异兽。然而,考古专家们在遗迹附近却找不到任何存活的植被和外露的水源。这片曾有频繁人类活动的古城为什么被埋藏在荒漠之中呢?

根据卫星照片显示,曾经的圆沙古城被克里雅河包围,形成了天然的栖息地。然而由于克里雅河的下游的沙化,不断改道,人们不得不废弃了这座城市,并随着河流改道不断东迁。

如今,沙漠中的残垣断壁,不断向误入此地的人们,毫无保留地展示它曾经的雄伟。

达里雅布依乡

于田县的北部、克里雅河下游,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藏着一座神秘的村落,它是我国最后一个原始村落——达里雅布依乡,译为“大河沿岸”。

500

▲图片来源:公众号@和田是个好地方

即便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克里雅人仍然在沙漠深处孤寂地生活着,与世隔绝的村民用红柳、胡杨与泥巴建造房子,把面饼埋在烤的炙热的沙子里制作克里雅人的传统面食“库麦琪”。

这里只有靠太阳能发电的简单电器,手机网络只能打电话,骑骆驼到县城往返要半个月。

2018年,在政府的规划和建设下,在更靠近县城的地方落成了有宽敞明亮楼房的达里雅布依新村供村民居住,但还是有一些村民守在老村,守护着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

500

风沙或许会在达里雅布依乡人们的手和脸上刻下岁月的痕迹,可他们的内心却纯净得如同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不染纤尘。他们于这片广袤沙漠中坚守,守望着古老的传统,守望着家园的每一寸土地。

他们的坚守,是对生活执着热爱的注脚,静静诉说着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诗篇,让每一个听闻这些故事的人,对这片神秘土地和生活于此的人们,心生敬佩与向往。

走向现代化

如今,于田迎来蜕变。交通方面,铁路、公路和机场的建设让于田从闭塞走向开放。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方面,老匠人传承技艺,年轻人借助直播销售特色产品,古村发展生态旅游。

同时,面对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当地人用草方格固沙、引河水灌溉,开垦良田种植作物,实现 “绿进沙退”。

不仅如此,为防止塔克拉玛干沙漠继续扩大,与库姆塔格沙漠会合,新疆依托“三北”工程开展了塔克拉玛干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立志锁边围沙,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500

▲图片来源:公众号@和田是个好地方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治沙史诗中,三种智慧交织成撼动人心的绿色战歌:

500

工程治沙用芦苇编织的“中国魔方”草方格锁住狂沙脚步,高立式沙障如钢铁长城般延缓沙丘奔袭;

生物治沙以胡杨的根系深扎千年风骨,红柳与梭梭在沙海边缘筑起生命长城,每一株骆驼刺都是向死而生的倔强宣言;

光伏治沙用蓝色光伏板为荒漠披上铠甲,借风沙之力发电,以清水滋养绿芽,让科技与自然共舞。

500

当草方格、光伏板与胡杨林在大漠深处交响,世界看见的不仅是沙退人进的奇迹,更是人类与自然握手言和的东方答案。

2024年11月28日,在新疆于田县,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种下,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终于锁边合龙,新疆人民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围上了一条绿色的“围脖”,踏出了人类治沙退沙的一大步。

锁边合龙,锁的是民心,龙的是民富,合龙不是阻击战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500

▲图片来源:公众号@人民日报

有网友评论到:哪有什么祖先严选之地,不过是世世代代的国人不惧坚辛,无畏付出。古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郑国修渠,李冰父子筑都江堰,红旗渠,南水北调,沙漠种树整治沙漠……

500

▲图片来源:公众号@新华社

是啊,中国人一直走在与严峻环境斗争,创造美好幸福的前线。从古人通过克里雅古道打开新藏交流之道,到在沙漠中为生存与风沙做斗争,再到防沙治沙种下环沙漠绿带,新疆人也在用汗水与智慧守护着这片家园。

于田,这个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历史文化深厚的县域,在漫漫岁月里见证了丝路文明的变迁,见证了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融。

从神秘的克里雅古道,到盛产“液体黄金”沙漠玫瑰的县城,再到隐匿的圆沙古城和坚守传统的达里雅布依老村,处处都是独特风景。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交通网络的完善会让于田与外界联系更紧密,人们将能更轻松的来到这个地方,亲自来领略于田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与源远流长的丝路文化。

-END-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