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老吴:华虹扩产?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先进制程产能?

500

华虹作天A股大涨近18% ,港股更是携近期香港股市活络的势头大涨近23%,即便刚刚结束的Q4业绩说明会是亏损以及25指引也一般,但近期主要两个热点引爆市场热情,一个是对旗下5厂以及6厂主体的并购题材以及6厂先进制程的扩产。

针对华宏与旗下华力微与华力集成的重组并购,我不清楚时间点,反正去年炒了一年也没啥动静,不是啥新题材,最近可能是时间超过了,原本在去年底要纳入并表的是五厂的华力微,这个厂主要是搞成熟制程,有竞争关系,所以并入一直没搞定,已经超过当初说的期限,这个到底怎回事咱们也不知道。

至于先进制程的扩产,目前华虹集团旗下是金桥的康桥工业园的华力集成也就是6厂在搞,但6厂也是主打28nm,有10~20k的14nm,仅此而已。

其实金桥的这个6厂,去年2024就有小作文在传有7nm产能,传的就是之前跟H合作的老黄历,并在2024年已经量产7nm,结果呢?

哪怕随便量产个5k或者10k,这两年麒麟芯片或者升腾芯片的出货量也不会那么糟糕,很多人不知道7nm一万片是啥概念,能有多少帮助,大部分不懂的人以为很少。

事实上,从2023年我们就是从1万5千片的N+1&N+2,提升到2024年下半年也是1万5千片的N+2&N+3产能,而且2023初的N+2良率只有30%,2024年底才提升到50%,这么少的产能与良率,就能生产出基本量的麒麟,鲲鹏与升腾芯片,还有海光等国产CPU,这是15k产能加上很低的良率做出的贡献。

所以这两年多次不斷瞎传的H的SS湖或者GM,华力集成,还有南方SN2有多少的扩产,至始至终都是假的,星球里有很多国内大公募的基金经理,这两年这些7nm扩产小作文,你们是不是还有印象。

甚至有几个似懂非懂的小伙伴,去年初信誓旦旦跟我说H的新厂有多少7nm产能,我在怎跟他分析,东莞的新厂只有28nm,他们只是未来目标想做7nm,此时此刻还做不了,但这位朋友就是没法相信。

其实这些谣传的7nm工厂,只要随便来个5k这种级别的新产能,整个中国7nm芯片出货就能有不少改善了,主要原因還是大家對芯片產能能生產多少芯片的概念缺乏。

比如从2023年整天瞎传韩王从台积电或者三星各种透过马甲回片的小作文,一下台积电马甲回三千片,三星马甲回五千片,这小作文有多离谱呢?

台积电一片wafer可以生产40~45颗韩王的590芯片,一千片是4~4.5万颗,而590的销售价格是8万人民币左右,以就是说一千片回片,将给韩王带来35亿的营收,3千片是百亿营收。

我们看一下韩王2023到2024这两年的营收,两年全部加一起也只有十多亿的营收,可以确定,他两年时间连一千片wafer的芯片都还没卖完,所以一下吹回片3千,一下回5千,大家就能知道有多离谱与夸张,一切都是缺乏行业常识惹的祸,但连这些基本常识都搞不明白,还投资啥半导体行业?实在挺无语,这又再一次显示了大A的特性。

由于投资者跟本不知道这个量级,完全没概念,所以在怎瞎吹也都信了。直到我去年开始提出回片小作文都是假的澄清。

另一个比喻,2025年底全国预计7nm产能将从15k提升到25k,我在挺早之前文章有测算过,再加上这新的一万片产能,我们就真的是能搞定全部基本需求了,不再那么捉襟见肘,只需要再一万片即可。

再来一万片即可,这还是用低良率来计算的产能需求,如果随着时间推移,良率越来越高,这25k的产能将可以满足更多。

依照中国各个7nm应用的总需求,笔者简单测算,2025年整个中国大陆有40k的7nm就可以让我们敞开着用,产能多与少其实也就那一两万片的事。跟所谓国产突破后将有很多需求,实在没啥关系。

目前我们正在攻关先进制程的国产化替代,很多人会以为国产攻关完成后,我们将会有很多很多的7nm需求释放出来,但这个很多到底是多少?

我想从2020年我们中国强力发展半导体产业至今5年来,整个产业与媒体从来没有人去做测算,甚至连概念都没有,今天我们就来成就这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第一篇,算算我们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先进制程。

首先先进制程的应用是比较明确的,一直以来就是以HPC以及Mobile两块业务为主要应用,如今又加上大家都知道的AI,早期AI芯片因为量级很小归类为HPC,经过几年的不断成长也算可以单拎出来了,汽车的自驾芯片以及智能座舱芯片也属于需要先进制程的芯片,未来发展也很快,也将是一个大类,最后一个大类是高端FPGA,这个应用一直都是采用最先进制程,不过量级不大。

除了上述大类以为,还有一些量级较小的应用,比如通信类的交换机芯片,高端交换机也需要先进制程,很少量IoT物联网芯片等等。

所谓先进制程我们以7nm作为定义,14nm虽然在国内也算比较先进的工艺,但由于应用不多,主要是全球主流应用在HPC跟Mobile最落后产品上都几乎不在使用了14nm了,所以工艺节点不上不下,应用较少。

而且国内14nm产能也相对充足不紧缺,也就是说应用少,目前全国大约4万片的产能也很足够,所以本文所为先进制程就不涉及14nm,而是以我们真正紧缺的7nm来讨论。

我们先来看看HPC部分,目前主要以CPU为主,包含传统服务器,AI服务器,桌上PC,NB等等CPU均属于HPC,还有非AI的GPU显卡也属于HPC,作为全球PC以及NB制造大国,CPU在我们中国的需求很大,主要在消费级的PC以及NB,但由于消费级CPU美国并没有对中限制,所以我们可以采购intel以及AMD的产品,联想是全球最大PC以及NB企业,但他对国产CPU的采购几乎为零。

海光,飞腾,龙芯等国产CPU厂家出货量只有不到2百万颗级别,如果加上鲲鹏以及前阵子很红的各家RISC-V的CPU,目前全部国产CPU需求大约为300~350万颗左右。

CPU die size 我们平均以200mm2为基础,生产良率定为70%,每片大约可以生产300颗,每个月一千片排产可生产30万颗,一年有360万颗,也就是现在每月排产一千片,每年能生产出360万颗国产CPU,满足目前国产替代需求。

我们以2028年,我们可以独立依靠国产设备,自由扩产7nm为假设,3年后到2028年,我们国产CPU可以自由生产,但由于美国不会对需求最大的消費級CPU提出禁令,所以intel与AMD在台积电生产的最新款1.4nm CPU也可以进入中国,成为市场销售主流。

毕竟1.4nm与7nm有4代的差距,即便2028年我们能生产5nm芯片也因为与1.4nm差距太大,国产CPU市占不会有任何改变,消费者很难去选择落后四代的PC或NB产品,以2028年来说国产CPU的竞争力将更为落后。

当然国产7nmCPU肯定还是会有市场,消费市场能占据一小部分,各地方政府支持的信创市场以及被禁止的服务器或者超算市场,都将是国产CPU的天下,只是这个量跟消费级市场比是小巫见大巫。

2025年国产CPU预计所有出货量不会超过400万颗,到2028年我们以复合增长率30%来计算,2028年将来到800万颗,我们可以用更加乐观的数字来看,也就是每个月排产3千片,2028年将有1080万颗国产CPU的需求。

另一个大应用就是Mobile,与CPU类似,由于高通以及联发科的先进手机SOC没有对中国的实体清单以外企业禁止,高通的2nm甚至未来的1.4nm芯片都可以对小米,oppo ,vivo等国内手机企业销售,而2028年国产由于只能生产7nm芯片或者5nm,这将导致国产手机品牌毫无疑问的采购高通与联发科,甚至在千元机上,2028年3nm都已经是标配,国产7/5nm芯片要抢低端千元机也不是很容易。

跟CPU一样,国内被纳入实体清单的企业是无法向高通与联发科购买先进芯片的,比如某品牌大厂,他们必须使用国产芯片,即便是落后四代的7nm/5nm也得使用,透过系统优化这些芯片或许是可以担大任的,但也注定销量有限,2024年被限制的某品牌手机销量为4500万部,似乎只有这一家的芯片才需要国产。

4500万部手机代表4500万颗芯片,手机芯片的die size大约在120mm2左右,各家不一,每一代也不同,但大差不差,以70的良率,每片wafer大约可以生产出320颗手机芯片,每个月排产1万片,一个月能生产320万颗,一年是3840万颗,以2024年的销量来看,每月1.2万片可以满足。

某大厂未来销量如果以30%的年复合增长率来算,2028年将来到1亿部手机的销量,但由于搭载与全球主流落后3代以上的芯片,市场销量可能会不一定能有30%复合增长的乐观预期。

不论如何,我们用最乐观的预测,2028年复合增长率30%来到1亿部手机的销量,与2024年的4500万部有近2倍多的增长。

要知道采用7/5nm的国产手机芯片必然是高端手机,2024年的4500万部销量是包含畅想这类用12nm芯片的低端手机,这类低端千元机型号为了高端手机区隔不会采用最好的芯片,采用7/5nm芯片高端手机销售1亿部,要知道H的巅峰时刻,2019年高端手机销量也就3000多万部,我们用一亿这个天方夜谭的数字来算也没问题,在最耗費产能的手机芯片部分,我们用最乐观的数字来判断,将得出需要2.6万片的7/5nm芯片月产能。

再来是众所瞩目的AI芯片,目前全力推进芯片国产替代最主要就是被美国强力封锁的AI芯片。

2025年国内CSP大厂,对于AI算力的建设主要以建设海外数据中心,海外租赁算力,购买合规英伟达H20,透过第三方进口被限制的H100,与博通等海外设计公司合作自研ASIC以及购买国产GPU等六种办法,也就是说AI芯片并非美国禁止我们就只能购买国产GPU,这种非黑即白的逻辑并不是行业真正的现况。

2024年全中国的GPU经过测算大约为200万颗,这里面包含90~100万颗H20,25~35万颗的H100,30~45万颗的各类国产GPU,20万颗海外代工厂的自研ASIC。

200万颗是2024整个在中国本地部署的不论进口或者国产,所有GPU/ASIC的数量,2025年由于美国限制加强,本地部署的GPU数量将持平,同时很大一部分算力由海外新增的数据中心算力来弥补,这部分也是2025年国内CSP大厂的算力建设主要投入方向。

虽然2025年比2024年算力需求增加不少,但本地GPU总量增长有限,算力缺口大部分由海外数据中心弥补,进口GPU与国产GPU的比例也将有很大改观。

2025年国产GPU/ASIC销售量将突飞猛进,预计从2024的30~45万颗,直接爬升到100~120万颗的数字,但由于国产GPU的工艺节点被限制在7nm,2025推出的新一代GPU大多都是采用2颗die合封的C2C方案,上述100~120万颗是单die计算。

未来新一代GPU都将采用C2C方案来提升算力,一般来说120万颗最终只有60万颗双die的下一世代GPU,但为了方便比较,我们的计算还是都以2024年的单die为基础。

也就是说2024年45万颗,2025年120万颗,2026/2027年由于产能被受限每年大约180万万颗,假设2028年国产设备突破,我们可以自由扩产,届时的需求应该可以超越300万颗,要知道2024年全中国的进口加上国产的总需求才到200万颗。

如果2028年国产GPU需求来到300万颗,将比2024年的数量增长近10倍,再加上H20等合规芯片,本地部署的GPU/ASIC,2028年必然超过400万颗,这还没算上这几年国内CSP大厂在海外大量兴建的数据中心,要知道海外数据中心才是算力的主力核心。

端侧将是未来的AI增长的一大核心,但由于我们工艺被限制在7/5nm与主流差距大,所以手机,NB,平板的端侧AI需求,国产芯片很难攻克,因为端侧无法放大面积也无法用服务器的冷却方案去超频,所以没法采用国际主流先进节点,在端侧将无以为继,毕竟传统智能手机芯片性能有冗余,但AI时代的端侧则非常吃算力,国产端侧芯片性能不足导致无法被采用。

这将导致国产芯片在AI上只能往云端服务器部署,端侧将有很大的受限,以目前国产GPU面积为650mm2为基础,未来良率来到50%良率,每片wafer将产出40颗,每千片一个月产出4万颗GPU,一年48万颗。

刚才很乐观的测算出2028年AI服务器需要300万颗国产GPU,这将需要6250片的月产能,我们把需求在上述乐观的基础在大胆的翻一翻,用每个月排产1万片来计算,那2028年将产出576万颗GPU/ASIC,这数字比原本我们就乐观预估的300万还要多出近一倍。

有人说未来AI的发展非常巨大,但巨大也得有个数,之前25展望文章以做过测算,2027年NV全球销量大约是700万颗(这是加上中国特供版的需求的),所以上述每月排产一万片,生产出576万颗GPU是英伟达全球销量的80%,如果你足够疯狂,认为我们中国的AI算力需求将远超全世界,那也行,让你再加上一万片又何妨,也就是两万片产能的事,当然这真心是开玩笑,我们用576万颗来计算2028年需求已经算是离谱了,但还想翻倍的话,其实也就是一万片的小事。

汽车ADAS自驾芯片,我们以目前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86万台为基础,其中,搭配ADAS的中高端车型占一半,约为650万辆,2028年已复合增长率20%来计算,销量为1100万辆需要ADAS芯片的汽车。

这1100万辆汽车跟手机一样,由于国产芯片只有7/5nm工艺,海外ADAS芯片企业如英伟达,高通,AMD都能销售其5nm以及新款3nm和未来2nm的自动驾驶芯片,国产ADAS芯片企业以及造车新势力厂家也可以在台积电流片5nm,这将对未来去海外流片生产只能依赖国产7/5nm工艺的产家销量造成不利影响。

这1100万辆汽车的ADAS需求我们用一半使用国产较为落后的7/5nm来算,也就是550万辆会用国产芯片,没有竞争力的落后芯片占一半市场,这应该是非常乐观的数字了。

ADAS芯片面积大约300mm2,以60%良率计算,每片wafer可生产100颗,一千片一个月10万颗,一年120万颗,如果每月排产5千片,一年可以生产600万颗,对应600万辆车。

如果你时超级乐观主义者,那我们就直接在翻倍,每月排产1万片,一年可生产1200万颗ADAS芯片。

最终是FPGA这个项目,FPGA的面积从低端到高端差别挺大的,但高端产品出货量很小,以全球最大FPGA企业来说年出货量大约一千多万颗,其中80%是中小面积产品,需要7/5nm的属于高端产品,面积也不一定,但数量大所在300万颗左右,这是占全球70%的最大FPGA企业的出货量,中国的量只有全球的一部分,我们把300万当成中国的总需求,以200mm2为平均面积,一千片能生产30万颗,一年360万颗,也就是FPGA我们每个月排1~2千片就可以满足。

最后把我们把那些零散的需要7/5nm的小规模应用产品,比如高端交换机,高端IoT芯片都算上来,这些芯片片机不大,高端需求代表量级较小,比如高端服务器对应的是AI服务器,也就是几百万颗的级别,加上面积较小,把能算的全部都算上,不能算的也算上,撑死每个月小几千片的量。

最终我们可以算出,到2028年,我们把各种需求都往大的去计算,几乎每种应用我怕算少了都是先用乐观算法,最后在来个翻倍,得出7/5nm先进制程的全国总需求分别是HPC(CPU)需要3k,Mobile需要26k,AI需要10k,ADAS需要10k,FPGA需要2k,其他5k。总数就是需要56kwpm(每个月5.6万片)。

上述每一个需求我们都是以乐观来计算,计算出每个月5.6万片的7/5nm将可以满足全中国的需求。

我们要知道先进制程的芯片全世界的应用就是这些,即便是台积电代表全球需求,他的先进产能也是有限的,比如3nm以及5nm产能开出来之后,7nm产能的稼动率大幅度下滑,未来2nm工厂开出来后,5nm稼动率也将开始下滑,这代表先进制程的需求总量是有限的是固定的。

我们中国的先进制程产能自然也是如此,没办法有另外的新应用,最重要的是我们许多应用比如CPU,汽车ADAS以及量最大的手机SOC,都必须面临全球可以用2nm,1.4nm的竞争对手的挑战,毕竟落后竞争四代的芯片实在是不具备竞争力,只有被美国限制的AI芯片,因为无法购买到进口芯片,才有大量的国产需求,这一点大家必须明白。

得出我们中国全国的7/5nm先进制程总需求在未来3年也仅仅是56k,这是不是很意外,其实这一点都不意外,这是非行业内的人以为是国产突破之后先进制程将有无穷无尽的错误认知造成的。

2028年我们的7/5nm的总需求是56k,这个数字是大概的测算,让大家有个底,测算方法也是往死里的放大,过程都写得很清楚,如果你认为有问题,可以一个一个再核算下过程是否合理,但不论你在怎夸张的算,最多也就是再加两三万片的事,跟大家事先以为的无穷无尽需求有天让之别。

2025年既有的产能是今年底将提升到25k,即便未来我们国产设备突破,国产芯片扩产自由以后,2028年也只需要再来个30~40k就能满足全国的总需求,也代表不论SMIC或者华虹,甚至自己有许多fab的H,这些企业全部产能只需要60kwpm左右,这个7/5nm产能建设的复合增长率是非常低的。

这个量级,不管你是否能接受,我认为大家必须对这个事实有个详细的认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