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吨战列舰的重生:未来海战的深空演进趋势

技术革新驱动的战列舰重生逻辑

就像数字动画打败传统电影,飞机击沉了战列舰。虽然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重炮巨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们在射程却无法对抗没有火炮的载机舰。航空母舰可以派战斗机和鱼雷/俯冲轰炸机在舰炮无法到达的距离进行攻击。海军装备的变革一直充满着戏剧性与颠覆性,虽然大型战舰至今仍未恢复其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有一天不会恢复。

新概念战列舰的巨炮重甲会被巨型雷达和重型深空拦截导弹代替!

500

航母困境:无处藏身

随着技术发展,航母现在也同意受到了天基侦察,地面超远程反舰导弹的挑战,使航母的作战环境愈发恶劣。随着技术的进步让卫星发射的门槛越来越低,这里最为明显的就是“星链”系统,单个卫星价格非常低,作为消耗品在用,如果若干这类低端的卫星携带光学/雷达侦察系统(能够发射卫星的就能搞出级别较低的弹道反舰导弹),实施跟踪定位,并引导大量超远程弹道反舰导弹攻击,会给现有航母作战体系带来严重威胁!除了能够拦截弹道导弹,舰队还需要能够打掉这些侦查卫星;否则舰队一出港,就会被盯上,无处藏身!

500

从海战角度来说,关键是谁能发现目标,最为明显战例就是中途岛海战,美军凭借情报和大量侦察机的基础上,首先判断了日军进攻方向,其次是部署大量的侦察机进行目视搜索与识别,引导了美国俯冲轰炸机机群攻击,最终击沉了日本分别是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和飞龙号;而到了“神风”突击队时期,由于是近岸作战,航母舰位容易被定位,就遭到了四面八方而来的神风攻击,航母搭载甲板上大量战斗机,一颗炸弹在甲板上爆炸后,就会让航母短时间失去战斗力,结果损失惨重;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冷战时期装备了F14重型舰载战斗机,舰载预警机,宙斯盾防空系统的原因,不过冷战之后,美国觉得没啥威胁了,放弃了重型舰载战斗机,如今看来,这一决策使得美国海军在面对高强度空袭时,防御能力大打折扣。

航母 24 小时实时定位:卫星数量与轨道高度解析

如果要在全球范围内对航母进行 24 小时实时定位,据一些专家分析和类似“星链”的经验,若要达到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实时性要求,可能至少需要 80 - 120 颗卫星,若只是对特定的一个区域,如某片大洋或特定海域的航母进行定位,所需卫星数量会相对少一些。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特定区域,如地中海或西太平洋的部分区域,假设该区域的范围直径在数千千米左右,根据卫星覆盖面积和重叠度等因素计算,大约需要 20 - 40 颗卫星。这是因为在相对小的区域内,卫星的覆盖范围可以更集中,通过合理的轨道设计和卫星布局,能够实现对该区域内航母的实时定位。

卫星高度

低轨道卫星:高度通常在 500-2000 千米。其优点是信号传输延迟小,定位精度相对较高,一般可达米级甚至亚米级。但缺点是覆盖范围较小,需要较多卫星才能实现全球或大面积覆盖。例如铱星系统的卫星高度约 780 千米,通过 66 颗卫星组网实现全球通信和定位等功能,若用于航母定位,可利用其高分辨率成像和精确测距技术,结合多颗卫星数据实现对航母的实时定位。

中轨道卫星:高度一般在 2000-36000 千米。其覆盖范围比低轨卫星大,定位精度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米之间。处于这一高度的卫星数量相对较少,通常需要与其他高度的卫星配合,才能实现对航母的实时定位。如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中的一些卫星处于中轨高度,为定位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可与其他专用定位卫星配合,辅助对航母进行定位。

高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高度约 36000 千米。其最大优势是相对地球静止,能持续覆盖特定区域,可对特定海域的航母进行持续监测。但定位精度相对较低,一般在几十米左右。如一些地球静止轨道的光学遥感卫星和雷达卫星,可利用其大视角和长时间观测能力,对航母进行初步定位和跟踪,再结合其他低轨或中轨卫星数据,提高定位精度,实现 24 小时实时定位。

未来战列舰的重生优势:大吨位带来的强大功能

案例:LPD型弹道导弹防御舰(BMD 舰) 是美国本土和区域导弹防御使用用。该舰艇设计基于现有的 LPD 17 船体,将为海基导弹防御系统提供比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美国舰队目前的 BMD 主力舰)更强大的平台。

500

弹道导弹防御舰概念由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旗下的英格尔斯造船厂开发,采用10米口径的多面 S 波段雷达。这种尺寸的雷达比目前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平台中集成的 SPY-1 雷达的雷达覆盖范围大得多。它还提供了比计划用于 DDG 51 Flight III 驱逐舰的下一代先进导弹防御雷达 (AMDR) 的两倍多的雷达覆盖范围,并提供战略层面的跟踪和识别,填补了太平洋和其他地区目前的传感器空白。

500

弹道导弹防御舰还可改装以携带导弹和防空拦截器,并配备其他先进的弹道导弹防御技术,如电磁炮或定向能系统。

500

目前,美国在太平洋地区部署和计划部署的用于识别的雷达在弹道导弹飞行路径中段的早期阶段留下了空白。前沿部署的 AN/SPY-1 和 AN/TPY-2 雷达系统在发射后不久跟踪敌方导弹。对于区域导弹防御,这些雷达只能覆盖整个较小的地理范围。

500

在阿拉斯加部署的远程识别雷达将覆盖大部分太平洋地区,但它位于阿拉斯加中部,在朝鲜导弹可能的飞行路径的早期中段留下了一个空白。导弹在早期中段飞行中缺乏跟踪覆盖意味着 AN/SPY-1 和 AN/TPY-2 获得的识别信息会丢失,使得导弹进入后期中段和末段时识别任务更加困难。

500

BMD 配置的 LPD 17 舰艇的增长潜力高达 5,000 吨。BMD 舰艇可能配备 288 个 Mk 41 或 144 个 Mk 57 垂直发射系统。其强大的 S 波段雷达可以是固定的或旋转的,由 4 个天线组成;

500

新概念战列舰:

新概念战列舰装备有大口径雷达其探测距离可达数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具备对卫星和弹道导弹的追踪能力;

由于进行深空探测雷达需要平台具有良好稳定性能,而且要装载大量的卫星拦截弹药,体积巨大,这些都需要巨大的吨位才能容纳,而且耗电量巨大,这样综合计算下来,满载排水量在5万余吨,舰体长度接近300米,宽度35米,吃水10米,主机可以4台使用40兆瓦(5万马力)燃+电系统,也可以使用核动力。

500

由于吨位大,可以使用射程可达数百公里大型电磁炮例如,且成本低于导弹,若配合制导技术(如一体化卫星导航系统),可实现对超远程目标的精确打击,地轨道卫星拦截等任务;也能够装备千瓦级别的大功率激光发射器;

500

大型垂直发射器除了发射卫星拦截弹药,也可以发射洲际弹道反舰导弹,同时携带大量的垂直起降作战飞机执行预警反潜任务,具备一定独立作战能力,但更多是在航母编队内提供其他舰艇不具备的打击能力!

500

结论:战列舰重生的机遇

战列舰的“重生”并非简单复刻历史,而是通过技术迭代和作战理论革新,使其成为未来海战体系中的关键节点作为5万吨新战列舰平台,除非是核动力,但造价并不是太高,最大成本主要是雷达和导弹上,技术上也没有太多难点,更多是看用户需求!

扇歌 - 科幻平台 更多原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