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中外合资集装箱码头,究竟是谁?| 港口圈

在中国港口,外资或中外合资码头一度意味着先进,在集装箱码头领域更是如此。提到首个,上海、南京、福州、厦门、汕头、深圳,都宣传过第一家合资码头的故事,光在深圳港,就有多家码头争当第一。首个中外合资集装箱码头,究竟花落谁家?

80年代初,我国港口进入快速发展期,货物压港、压船现象开始突显,为了加速港口建设,1984年,国务院推出“港口下放,以港养港”政策;198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外合资建设港口码头优惠待遇的暂行规定》,给予一系列优惠,包括税收减免、装卸费自主定价等,港澳企业也按此规定管理。规定出台后,外资投资积极性大幅提高,涌现一批中外合资建设和经营集装箱码头的企业。

500

在此之前,1992年3月28日,天津港务局与挪威吉与宝航运公司(Gearbulk)合资组建的新港赛挪码头公司挂牌,自称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码头企业。

赛挪码头注册资本500万美元,有1个件杂货泊位,岸线长205米。后来,赛挪码头被转为内资并被天津港第一港埠公司吸收合并,吉与宝现也被商船三井并购。

赛挪码头是件杂货码头,首个中外合资集装箱码头,还要往南走。在南方,和记黄埔是外资(港资按外资管理)进入大陆码头市场的先行者。90年代,和记出资的上海集装箱码头(SCT)、厦门国际货柜码头、汕头国际集装箱码头(汕头国集)、盐田国际、珠海国际货柜码头(九洲)(九洲国码)等公司各领风骚。

500

1993年3月,国务院批准上海港务局与和记合资经营SCT,张华浜、军工路、宝山三大码头公司的集装箱作业部分陆续划归SCT。8月12日,SCT正式挂牌,投资总额56亿元,注册资本20亿元,合资双方各出资50%。此后,和记又相继与上港集团合资成立了浦东国际与明东集装箱码头。

当时外高桥港区刚刚破土,SCT是上海港集装箱业务重镇。2014年,以原SCT的张华浜和军工路2个集装箱码头为基础成立了宜东分公司,是上海最大内贸集装箱码头,宝山集装箱码头所在地则进行了房地产开发。

500

1993年11月,汕头市政府与和记签订协议,汕头港务局出资30%,和记出资70%,共投资9000万美元,合资建设汕头国集

汕头国集是汕头港最早的专业集装箱码头,巅峰时年吞吐量超40万标箱。后和记出售所持股份,如今因城市规划需要,汕头国集已经关停。(详见“中国最早外商合资集装箱码头之一即将关停”)

500

1993年10月,东鹏实业(现深圳港集团)与和记签订合资合同,东鹏实业持股30%,注册资本12亿港元,投入超50亿元开发经营盐田港。1994年7月,盐田国际开港。后来盐田港区陆续扩建,现已是全球最大单体集装箱码头,均由盐田国际运营。2024年,盐田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500万标箱,盐田港东港区正在加速建设中。

1992年11月,珠海港务投资公司与和记合资成立九洲国码,注册资本5200万美元,双方各出资50%。九洲国码1993年开始运营,当年即完成21.12万标箱,是国内第5大集装箱港。后来,和记还参与合资了高栏国码。

1993年至1998年,九洲国码吞吐量均位于全国十大集装箱港口之列。因规划需要,九洲国码于2015年11月正式搬迁,和记退出珠海港。

这些码头勇立潮头,但从时间上来看,都不是最早的合资码头。

在福建,福州下垄集装箱码头与厦门同益码头是合资码头的开路先锋。1989年,侨商林文镜创办融侨集团,1990年,林文镜、林绍良与家乡合资建成下垄集装箱码头,是首个中外合资港区。1991年,下垄至香港集装箱班轮正式通航。林文镜更大的贡献是出资勘探江阴港,并于2002年与PSA国际、福州港务局等合资创办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公司。如今,融侨港务公司仍在运营下垄码头。

同益码头是福建首家中外合资码头,由香港华闽船务等合资兴建,1984年开工,1988年竣工。同益码头曾卷入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时任集装箱部经理黄山鹰被判死刑。不过同益码头是进口台湾水果最主要最便捷的码头,疫情前连续11年全国台湾进口水果量第一。

在深圳,合资码头更是遍地开花。1985年,深圳航运总公司便与香港中华造船厂合资兴建东角头港,多年来一直在缓慢推进商业开发。

1986年,新加坡森昶打桩等合资组建海星港口发展公司,开发建设妈湾港区,1988年,香港光大实业等合作运营海星港口发展公司,经营妈湾港区。1989年,招商局与中国远洋总公司合资组建蛇口集装箱码头公司,是首家中外合资专业集装箱码头,1991年投产运行。1990年,南山开发集团与外资企业合资成立凯丰码头公司,在赤湾港区投资建设集装箱泊位。如今,蛇口、赤湾、妈湾均由招商港口控股,组成了招商港口深西母港。

500

不过这些码头或是多用途码头,或时间仍不够早,首个中外合资集装箱码头,其实在内河港口南京。1987年12月,南京港务管理局和美国英赛纳(ENCINAL)码头公司合资经营的南京国际集装箱装卸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股金总额300万美元,中方占72.7%。该公司租用新生圩港区4号泊位,设备很有来头,购自美国阿拉米达码头,原本是Paceco制造的全球首台高速岸桥,是1959年出世的“老古董”。

2005年,英赛纳与南京港集团签署协议,将其所持股权置换为龙潭集装箱公司10%股权,后于2008年转让给中外运。

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中外合资码头的兴衰史也是中国现代港口的发展史,外资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设备等,重塑了行业竞争格局。不过随着本土港口企业崛起,部分合资及外资码头已经完成了使命,首个中外合资集装箱码头只是虚名,一切还看今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