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小熊猫客房”被咬伤,动物园萌化野生动物当卖点可取吗?
据@荔枝新闻 和新京报报道,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在入住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里的一家树屋酒店时,丈夫被进屋的小熊猫咬伤。此事引发关注。
据称,该酒店因小熊猫会“敲门拜访”客房、客人可与小熊猫等动物近距离互动,具有一定知名度。
当事人发文。图自新京报
小熊猫属于我国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习惯独居且警惕性高。专家介绍,遇到危险时,小熊猫会双脚站立并张开双臂,以示警告,但这种行为常被人误解为“卖萌”。游客过度接近,往往会触发其防御机制,很可能导致危险的发生。
近年来,野生动物园成为文旅新宠。很多民办动物园为求生存,常常将野生动物“萌化”,作为盈利工具。
社交平台上,“野生动物拜访客房”也正在成为一种小众网红酒店服务。新京报搜索发现,重庆的一家假日酒店等多个商户均推出了“小熊猫房”等服务套餐。
新京报致电上述的重庆某假日酒店,工作人员表示,酒店虽然不在动物园内,但客人仍可与酒店里的小熊猫亲密互动。
“小熊猫是从景区‘借调’过来的,如果客人不小心被小熊猫抓伤的话,园区工作人员会带领游客前往附近医院就诊。”工作人员表示。
重庆某假日酒店,小熊猫在饲养员的引导下进入酒店客房。图自新京报
@荔枝新闻 指出,这类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的项目虽然能带来短期效益,却也消解了动物园的公益属性,与本应承担的科普与保护职责背道而驰。动物园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持,从而在商业盈利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向新京报表示,目前没有法律禁止在野生动物园内经营酒店,“这是野生动物保护领域遇到的一个新问题,我们不能把这种新事物‘一棒子打死’。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约束和规制,不能放任自流,野蛮生长。”
同时,杨朝霞指出,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类似酒店“借调”动物的做法,需要经过省级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审批。
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院长林焕杰表示,可以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维度来看待这类动物主题酒店。
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动物园推出这种与常规玩法不一样的产品,会吸引来更多的游客,拉动当地的收入。与此同时,这种野生动物园酒店也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它承载了一部分科普和自然教育的功能,给人们亲近大自然、近距离与动物接触的机会,国外还有一些动物酒店用部分收入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的工作。”
林焕杰表示,经营者追求经济效益也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平衡好动物保护,保障好动物福利。
观网小伙伴,你会选择入驻动物主题酒店吗?你觉得动物园等萌化野生动物当卖点可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