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回忆》第二篇 生活琐忆(四)出行很简单

500

故乡的回忆

第二篇 生活琐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日子单一、单调,衣、食、住、行简单、简约。

逝去的日子尽管艰苦,但依然难以忘怀。

怀念过去,不仅仅怀念那些曾经的美好………

(四)出行很简单

在衣食住行中,行似乎不那么重要,但是我们须臾不能离开。

六七十年代,农村出行很简单,主要还是靠步行。

小孩上学,大人下地,进城赶集,走亲访友,全靠一双脚。

上小学时,小学在村里西南角,不到500米路,搬起板凳,背起书包,一路蹦蹦跳跳,很快就到了。上初中了,要到公社联中去上学,学校离家10多里,通常是周五下午回家,周末下午上学校。一路上,走田野,进村庄,上河堤,过小河,三五个同学结伴,有说有笑,有打有闹,一点也感觉不到累。

大人下地干活,不管远近,或拿铲子,或扛起锄头,或背起粪箕子……说走就走。那时候,不管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很精神,特别是那些年轻少妇及青春女孩,大方质朴,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走路脚底生风。那时候,女人都扎辫子,早起对镜梳辫子成为女孩的乐事。

平时走亲访友,也是靠两条腿了。我家离我姥姥家七八里路吧,往东穿过一条河,三个村庄,一条马路就到了,很小的时候隐约记得,姥姥家的院子很大,高高的院墙,朱红色油漆大门……后来就不见了,姥姥搬到了一处老式青砖平房。据说,姥爷家成分不好,是大地主,受尽了折磨,很早就去世了。

姥姥一个小脚女人,眼光很是长远,于人们的异样眼神中,她不仅倔强地拉扯大三个孩子,还宁肯吃尽千般苦,也要供孩子上学。我大姨顺利考取了山东师范专科学校,成为当时十里八乡的唯一女中专生。五六十年代能考取一个中专,难度和荣誉不亚于考上现在的985和 211,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考取中专,就可以把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不仅学费免,还包分配,吃上“国家粮”,我大姨毕业就当了中学教师,教了一辈子学。

那时候,步行也很爽。一口气,走上七八及十里路,那根本不算事。人们赶集,清晨天刚蒙蒙亮,就起来了,步行四五十分钟,买完需要采购的东西,就往回赶,不到八点钟就到家了,吃完饭还不耽误下地干活。

那时公交车还很少,父亲在外地工作,回家一趟也不容易,直达的汽车一天或者两天一班次,按点发车,需提前买票。如若赶不上点,就只能倒车,赶坐别的车,也就是转着走。有时等车需要等上三两个小时。那时,父亲坐车到济宁,回老家金乡的车没有了,就迈开双脚往家赶,七八十里路,硬是一口气走回了家,用了八九个小时。父亲说,年轻的时候,走上三里五里,十里八里的,是经常的事。

再以后,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是成为那个年代三大件的标配,拥有一辆自行车就意味有了炫耀的资本。那时自行车品牌,最叫响的是“永久”和“凤凰”,农村买的大多是28型号的,也就是前面带横梁和大车把的自行车,前梁也可以载人,后座驮个几百斤没有问题。

于是小孩学骑自行车成了村里的一大风景。

我们东边打麦场,一是宽敞,二是平整,最适宜学骑。当然,开始离不开大人帮忙,必须在后面扶着,不然根本架不住。先是练车,需要三五天,然后上车,掌握平衡,也要三五天,摔倒,再起来,车人磕碰是难免的事。也就是十天半个月吧,就基本能学会了。然后,就是玩命地骑,再累也觉不着。

我弟弟学会后,骑车就很猛,有时来不及刹闸,仅骑进小沟里就有两三次。有一次还把前大梁都顶弯了,好在人啥事没有,拍拍身上的土,起身扶起车来,又骑远了。

现在不同了,小孩学骑车,三两天就会,关键是车子小巧玲珑。记得很清楚,女儿学骑车,上去就能骑,一下午就学熟练了,当时我真是大吃一惊,毕竟时代不同了。

那时候,人们运输东西,主要是地排车,也叫木板车,构造简单,使用方便,是过去农村一种运输工具,车体用木头制作,两个轮子也是橡胶也可以是木头的,70年代末几乎家家都有一辆。平时农忙、拉农作物、运送粮食,还有拉土、运粪、赶集,甚至拉上了年纪的老人出行、病人看病都用得上它。小孩子可以在上面撒野,躺在上面,翘起二郎腿,也很潇洒。

那时候,爷爷用地排车拉东西,我就去凑热闹。在前面拉的时候还要用襻,即拴在车上的布带等,拉车时套在拉车人的肩上,有时在后面推。在前面弯腰使劲拉时,爷爷架着地排车常说:平地不用使太大力,别累着了,上坡时是使点劲就行了。

那时候,没有分田到户前,生产队里有专门的牛车。我印象中,牛车全部是木制的,包括车轮,车身长约2.5米、宽1.5米吧。当时每个生产队队都有1~2辆牛车。爷爷是车把式,赶好牛车绝非易事,需要人、牛、车、路的紧密配合,当时路不平,驾车好手、熟悉牛性,全凭手中的缰绳打方向,而且套辕的人字形轭头和宽厚的鞍子都要正确套牢、松紧适度。

500

牛车从田里运载作物,通常堆得高高的,看着都吓人。我有时爬上作物上面,晃晃悠悠前行,一点也不害怕,还觉得好玩。有时坐在爷爷一旁,树条作鞭,在空中一挥,学着爷爷吆喝着赶牛,好不快乐。而今,牛车早已不见了,它曾经承载着历史的风尘,留在脑海中是一种深沉而久远记忆!​

而今村村通公路、乡村通油路,铁路、高速织成网,航空、轮船大繁荣。现在人们去旅行、去访友,说走就走已然成为常态。

世事沧桑,一晃40多年过去了,而今的生活今非昔比,但是却没有了以前那种感觉,心头不免掠过些许遗憾……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