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人士”不值得信任
转自公众号“大树乡谈”,作者镇长本人。
看到路透刚发的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差点笑了。一则消息出现18位“消息人士”,从各个角度换着说,似乎“消息人士”多了就可以作为报道真实的证据。
对这则报道的内容和真实性,小镇不予置评,反正下周就有结果了。今天只谈谈这种做法,在中国只有获得采编资质的正规媒体才能进行采访报道,所有采编都要有内部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没有明确的信息源,是不行的;至于其他没有采编权的,只能转载,按照相关规定,明确限制了转载源,要求不得篡改,并保证新闻信息来源可追溯。
这是中外媒体在进行财经类新闻报道时最大的区别之一。所谓的“消息人士称”,显然是违法违规,最起码没有履行保密义务,必须要追究法律责任。国外媒体可以直接用“消息人士”,就算证明是造谣,也很难追究国外媒体责任,但国内如果这么做,那就要问问这个违反保密要求的“消息人士”到底是谁,如果说不出来,那就是造谣。
欧美新闻报道非常依赖消息源,认为新闻的核心就是获取并报道消息,也就是“搞大新闻”。消息的来源有多种,记者要做的就是从各种可能或者不可能的渠道获得消息,可以从政府报告、企业动态中获取,也可以从知情人士那里获取,还可以通过对既有信息的整理推理出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采访才是记者最核心的技能,也是记者的权力所在,消息源就是记者的命脉。于是白宫新闻发布会的席位就成了新闻权力的象征,所以当特朗普宣布将在白宫新闻发布会把自媒体和主流媒体并列,腾出部分座位给自媒体,就引起主流媒体的恐慌,因为现场的座位是有限的,虽然拿不到座位也能站着参与,但终究损失了利益。
以上还是公开报道,至于真正独家的消息就更多了。比如棱镜门的斯诺登,而更负盛名的则是代号“深喉”,《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曝光了“水门事件”,导致尼克松黯然下台,而消息源就是“深喉”,据称全世界只有4个人知道谁是“深喉”,这也成了之后三十多年一直纠结的谜团,最终到2005年揭秘,这个“深喉”是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菲尔特。
保护消息源就是保护记者职业生命,一个记者只有获得人无我有的信息,才能出人头地,自然必须获得消息人士的信任。渐渐地欧美就形成了保护匿名消息来源的行业铁律,比如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的《伦理规约》一方面要求“只要有可能,就交代信息来源的身份”,但另一方面又要求“在允许匿名之前,一律要质疑消息来源的动机。说明为获取信息而做出任何承诺的附带条件。信守诺言”。
这套机制,如果媒体、记者们都能坚持良心,不需要做到信息源100%正确,只要采访者在当时以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判断认为是可以合理相信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甚至故意编造,那当然是好的。
但信任建立非常不容易,破坏太简单了。
记者也是人,总想搞大新闻,但绝大多数记者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所谓内幕消息,要获得消息人士的认可,需要多年的辛苦努力,这是久负盛名的大记者才能获得的。所以在这种保护信息源的规则下,越来越多的媒体、记者开始走捷径,以所谓不具名的消息来源,胡编乱造,反正是消息人士说的。
这就有点像宋明言官的“风闻奏事”,也就是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真凭实据,这套制度在宋运行的还可以,但是到了明,压根就不是为了强化权力监督,而是皇帝想要用帝王术统御下臣,尤其是制衡执政大臣,于是就烂了。
但需要强调的是,哪怕在新闻高度自由的美国,记者如果拒绝向法庭提供消息源,就可能会被判处藐视法庭罪。虽然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确立了新闻出版自由,但在《第六修正案》已经明确记者作为公民,有作证的义务。
所以自二战以后,就不断有记者因为隐瞒消息来源而被判刑。
小镇当然不是说不能保护消息源,保护匿名也要区分报道类别,区分强弱,如果是弱者揭破强者、勇敢者揭破社会黑暗面、维护社会正义的,当然要保护信息来源,避免采访对象被打击报复;但对于财经消息这类并不涉及社会正义,而又很容易被操控获得非法利益的,难道还应该保护信息源吗?
如果道听途说就可以随便发布一条可以影响资本市场运行的消息,那就乱套了。
比如这两年最多的操作,就是以“消息人士”的名义,炒作高预期,先赚一波利好,等到发现没有这事或者政策力度有限的时候,就开始以不及预期为名炒作利空,然后再赚一波。
这样的事发生了一次又一次,于是曾经良心的庇护所,变成了藏污纳垢、发布不实消息的马甲,天知道这个“消息人士”是不是真实存在。
就像开头,一篇很短的报道,竟然出现了18个消息人士,一个、两个也就罢了,小镇很难想象能够提前知道这类消息的,怎么可能冒着巨大的职业风险去跟外国媒体泄密?而且还是这么多。
就算先不说保密的问题,这么简短的报道,撰文的记者真的有耐心去想尽办法寻找18位消息人士?要知道这不是随随便便的18个人,必须是比较核心的人士,联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花费很大精力,最起码得见面说吧,都到了这个位置,不至于还蠢到打电话、发短信泄密吧?这不就留痕了?真不怕被抓了把柄啊?
所以,小镇从来不看这类小作文,小镇的原则是,如果一篇报道不能满足可追溯性,也就是说清楚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而是神神叨叨的全部依靠所谓“消息人士”,那就不要浪费半点精力。因为随着自媒体快速崛起、传统媒体萎缩,这类风闻的报道越来越多,里面或许有真的,但是占比太低,可能100条都未必有一条是完全真实的,大概率会被带进沟里。
新闻报道,还是要有底线。不能辜负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