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万亿风口下,“被动之王”华夏基金攻守困局

500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魏寒

编辑 | 闪电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在连续两年业绩下滑后,华夏基金终于在2024年重拾增长,全年营收、利润同比双增。据其控股股东中信证券(600030.SH)2月5日公告的业绩快报,华夏基金2024年营业收入80.31亿元,净利润21.58亿元,综合收益总额21.81亿元。

管理规模是另一项具体直观的指标。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2024年末,华夏基金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了超4700亿元,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基金巨头之一。

在国内基金行业里,目前华夏基金管理规模排名第二,仅次于易方达基金。它之所以能在2024年实现高速发展,是踩中了双重机遇。

一方面,2024年“924新政”后,以A股为代表的权益市场显著回暖,也给基金带来行业性的利好。

另一方面是,2024年国内指数化投资爆发,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快速增长、资金汹涌流入。被动投资特色鲜明的“指数一哥”华夏基金,恰好最擅长此类产品。于是,站在了风口的正中央。

1、被动巨头站上风口

2024年指数基金有多火热?

上海证券交易所2025年2月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末,境内交易所挂牌上市的ETF总规模攀升至3.7万亿元,同比大增81%。其中股票ETF规模达到2.8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已经占到A股总市值的3%。

500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指数基金的火热由多重因素催化,总结有三点。

其一,2024年以来,政策多次引导长期资金借道入市,“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式。从交易所到指数公司、基金公司都积极响应号召,丰富指数体系、拓宽指数产品类型;

其二,2023年被动权益基金同时跑赢大盘和主动权益基金,这样的“赚钱效应”吸引着越来越多投资者关注到风险偏好可靠、但收益机会可观的指数产品;

其三,海外成熟金融市场被动型公募、指数型ETF蓬勃发展的示范效应,也催化了国内指数基金的发展。

华夏基金,作为国内基金行业里名副其实的“被动之王”,恰好站在指数化投资万亿风口之上。

2004年12月30日,追踪上证50指数的华夏上证50ETF成立,标志着这一类崭新的金融产品在国内诞生。在随后中国指数化投资发展的近二十年历程里,华夏基金的相关被动投资产品从综合宽基指数拓展到中小盘、重点行业以及海外市场,并在管理规模上领军行业。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华夏基金股票型ETF资产净值合计在2025年2月上旬攀升至5700亿元以上,较2024年同期大增近2000亿元,保持了行业第一的领先地位。

2、主动产品表现黯淡

但风口得意的“被动之王”,也并非事事顺心。华夏基金2024年的黯淡一面,在于其主动产品表现不佳。

每年岁末,基金经理“冠军之战”都是市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全市场权益类基金2024年收益成绩排行榜前列,却找不到华夏基金旗下产品。

界面新闻盘点的“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红榜”显示,摩根士丹利基金旗下“大摩数字经济”、招商基金旗下“招商科技动力”等产品收益率名列前茅,前十名中没有华夏基金旗下产品。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4年华夏基金旗下表现较好的主动类产品为“华夏见龙精选混合”“华夏优势精选股票”等,二者当年收益率分别约为41%和38%,在全基金市场里的排名50开外,“赚钱效应”也不如同门的“华夏中证港股通内地金融ETF”“华夏中证银行ETF”等被动产品。

500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同时,和2023年相比,华夏基金2024年主动产品的成绩下滑巨大。回望2023年,华夏基金旗下“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在最后一天上涨3.13%,最终以全年超58%的收益率,将年度主动权益型“冠军基”金牌收入囊中。上一年还手握“冠军基”,下一年主动产品就表现平平,“冠军魔咒”也在华夏基金身上上演。

除了主动产品业绩表现下滑,华夏基金2024年的基金经理人事变动,也屡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2024年12月,“华夏复兴混合”“华夏科技创新混合”两只产品同日公告,基金经理周克平卸任。截至2025年2月初,周克平仍在任管理3只基金。

同年7月,当时管理百亿元体量的“能源一哥”郑泽鸿卸任了全部4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这样“清仓式卸任”的行为在当时引发瞩目。卸任之际,在此前他管理的“华夏能源革新股票”基金讨论区,有基民对郑泽鸿的掌舵表现不满意,对此华夏基金留言“我们理解您对产品业绩表现不佳的失望,基金经理的调整是因为工作原因”。

华夏基金旗下被动产品的基金经理也出现了人事调整。2024年11月,华夏基金“ETF一哥”张弘弢卸任在管的7只产品,其中包括“华夏上证50ETF”等千亿元规模的产品。

基金掌舵人的变化,本身并非直接的利好或利空信号。但对于那些以长期价值为导向、崇尚稳定策略的基金公司来说,频繁的调将换帅与树立投资者信心之间,想要两全其美并不容易。

3、攻守辩证三重挑战

一面是站在指数投资风口正中央,一面亟需从主动产品的黯淡表现中走出来,当下的华夏基金面前是攻守辩证的十字路口,三重挑战已经浮现:指数产品的市场份额被同行激烈争夺、降费率或将侵蚀业绩、合规经营是必须长期审慎面对的课题。

第一重挑战,是同质化竞争严重,热门指数产品扎堆,“被动之王”地位已经在动摇。

在指数化投资升温后,行业玩家一拥而上,出现了一个指数吸引数十家基金公司推出相关产品的现象。比如2024年9月23日‌中证A500指数正式发布后,10月25日首批20只中证A500场外基金开售、11月5日起又有第二批12只中证A500 ETF开售。

扎堆发行、集中建仓,大型和小型公募齐齐下场,基金公司之间激战正酣。面对不断涌现的竞争对手,华夏基金的领先优势已经出现削减。

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和广发基金三家头部公司的指数产品规模变化,直观反映出华夏基金面临的挑战之严峻——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华夏基金股票型ETF基金的净值虽然依旧领先,但是领先身位已经不如一年前明显,被易方达基金不断追赶。

对于华夏基金而言,只有通过产品的差异化设计、精细化管理,才能在这样的同质化竞争里构建护城河,保持长期领先。

500

第二重挑战,是继续“卷”降费,尤其是被动产品的降费,将延续成为2025年的主旋律,而管理费是基金公司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这也意味着华夏基金的业绩可能会受到侵蚀。

目前华夏基金已加入到“卷”降费的比拼中。比如在2024年11月,华夏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同行同步公告,把部分宽基ETF产品的年管理费率降至0.15%、托管费率降至0.05%,直接达到指数基金的最低费率标准。

公募降低管理费率既是上述提到同质化竞争的结果,也是政策的号召要求。这样的政策导向还在持续。2025年1月26日,中国证监会印发《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在继续鼓励指数基金发展之际,也明确提出调降大型宽基指数产品费率。

具体看华夏基金,在全行业管理费都在下降的背景里,或是凭借规模的大幅增长,其2024年上半年管理费用实现了逆势增长。据同花顺iFinD收录的截至2024年中、按基金汇总的数据,过去三年的上半年,广发基金、易方达基金的管理费用降势明显,华夏基金则实现了增长。

未来这样的逆势趋势能否持续既不可知,也更像是悬在“被动之王”头上、要时刻警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500

第三重挑战,行稳致远的合规经营,更是必须时刻关注的风险。

在过去几年里,华夏基金先后被曝多起“老鼠仓事件”。比如2023年11月河北证监局披露的“夏云龙案”、伙同其父亲交易并双双被判的“童汀案”、跑路又回国后终在2014年被抓获的“罗泽萍案”等。这些案件引发了市场对华夏基金内部管理是否存在漏洞的担忧,更影响了公司声誉、侵蚀了投资者信任。

在近期的指数基金销售大战中,华夏基金的宣传语也引发了争议。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24年11月,多家基金公司扎堆抢推中证A500指数基金。华夏基金“投A500就选规模最大的华夏基金”的广告推荐语,被质疑不够严谨甚至或存在误导性陈述。

这一事件最终没有定论,但提醒了金融机构在面临激烈竞争时,也仍须严守审慎原则,关注销售环节的合规性。

三重挑战之外,中东资本会不会出手购买华夏基金股份,也是其发展前路上值得关注的看点。

2024年6月,据界面新闻报道,春华资本手里的华夏基金10%股权转让等来买家,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已同意接手。当时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已经达成了初步的购买意向,在价格谈好后还要由监管审批。截至2025年2月上旬,这一笔交易尚无新进展传出。对华夏基金而言,外资注入能给它带来哪些新的活力和改变,更需要长期的观察。

时代风口之上,机遇与挑战同在。展望2025年的前路,华夏基金必须以辩证思维统筹攻守,风口思危,持续敏锐地捕捉金融市场新动向,加以坚守风控底线。只有这样,才能以龙头姿态屹立不倒,塑造持久、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长远价值。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