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剧本】杭州湾抗击日军登陆~手冢省三与200匹马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刘本新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日军第 10 军左侧支队与 200 匹马》

场景一:日本佐世保海军总部会议室 日 内

肃穆的会议室里,惨白的灯光毫无温度地洒下。巨大的军事地图高悬在墙上,上面密密麻麻的符号如同狰狞的兽纹,透着压抑的气息。日军第 10 军的将领们神色凝重,围坐在长桌前,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高级作战参谋(手指用力点在地图上,语气冰冷严肃):“第 10 军的 32 公里登陆地区,最西端的登陆地段,即全军最左侧,代号丙地段。”

镜头迅速拉近,聚焦在地图上那片被标记为丙地段的区域,仿佛即将开启一场残酷的风暴。

左侧支队指挥官手冢省三少将,眼神中透着坚毅与野心,他腰杆笔直,身姿挺拔。

高级作战参谋(声音没有一丝起伏):

“左侧支队的任务如下:第一,登陆后以最快速度占领浙江省平湖县海岸边的全公亭镇;第二,沿沪杭公路向西方警戒,务必全力阻击从乍浦镇来增援的中国军队,一个都不能放过;第三,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登陆地区左侧安全,出现任何差池,军法处置;第四,向直线距离 35 公里处的枫泾镇攻击前进,必须在 11 月 8 日 14:00 准时到达枫泾镇东侧,构筑坚固阵地,迎接 11 月 9 日 09:00 到达的第 18 师团主力。”

手冢省三少将 “唰” 地起立,动作干脆利落,大声回应:“是!” 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场景二:浙江沿海 1937 年 11 月 5 日 12 时许 小雨 外

灰暗的天空仿佛一块沉重的铅板,细雨如丝般细密地落下。左侧支队的士兵们个个神情紧张,双手紧握着武器。

左侧支队成功登陆后。在全公亭镇北迅速集结。与此同时,200 匹马也成功登陆,被交到左侧支队手中,由士兵们护送前行。

随后如一条黑色的蟒蛇,向北蜿蜒进发。稻田里的路狭窄得可怜,左侧支队只能排成一列,艰难地一路跟进。这是一种很容易被中国军队进攻的队形。

场景三:泥泞小路 日 外

小路泥泞不堪,一脚踩下去,泥水直没脚踝。士兵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每一步都仿佛拖着千斤重担。

日军士兵甲(满脸厌恶,大声抱怨):“这苦恼的路,简直不是人走的!”

放眼望去,江南平坦的土地上,是大片秋天泛黄的稻田,除了错落的房舍、稀疏的树木和几丛竹林,地面上的道路、河流、桥梁全部被稻田严严实实地遮蔽。

左侧支队的先头部队没走多远就遇到了河流,可河上没有桥,他们只能沿着河向左右寻找,然而还没走出百米,又被新的河流阻拦,仿佛陷入了一个水的迷宫。

雨渐渐停歇,稻田里立刻水汽弥漫,湿漉漉的稻棵不断滴着水,仿佛在为这片土地哭泣。手冢省三眉头紧锁,意识到在这水网稻田的复杂地形下,他的部队处境十分危险。他与参谋人员紧急商量,可面对这陌生而棘手的地形,一时也毫无对策。

场景四:水网稻田的路 日 外

左侧支队赶着 200 匹马,几十名士兵牵着马缰绳,小心翼翼地跟随大部队前进。

马行走在狭窄不过半米宽的路上,泥泞的路面如同抹了油,马蹄滑来滑去,士兵们的脚也同样不听使唤,不时有人摔倒,溅起一身泥水。

没走出 2 公里,几十匹马就先后踏入了稻田地,马腿瞬间陷入青紫色的稻田泥里,那泥粘如胶、滑如油,越挣扎陷得越深。

士兵们(齐声费力地喊着号子):“一二,一二……”

救出一匹马,需要十几个人用杠棒拼命抬出来,大家累得气喘吁吁,人困马乏,行军速度变得极其缓慢,仿佛时间都在这里停滞。

场景五:河流边 日 外

一道 20 米宽的河流如天堑般横在眼前,尖兵一路狂奔回来报告。

手冢省三在一片竹林边猛地下马,停下脚步,眼神中透着不甘与无奈。

手冢省三(冷静地下达命令):“派出两支搜索队,一路向东,一路向西寻找前进道路,工兵立刻砍伐竹子,准备搭建浮桥!”

工兵们迅速行动起来,斧头挥舞,竹子应声而倒,可前路依旧充满未知与危险。

东搜索队急速跑回,带来的好消息,日军曹长报告:“找到了一座桥,但是独木桥,马、炮和辎重无法从桥上过去。”手冢省三沉思,命令工兵急速砍竹子造浮桥。

场景六:200马的命运 日 外

焦急的护送马的军官一路小跑,匆匆跑到手冢省三面前,“啪” 地敬礼。

护送马的军官(满脸焦急,声音急促):“联队长,马匹深陷稻田,行军严重受阻,再这样下去,我们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手冢省三眉思索片刻后,决定电报请示。

很快,第 6 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的回电传来:“马送回全公亭镇海边。”

(旁白:这200匹马,后来被中国军队俘获,记录入国军第 28 军作战详报。)

注释:中国军队,应该放弃阵地,利用稻田竹丛河流等有利地形,大量杀伤日军走在稻田田埂上的日军官兵,很可惜,此时国军部队来自湖南,对上海金山县、浙江平湖-嘉兴的地形不熟悉,老百姓又不想帮助国军。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