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不在乎,所以人类只能自救
意大利的橄榄油与古罗马文明齐名,然而,2013年,在意大利的普利亚(Puglia)大区,千百年的传统被连根拔起了。
一种学名为Xylella fastidiosa的细菌引发的叶缘焦枯病传入了意大利,几百岁的油橄榄树因为染病循环系统失效纷纷死亡,到处都是灰色的枯树,一派凄凉景象。政府给出的建议是把所有染病的树消灭掉,以彻底切断病菌的传播。当地居民非常不情愿,因为这意味着一种延续千百年的生产方式就此结束。
这是农学家博默特(Wilfried Bommert)和记者兰策特尔(Marianne Landzettel)合著的《地球不在乎——被气候变化毁掉的餐桌》中的部分内容。这本书通过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告诉我们人类造成的环境影响,尤其是气候变化,是怎么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都反映着气候变化的风起云涌。2023年11月末,我在北京第一次买到苏州青(江南的小白菜),很喜欢它苦中带甜的风味。2024年12月初,我念念不忘的苏州青一直没上市,12月8日,终于在盒马找到了,但味道大不如前。其原因我无法细究,但我觉得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暖冬。今年异常强的副热带高压阻挡了冷空气的南下,江南大部分地区比常年同期温度高1~2℃。苏州青要经霜冻才会变甜,因为植物会增加糖分来防止被冻冰,天气不够冷自然就不甜了。
青菜是江南地区的传统蔬菜,拍摄于江苏的一个小镇 ©红后
与我这种管中窥豹的片面观察不同,《地球不在乎》一书的作者造访世界各地,亲眼目睹生产食品的农业和渔业不仅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反映气候环境的晴雨表。
2005年,美国西海岸养殖牡蛎的渔民突然发现,牡蛎幼体纷纷死亡,因为海水的酸性太强,让牡蛎幼体无法吸取足够的钙来构成外壳。而海水的酸性增强,是因为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太多了——工业化之前,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约为280ppm(ppm是parts per million的简称,意思是百万分之一),如今上升到了约390ppm。
另一些变化更加直接而危险。如今,埃及与许多非洲国家的需水量越来越大,其中农业的耗水量占了大头,埃及位列世界前五大土豆生产国,每年出口约40万吨,种这些土豆需要2.8立方米的水,主要是尼罗河水和地下水。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更让情况雪上加霜:海水倒灌入尼罗河,导致尼罗河三角洲的土地盐碱化。几千年以来,埃及人都在尼罗河泛滥带来的肥沃淤泥上耕种,然而如今,“母亲的乳汁”日益供不应求,各国为了尼罗河的用水权争得不可开交。
尼罗河沿岸的农田 图片来源:Planet Labs
《地球不在乎》通过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我们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节点上:许多绵延千百年的历史文化现象,比如意大利的橄榄园,比如尼罗河的农田,正在随着气候变化的天翻地覆成为过去。而我们谁也不能预知,未来是什么模样。
世界各地的耕作传统,都在被气候变化影响 ©肖诗白
这本书里最让我念念不忘的一个例子,是巴西一家名为Empraba的农业研究公司,建立了一个“生长在未来”的咖啡园。他们把咖啡园里的温室气体浓度提高到550ppm,据估算,这是2050年大气里温室气体的浓度。他们想由此知道气候变化对咖啡(巴西是世界第一咖啡生产国)的影响。
因为二氧化碳浓度高,咖啡长得还不错,但仅仅凭未来的空气,就能让我们知晓未来的咖啡树长势如何吗?干旱和高温都可能威胁咖啡,而病虫害在高温下也会益发猖獗,《巴黎协定》规定,签署国要共同努力,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之内,但目前看来并不乐观。
但在气候变化的险恶阴影之外,《地球不在乎》也让我们看到了光明的一面:农业导致的问题,也将由农业来解答。
人人都知道大吉岭红茶,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茶叶生产对这里的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1968年,大吉岭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山体滑坡,彻底摧毁了两个村子。而山体之所以变得如此脆弱,种茶业难辞其咎:过多使用除草剂,消灭了地表植被,使地表变得脆弱,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易武林子里的茶树 ©大猫
一些茶园主人痛定思痛,开始采用更注重生态效益的方法经营茶园。他们用种子繁殖茶苗,这样茶树的根会扎得更深,他们还在林下种植危地马拉草,利用植物的根系加固土地,试图以此阻止悲剧的重演。借助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来保障生态安全,这方面的产业还很幼稚,似乎利润也不丰厚。然而还是有很多人勇敢地投身尝试。
这也是猫盟一直在强调的观念:生态农业和保护性耕作并不是商业噱头,而是合乎规律的发展方向,是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的努力的一部分。
玉垒浮云变古今,我们心目中宏大的历史与文明,在地球的历史上,也只是匆匆一瞥。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改变,每个人都要做好自救的准备。毕竟,正如此书的标题:人类的未来,地球不在乎。
尼罗河谷的农田 图片来源:Fanny Schertz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