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说一说:从《五人墓碑记》看大明为什么没钱亡国
承认文官集团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的种种损害大明的行为,只是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因为大明同时期还面临着小冰河粮食减产,天灾不断,生产力降低等等因素,但这不能说文官集团就是对的啊!
这里提一篇文章《五人墓碑记》,这一篇文章25-40岁左右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因为这是语文教材的必读古文。
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呢?是歌颂明朝末年天启皇帝义士抗税的事情。
而背景要从嘉靖皇帝开始说起。
(明朝皇帝顺序,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从嘉靖皇帝开始,大明朝廷其实就已经收不上多少税了,大明财政一年比一年穷,原因就是从嘉靖开始,为了与文官集团争夺权利,嘉靖皇帝40年不上朝,通过权术手段,利用文官内斗从而保证皇权威严,但这么做的结果,就是导致朝堂权利被文官集团彻底把控,而文官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进一步侵占皇权。
比如朝廷生死存亡的税收制度。
从嘉靖年间开始,文官集团不断以各种理由,阻扰朝廷征收商税,阻扰朝廷清查田亩人口,阻扰朝廷改革宗室待遇等等。
比如按照许涤新先生所著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中数据,万历三十年,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年产值已经有了3800万两白银,但朝廷每年从江南收取的商税总共多少呢?不超过150万两。
而航海贸易呢,文官集团贯彻“祖制不可违“和“只要朝廷提开海江南就就开始闹倭寇”两条大棒,在明朝276年对外贸易顺差流入达到3亿两白银的背景下,让朝廷一分钱海税没收到。
而封建王朝最重要的田税,同样收不上来。
明朝对于士绅的优待政策,士绅名下的土地是免地税的,所以会有很多人将自己的地挂靠到士绅名下,从自耕农变成名义上的佃户,这样就不用缴税了。
所以明朝的土地兼并极为严重,比如在嘉靖时期,因为绊倒了严嵩而被当时的文人视为清臣领袖的内阁首辅徐阶,在老家有超过10万亩地(66平方公里)。
很多人不知道66平方公里是多大,很简单,相当于两个澳门。
而明朝有多少官呢?
从被杨廷和害死的正德皇帝开始,明朝官员超过2万4千人,同时有5倍以上的吏员,10倍以上的举人,30倍以上的秀才
万历年间进士平均田亩每人3200亩,但交税的比例不到7%(引用《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这就造成,全国耕地非常多,但实际能收税的很少很少。
商税不交,田税隐瞒,带来的后果朝廷没钱。
没钱就会有大乱子。
比如军队的兵饷大明就发不出来
甘肃兵被拖欠了3年的饷银,36个月一文钱没发,直接反了。
还有戚继光的戚家军,因为拖欠兵饷,戚家军讨要兵饷,结果被文官骗到演武场把四千多戚家军杀光了,让战无不胜的戚家军彻底绝了种,戚家军就此灭亡。
李自成为什么造反?同样因为朝廷没钱,把李自成工作的驿站给裁撤了,没有工作,朝廷也没钱赈灾救济,没有饭吃,活不下去,不如造反。
之前两篇文章也说过,明朝的皇帝其实都是很聪明的,并不像流传的什么“木匠皇帝”“荒诞正德”一样,没有钱,就没办法赈灾,没办法练兵,没办法改革,就会陷入死循环。
而在明朝皇帝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皇帝只要敢碰财权,碰军权,立马就得落水。
从小练武的正德皇帝在大军保护下离奇落水,落水也就罢了,没什么事,结果回到京城开始在建议下喝中药调养,越喝病越重,躺在病床上拉着杨廷和的手说给朕换个医生,药方不对,杨廷和说陛下你洗洗睡吧,于是死了。
嘉靖皇帝刚上台就被来了个下马威,一个大礼议搞了21年,刚想从海贸搞点钱就开始闹倭寇,一提开海倭寇就作乱,40年都没搞成。
万历靠着张居正改革,好不容易弄了点银子,结果张居正一死,人亡政息,又没钱了。
文官靠不住,皇帝想搞钱,只能扶持太监,也就是清流和电影口中的‘阉党’,通过阉党去给自己赚钱。
从明中期正德年间开始(嘉靖的上一位),朝廷多次想提高商税比例的提议每次都被文官集团打回来,开海又行不通,只要一提开海就立马闹倭寇, 时间一长,为了征税,同时也从文官集团手中拿回权利,皇帝便只能扶持太监集团与文官集团进行争斗,派遣太监前往各地进行征税,绕过文官,直接收钱。
这边是明中期阉党产生的根源。
就是为了帮皇帝拿回权力,拿回财源的。
毕竟朝廷从上到下全是文官的人。举个例子,
万历三十四年(1606)至天启七年(1627),苏州府涉及商税诉讼案件432起,仅17件最终执行(来源自《苏州府审判志》)
而天启年间,大理寺卿驳回不予处理的税监案件高到86%,(来源于《刑部题稿》天启卷),从球员到裁判,从裁判到官员,全是我的人,拿什么斗啊!
所以皇帝完全没办法,必须也只能把太监集团扶持起来,不然就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光杆司令了。
而太监最重要的一项使命,就是给皇帝搞钱,于是太监们便在皇帝的命令下,前往各地收取矿税,这个行为从嘉靖朝开始,文官屡次反驳始终没有成功。
于是文的不行来武德。
从万历皇帝开始,江南的士绅文官集团直接开始暴力抗税。
我们要知道的,不管哪一朝哪一代,矿和老百姓基本都没什么关系的,明,朝廷收不收矿税,和老百姓八竿子打不着,皇帝收取矿税唯一损害的只有当地文官集团,士绅集团的利益,和老百姓无关。
但为了阻止皇帝收税,士绅,文官打着“皇帝与民争利是不仁”的旗号,在各地阻止抗税,罢税行为,甚至组织暴乱,东林党人创造"江南特殊论":高攀龙提出"三吴赋税甲天下,不宜复征商税",名正言顺的抵抗朝廷。
1601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九年,苏州爆发了大规模的抗税暴乱,朝廷抓了81人,其中34个人都是监生、秀才,也就是本地的士绅。
同样也是在1601年,景德镇也闹事,当地的生员联合抗税,把御窑厂都给烧了。
松江府甚至还建立了一个“抗税联盟”,规定谁缴税,就让本地的官员把纳税人的功名身份给革除了,在当地遗臭万年。
但嘉靖、万历皇帝都是很聪明的人,所以不管闹得再凶,该收还是收,你不管怎么闹,我反正要钱。但到了天启皇帝登基的时候,天启皇帝就被忽悠瘸了。
天启皇帝刚登基的时候,重用东林党人,号称“众正盈朝”,都按照东林党的建议走,于是辽东没了,后金崛起了,军队没钱了,民乱更多了。
天启皇帝很快就醒悟过来,于是学嘉靖和万历,扶持魏忠贤,扶持阉党,总算是控制住了局势,然后天启六年,为了抗税,苏州士绅又组织了一次暴乱,把魏忠贤派去的爪牙干掉了,然后朝廷搜捕乱党,有5个人投案被朝廷斩杀,等天启皇帝半年后又因为落水死了后,被东林党忽悠瘸了的崇祯上位,废了阉党,杀了魏忠贤,于是苏州士绅便给之前投案的5个人立碑纪念,这就是五人墓碑志。
写五人墓碑记的是谁呢,是明末文学家张溥,应社创始人,东林党代表人物。
为了捍卫士绅文官的利益而死,可不得写个墓志铭夸赞一下么!
最有意思的是,天启皇帝的死法和正德一模一样。
天启在重重保卫下,在皇宫里面落水了,刚开始没啥大事,然后太医院有个叫霍维华的官员推荐了一种名为“灵露饮”的饮品,天启皇帝尝试后觉得清甜可口,便每日饮用,越喝身体越差,很快就死了。
大明皇帝易溶于水,只要敢碰军权,敢碰财权,那就等着落水身亡。
而大明末年,财政没钱导致了什么问题呢?
1,军队没兵饷,本身军户制度下,大明的饷银就不高,然后就这点还要被贪墨,被吃兵血,所以除了将领用贪来的钱精心养的家兵以外,全国军队糜烂,毫无战力可言,对大明更是没有什么忠心可言。
而这批军队在后金入关后,后金实打实的给钱啊,要知道后金总共只有十三万人,其中满八旗只有6万,光靠6万人再能打又岂能打崩整个天下?
但后金是真给钱啊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后金刚入关的时候,对于投降的明军,平均给给出10两银子和一头牛的赏格,一边是拖欠几年的军饷一文钱不发,一边是直接现钱结清。
于是明军摇身一变成了后金的汉八旗和绿营,簇拥着后金直接打了下整座天下,什么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其实应该是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才对。
2,无力赈灾,流民不断。
大明末年也是小冰河时期末年,天灾不断,人祸横行,但朝廷没钱赈灾,偶尔凑出钱赈灾,也得先被文官士绅过一手。
严重到什么程度呢?银子在户部里就要少2成,朝廷批了100万两白银赈灾,户部只发80万两,剩下20万两户部的官自己分了,然后层层过手,用到了实处的5万两都不到。
大家活不下去了,只能造反,造反朝廷就要花银子平定,平定下来后得发钱安抚,但朝廷拿不出来,造成农民起义屡平屡乱,重复造反,让大明这个巨人血流的越来越多,前面积攒下来的精锐军队全损耗了进去,民变却从来没停过。
3,朝廷没钱,只能加税
但加税就导致民乱,因为这个税实际上是收不了多少的,层层摊牌下,朝廷收1两的税,百姓得交3两,比如崇祯时期,朝廷收“平粜捐",其实就是经常说的“缴饷”,朝廷定的是每亩加粮6合,实际征收每亩一两2钱银子。
朝廷没钱要加税,加税导致民乱,民乱就得花钱平定,平定就得花钱,花钱但没钱,没钱就得缴税。
万历张居正一条鞭法清查全国田亩数量为7亿亩,人口比洪武多了1亿(洪武年间全国人口约7000万,万历约1.5亿)
但万历官面上的人口只有5000多万,剩下的人全是隐户,也就是把自己的田挂到士绅名下的这部分人,给士绅交钱但不给朝廷交钱的这批人。
而地呢,地比洪武年间还少了22%。都被士绅文官兼并完了。
换句话说,从万历以后,大明相当于一直在用全国不到10%的财政收入(按照商税地税能正常收取计算),去进行全国120%的支出。
而崇祯杀了魏忠贤以后,连最后一个能掌控的财政收入都没了,干什么都没钱,以至于李自成都打到北京城了,崇祯皇帝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满朝廷向文官借钱发军饷,结果你一两我一两凑了两万两银子。
李自成进了北京城,从北京文武百官府里拷出来七千万两。
结果李自成被吴三桂又打崩了,满城的银子全便宜了后金,后金拿了这笔钱,满天下撒钱,所到之处一边屠城一边发钱,六万满八期,带着几十万汉八期绿营直接打了一座天下,最后一个汉人朝代就这么灭了,日月旗也落下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