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米Su7Ultra上赛成绩2分9秒944,超越保时捷?
小米Su7 Ultra 挑战上海国际赛车场,以2分9秒944的成绩,成为上赛最速量产车,刷新上海国际赛场场官方认证圈速纪录。
此前,保时捷Taycan Turbo GT 曾以2分11秒28获得上赛首个官方认证圈速记录。
保时捷还在上赛打过广告:“广告里谁都可以说赶超保时捷,上赛道就不一定了。”疑似在回应小米在发布会上对标保时捷。
雷军今日对上赛保时捷广告牌事件做出了回应:在上海国际赛车场,SU7 Ultra 圈速超过了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成为了上赛最速量产车。这是一个欢欣鼓舞的消息。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超越了保时捷,在我心里,保时捷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车,保时捷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标杆!
(多说一句,雷军刚发出来的微博,带上了上面那张保时捷广告牌照片,现在已经重新编辑微博,把那张照片拿掉了。)
有人在评论区提醒,保时捷发博祝贺了。雷军回复:刚看到,保时捷是世界大厂,有格局。
保时捷官博发文:恭喜 @小米汽车 新圈速。此刻,点赞中国制造👍,也致敬所有心怀梦想的挑战者和探索者。“生于赛道,驰于公路”是保时捷不变的信条。自 356 诞生的七十余年来,每次向技术极限的挑战都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让我们在下一个“赛道”再见!
极氪001FR也曾挑战上赛,最终成绩为2:16:39。
就比如勒芒和F1都是最顶级赛车,勒芒极速比F1快得多,但跑赛道F1能把勒芒套圈,跑耐力赛勒芒能把F1跑报废。因为勒芒要跑二十四小时,设计的风阻小,以减少油耗节省加油时间,耐用性长时间稳定性也有很高要求,但F1每站比赛只跑两个小时左右,更关注弯道速度,设计要大下压力,风阻很大;勒芒一次比赛跑的时长顶F1十几站总长,而F1赛车平均每4、5站就报废一套发动机动力总成。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两个孩子都学英语,一个是国内上学而思(通用做法),一个是从小找了个一对一外教(弯道超车),在小学阶段基本成绩都是打平的,一对一外教学的孩子甚至在口语方面有着显著优势(电车的科技、配置碾压油车)。但到了中学、高中、大学,这种优势可以说已经荡然无存,想拿到好成绩,二者都必须得加倍努力,一对一外教出来得孩子由于应试部分薄弱,甚至需要在语法、阅读理解(中式)等等方面更要下功夫补足。
造车技术也是一样,电池、电机能解决动力的问题(就像1对1外教解决语言环境和口语),但也只是能解决动力问题,在车身操控、车身稳定性、刹车性能等等方面,由于自重大,电车其实反而需要下更多功夫,性能越强的领域,这种克服惯性和控制动能的成本也越大。如果你不明白车子为什么需要强调操控,那很简单,一架飞机,除了发动机强悍,翅膀造型奇葩,没有转向舵和尾翼,它能安安全全起降吗?汽车,尤其是现在的性能车,动力恐怖就必然需要同等的操控和制动能力与之匹配,在后者上面花的成本与前者的动力性能是成正比的。
我再举个例子,现在新能源车动不动拿飞坡当技术审核的指标,在油车时代存在吗?那时候并不强调这个,因为油车轻,扭矩又没那么猛,随便个10来万的车稳稳起飞稳稳落地都不是问题。但电车太重了,电机的扭矩又很大,现在主流的车型拿去铁锈(某自媒体,节目很好看,姑娘很漂亮)的飞坡测试十个有8个出洋相,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成本没下足,大力飞砖是一回事,让砖在空中不摇摆不拧巴,稳稳落地,是另一回事。
我知道有些人现在还抱着,豪华跑车都是卖品牌的想法,品牌溢价肯定有,肯定不少,但豪华跑车想拿到那么高的车款,前提也是得把有钱人伺候好了,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辆布加迪,卖4千万RMB,就算其中多一半 的是品牌溢价,但哪怕剩下的也有一千多万,这部分就是用来实打实克服恐怖性能从而保障驾乘人员安全的成本。极速400和极速200不是同一个概念,同理,0百5秒和0百2、3秒也不是同一个概念,为了给性能戴上安全的缰绳,成本是必然节省不来的,有人节省了,省了很多,后果都看到了。
有人问,我为什么只说那一款车,很简单,那个车的目标人群(不知深浅的年轻人、鬼火少年、只看外观的新手司机)本身就是较高风险的不安定人群,开辆普通车不明显,给他们性能车,脚底下没个把门的,驾驶技术没有自知之明,就更容易出事。
第二,车辆定位,虽然市面上也不乏30多万的性能车,但我觉得性能固然是有一些,但从外形设计上看,这些车就不可能开太快,电车本来就厚重,再搞个猎装版你除非只崩直线,到了弯道,那侧倾就教会你做人了。而那个牌子的车,车体宽、车身矮,和豪华跑车看着是一样的,动力又猛,就很容易给人恍惚中开着超跑的感觉,但就像我前面讲的,豪华超跑的消费者是最在意安全的,厂商为了品牌的脸面也是不允许自家车型动不动怼电线杆子的,哪怕是200万的跑车,拿出100万、甚至7、8十万成本满足客户的安全需求也是正常的。但那个牌子的车,售价2、3十万,提速和超跑不遑多让,它真正放在保障车上人员安全的成本能有多少呢?我随便猜一下啊,那个数字可能也就5、6万,会有人相信5、6万用的刹车系统和5、6十万的系统是一回事吗?
第三,卖车还是卖噱头。新能源车从特斯拉开始一直就是主打噱头,什么隐藏式门把手啦,全车无实体按键啦,方不方便见仁见智,但话题都是拉满的。到了某车这里,他们看到国内市场民用车已经饱和,所以另辟蹊径,把跑车下放了,国内也只有这一家干出这种事,别人家的电动跑车都是接近100万,这差的是价格吗?差的是人心。比如仰望U9,比亚迪用的纯自己的电池、电机,价格甚至都打不到2、3十万,那个拿来主义的品牌把性能车干到2、3十万,智力正常点的都能察觉出不对劲吧?商家会那么有良心给消费者大奉送?我之所以打这么多字,其实归根到底就是这第三点,卖车、卖性能车、性能车有风险,我都可以接受,毕竟第一回嘛,技术可以慢慢打磨。但是你吃人血馒头,我就忍不了了。我不知道这篇文字能不能发出来,也不知道何时被删掉,我只希望,能看到的人,也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有人把一份超值大礼包端给你,且只有他能端给你时,不要忘记风险这两个字。
现在国产性能电车动不动就出事,你见过法拉利保时捷三天两头这么撞的?像雷老板这种就是看准了国内年轻人不懂车,用所谓的性能数据、用科技感忽悠他们买单,但车人家真开出去,真撞了,他们不是去调整产品,反而是公关扼杀新闻消息。
但我也知道,即便我这么说也没几个能听得进去的,毕竟在他们眼里我这种开了几十年车的老司机啥都不懂,那我也懒得再操心他们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也甭说谁。
现在国产性能电车动不动就出事,你见过法拉利保时捷三天两头这么撞的?像雷老板这种就是看准了国内年轻人不懂车,用所谓的性能数据、用科技感忽悠他们买单,但车人家真开出去,真撞了,他们不是去调整产品,反而是公关扼杀新闻消息。
但我也知道,即便我这么说也没几个能听得进去的,毕竟在他们眼里我这种开了几十年车的老司机啥都不懂,那我也懒得再操心他们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也甭说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