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回忆》第二篇 生活琐忆(二)舌尖上的记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
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特别是乡村生活,日子单一、单调,衣、食、住、行简单、简约。
逝去的日子尽管艰苦,但依然难以忘怀。
怀念过去,不仅仅怀念那些曾经的美好……
故乡的回忆
第二篇 生活琐忆
(二)舌尖上的记忆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为天”,说的都是饮食于人的重要性。
六七十年代,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岁月里,最难忘的还是舌尖上那一抹记忆。
那时候,我们的主食是杂面馍、窝窝头,都是自家蒸的。
馍就是馒头的俗称。
所谓杂面就是有小麦、玉米、高粱、豆子、瓜干等磨成面做成的,各种粮食都有,份额不等,因此颜色各异,玉米面多就发黄,高粱面多就发黑。
所谓窝窝头,它的样子和名字是一样的,圆锥形锥底部有一个向里面凹进去的口,故得名窝窝头,我吃过玉米窝窝头、高粱窝窝头、红薯窝窝头等。
此外常吃的主食还有面条、面叶。农忙时节,特别是夏天,来不及蒸饭,女人们就和面擀面条,或者面叶。通常是先烧开水,放上葱花、盐和香油后,凉着。之后,清水煮面条,开锅后将热面条放进已凉的水里,再捞出来,不热不烫,凉爽可口。
生活好些的时候,也煎面糊吃。磕个鸡蛋,切点葱花,和成面糊,点滴油炒锅热,将面糊放锅里薄薄地摊开,趁热吃很是香哩。
另一个主食就是地瓜。我们那里每年都种地瓜,既好吃又高产,既能当主食,又能用剩余物喂猪吃。也可以叉成地瓜干,放在秋地里晒干后,既能磨面吃,也能烧汤用,即瓜干糊涂汤,很甜哩。长时间吃,也有弊,就是常常反酸水,以至于等生活转好,有年纪长的人,一提起吃地瓜就反胃,更别说是吃了,那是吃多吃伤了的缘故,
那时我们家条件应该是中等偏上吧,父亲在枣庄煤矿上班,但我记忆中单吃白面膜的次数少。放寒暑假到矿上看父亲,走进偌大的职工食堂里,至今不忘的是那飘香的馒头味,又圆白又软又香,比起母亲蒸的饭好吃多了。
那时候,跟着大人去城里赶集,最想的还是买点吃的。我清楚地记得,一次随母亲去城里,看见卖油条的,油香喷鼻,馋的口水直流,盯了很久,母亲也没给买。去时兴高采烈地,回来时灰头丧气,一路上心里都在埋怨,母亲真是太抠了,也舍不得给小孩买点吃的,下次再也不跟她赶集去了。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好笑,毕竟是一根油条,但我们很少吃过。
那时候,我们吃的菜,基本上都是自家种的。村东北头有一个菜园子,安有浇地水轱辘井。各家都分有一点地,专供种菜用。白菜、茄子、辣椒、冬瓜、南瓜……种什么都行,足够吃得了。种的菜绝对无公害的,什么药都不打,当时也没有。施的都是土家肥,于是各种青菜都长得绿油油的。冬天到了,各家开挖地窖,储存上白菜、萝卜、冬瓜及地瓜等,过冬好吃。
当然了,这点菜远远不够一冬吃的,人们又不大去赶集买菜,即使赶集也买不着鲜菜,基本上没有卖的。为了冬天有菜吃,家家都腌制咸菜,有的老人还腌制豆食。
那时,奶奶年年都腌制豆食。豆食的制作过程大约是这样的。先将豆子洗干净,倒到大锅里大火熬,一直熬到豆子变软。熬好的豆子由橙黄色变成乳白色,颗粒也由扁扁状变成饱满状。然后用勺舀出来倒到一个小缸里面。用破旧的衣服包裹住,要捂得严严实实,不能留一点缝隙捂,然后闷,待长了白醭子,再晾晒干,就时不时能闻到一股臭腥味。之后,将冬瓜、白菜、豆腐与晒干的豆子一起,放缸里上腌封好,再捂个20多天吧,就能吃了。拆封舀出小半碗,滴上香油,口水也顺着嘴角流出来,美味极了。可惜这道菜我几十年没吃过了,也许早已失传了吧。
那时候,人们都懂得满足。无论吃好吃孬,能填饱肚子就行。我们一年吃不上几次猪肉,只有到了过年才能割块肉吃。曾记得我在乡里上学时,大约是一个周四中午,学校破例打给学生一份带肉的菜,我舍不得吃,挑出几块肉,放在玻璃瓶里,准备周五放学回家与家人一块吃。当时是夏天,回到家打开时,肉已经变味了,后悔不已。鸡蛋还是能经常吃的,因为家家都养鸡,只要大人不太会过,小孩子都能吃得上。炒菜多用猪肥肉炼油,割一块肥肉,专门炼油装瓶或罐,冬天遇冷则变成固态白色。剩下的油渣子,卷馍馍也很解馋。食用植物油要买,而且难买又贵,于是吃得很少。我记得我家3个月也吃不上一瓶500毫升的植物油。小时候,吃得最多的还是鱼。每年夏天,我都要去村前河里去摸鱼,摸得最多的是草鱼,碰上雨水多,还能逮着大鱼。每年逮的鱼都吃不了,于是晒干,冬天炸着吃,那味道真是鲜美哩。
那时候,人们都懂得分享。村里的左邻右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味道。今天这家炒肉了让你来尝一下,明天那家煮鱼让你尝一口,总之,谁家有口好吃的,一定要或多或少送给邻居尝一下,已然成为传统,没有吃独食的。而今却再也见不到了这种情景了,说不清是遗憾还是无奈。

那时候,人们都懂得生活。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无论是早中晚饭,,胡同里、村街里,不论男女,常见许多村民,左手端碗菜,右手拿着筷子、窝窝头,或是蹲在墙根边,或是挨着石凳一角,或是坐在门口的空地上,边吃边聊,或家长里短、或逸闻趣事,饶有兴趣,吃的清贫,但热热闹闹,日子幸福而滋润。而今饭菜变好、变丰盛了,却再也找不到那时的感觉,再也找不回那饭菜香的味道。
那时候,吃饱穿暖,已是理想。人们没有苛求,没有奢望,没有浮躁,更没有所谓的焦虑抑郁。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质朴,于是再平淡的日子也能开出花来。
过往的都是历史,但那个年代,舌尖上的味道,却成了无比珍贵的回忆。
那时候,饭菜真的很香,日子真的很甜,记忆真的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