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张骞会从西域带回炼铁技术
近日被一篇风闻笑喷了,因为反驳该作者太多造谣文章 ,故该作者一早将本人拉黑,不能逐一反驳其反智言论。
《冶铁技术出自赫梯人这早就是世界公认的事实》一文中说反复强调张骞从西域带回炼铁技术。(其实他在后面的回复也自打嘴巴,西周是有铁的)
早在周朝时期,铁器早就在民间各个领域使用,并不是什么稀有物品,古书中各有论述。
《史记》《夏本纪》中记录,大禹定九州时,已有铁这种贡物
华阳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艺,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砥绩。其土青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贡球、铁、银、镂、砮、磬,熊、罴、狐、貍、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而《史记》这个记录是转摘自《尚书》中的《禹贡》的记录。
中国炼铁的工场,早在周朝之时,就散布全国。
《管子》--春秋战国时期的书,在《地数》篇中明确列明全国有多少铁矿、铜矿,以及选矿标准。
地数 第七十七 。
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树榖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封禅之王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桓公曰:“何谓得失之数皆在此?”管子对曰:“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里之薄而用有余。天非独为汤雨菽粟,而地非独为汤出财物也。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坐起之费时也。黄帝问于伯高曰:‘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为之有道乎?’伯高对曰:‘请刈其莞而树之,吾谨逃其蚤牙,则天下可陶而为一家。’黄帝曰:‘此若言可得闻乎?’伯高对曰:‘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𫓪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苟山之见其荣者,君谨封而祭之。距封十里而为一坛,是则使乘者下行,行者趋,若犯令者,罪死不赦,然则与折取之远矣。’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𧈪, 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𧈪, 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故天下之君,顿戟壹怒,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
管子这篇记录,明确说明,古人对什么山有什么矿,怎判断是有明确的选矿标准 ,也是有明确的标准与经验。
可能大家都认为《盐铁论》是汉代的,实际上在春秋时期,各国都有相应的盐铁论,这个是关乎各国税收与大国争霸的大问题 ,所以在《管子》这本书中,也讨论到各国的税收管理(《揆度》《山国轨》篇),盐与铁是生活的必须物资,由国家统管税收,民众制器使用。
管子曰:“善正商任者省有肆,省有肆则市朝闲,市朝闲则田野充,田野充则民财足,民财足则君赋敛焉不穷。今则不然,民重而君重,重而不能轻;民轻而君轻,轻而不能重。天下善者不然,民重则君轻,民轻则君重,此乃财余以满不足之数也。故凡不能调民利者,不可以为大治。不察于终始,不可以为至矣。动左右以重相因,二十国之策也。盐铁二十,国之策也。锡金二十,国之策也。五官之数,不籍于民。”
那周朝时期的铁器用来做什么呢,首先是兵器,盔甲,其次是农耕器具、纺织工具。
--《吕氏春秋》第二十一卷《贵卒》
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𫛣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几至将所而后死。”。
中国能延续几千年而保存文明不为夷蛮所毁,就是因为有强大的炼铁能力与超班的技术,有强大的兵器。(铁器难保存,能存留下来不易)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铁甲与武器
另外铁器在中国古代,称作恶金,是民间用的器物 ,多用于机械、农具、兵器、手工器械。
《墨子》一书中,铁器的使用说明更是随处可数:
诸藉车皆铁什。藉车之柱长丈七尺,亦貍者四尺,夫长三丈以上至三丈五尺,马颊长二尺八寸,试藉车之力而为之,困,失四分之三在上。藉车,夫长三尺,四二三在上,马颊在三分中。马颊长二尺八寸,夫长二十四尺,以下不用。治困以大车轮。藉车桓长丈二尺半。诸藉车皆铁什。复车者在之。寇池来,为作水甬,深四尺,坚慕貍之,十尺一,覆以月而待令。以木大围,长二尺四分,而早凿之,置炭火亦中而合慕之,而以藉车投之。为疾犁投,长二尺五寸,大二围,以上,涿代,代长七寸,我间大寸,剡亦未,狗走,广七寸,长尺八寸,蚤长四寸,犬耳施之。
中国文明的延续,还得益于周边的国家,没有中国强大的炼铁能力。中原王朝能对北方部落保持强大的压制,也是得益于此。中原王朝对于周边的压制,就是限制铁的贸易。
在《汉书》记载中,西边是没有铁器的,张骞出使西域,明确写明,西域大宛国以西及至安息国是没有铁器的,后来有铁器,是汉军的降卒带过去。
这个记录,基本断绝了中国的铁器由外来传入的推论,如果中国的练铁技术是由西边传进来的,西域肯定有规模比当时中原更大的制铁流水线,以及铁器的应用,但汉书的记录,断绝了这种猜想。因为在周朝时中原各地都有铁矿,都在大炼铁进行争霸,但直到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安息国那边还没有铁器的应用,传播路径是中断的。
所以张骞从西域带回炼铁技术,只能是失智者的言论。
炼铁技术的起源可能是源于多起点,这个可以肯定。但是,那个年代里,各大陆的交流是有限的,特别是陆路的交流,中国与西域的交流并不畅通,只能是相邻地域之间慢慢的传播,要等一个地区完全掌握技术,应用广泛之后,才可以向周边扩散。安息国没有的技术,也就是两河流域地区是没有这个技术,是不可能传入中国。
特别是手艺匠人,技术是其安身立命之本,轻易不会外传,国与国之间也一样,在那个交通极不发达的所代,技术的交流是更是不可能的。
中国铁器发现实物的测量年代与土耳其发现的最早铁器所代相差不远,其中两个发现点之间再没有相应的传播途径与中间发现点,只能证明两者是各自起源。
要构成中国的铁器是外来传播的关键要素必须有以下几个,缺一不可:
一、发现物品的起源时间测定;
二、起源地的采矿地点、炼制地点以及器具,这个是证明确实是起源地,而不是贸易来的;
三、两个地区之间如果相距过远,则必须有中间地点的采矿、炼制、贸易相关的物品发现,而且比目的地时间要早;
四、两个地区之间的技术传播是要有传承关系,工艺是有传承演变的过程,相应的中间地区也应有这种技术上的传承关系。
例如:如果说炼铁是由土耳其传到中国的,那土耳其应该本身就有整个由发现到现今的几千年的炼制及使用历史,土耳其到中国之间的相应中间居民节点,都应该有比中国更早铁制器具使用的发现,并且有相关的炼铁的遗址,才能构成其技术传播的必要充份条件。古代,人口稀少、森林遍布、野兽、盗贼密布,没有一个手艺人可以独自将技术传到几千里之外。
同理青铜器也是一样,最早发现年代相差不远,但两者中间没有年代相近的传播途径发现点,不可能构成传僠必要充份条件。而且最关键的是青铜的成份组成各不相同,不构成技术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
文科生可能觉得这个地点发现有炼铁,则另一个地点迟发现的铁制器具,肯定是首先使用的地点传播过去的,但实际上,采矿炼铁炼铜其实是一项重大项目工程,需要相关的采矿工人、制窑技术、炼碳技术、制风箱技术等的协助,最后才是炼铁。
没有专门制造的火窑、辅助工具以及炼碳技术,窑温达不到铁的熔点,是炼制不出铁。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火窑技术领先于当时的全世界,还有领先于全球上千年的风箱技术,可以确保窑温达到炼制金属的温度,这个是确保所有的金、银、铜、铁、锡、瓷器、琉璃都在中国独自发明出来的先决条件。
结合现代的气体还原炼铜及炼铁的研究,更可信的是,在古代中国特有的龙窑技术下,一氧化碳的高温还原焰将含铁丰富或含铜丰富的陶土烧化了,熔成铜块、铁块而发现铜铁的,炼铜与炼铁的温度相差不算太大,能炼铜就可以炼铁,而且铁矿比铜矿更易获得。
其实对于那此说炼铜、炼铁技术由外国传入中国的,基本可以问一句,其他传播途径上的早于中国的炼制工场在哪里,为什么只传到中国没有传到中间的其他地方。
为何张骞会从西域带回炼铁技术,因为有人要需要改编历史,但问题是张骞自己都明确记录下来,没有带回炼铁的技术,是因为西域没有这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