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卖怎么突然火了?京东、抖音都来搞外卖,跟美团、饿了么竞争
中国互联网行业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出现一波新的斗争浪潮,过去几年是社区团购、在线办公,2024年底是AI大模型,2025年初,却集中在“送外卖”行业。日前,京东正式宣布进入外卖行业,并打出“0佣金”的招牌来吸引商家入驻。
![500](https://i.guancha.cn/bbs/2025/02/12/20250212175435220.jpg?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实际上外卖行业过去在行业或者外界的口碑并不算好,也一度不被互联网巨头们所重视,曾作为国内外卖行业三巨头之一的百度外卖,在2017年被卖给了饿了么,不到1年时间,饿了么又被卖给阿里巴巴,而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之后,也没能让饿了么更上一层楼。
外卖在用户和大众之间的口碑更是出现诸多争议,比如,外卖员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但一面却是一二线城市的用户的日常生活几乎离不开外卖服务。外卖员的职业尊重问题也遭受颇多非议,比如“博士生送外卖”,难道父母新辛辛苦苦培养出一个高学历的孩子,最后却沦落为去送外卖吗?但实际上外卖又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对于许多人来说,过去可能是进电子厂,现在却可以去送外卖。
总之,外卖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其经历的时间较短(2013年11月美团外卖才上线),但发展和普及的速度却非常快,人们很难准确描述对它的态度和是是非非。
京东加入外卖行业之后,行业的竞争对手又开始变多,除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之外,还有抖音,2家变4家,一下子就让外卖行业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那么,送外卖怎么就突然火了?2025年互联网行业第一战已经开启,京东、抖音都来搞外卖,跟美团、饿了么竞争。
暗斗早已开始
互联网行业过去的“边界感”是非常强的,百度做搜索引擎,腾讯做游戏,阿里巴巴做电商,滴滴做打车,携程做旅游。但是,这种潜在的“边界”默契在移动互联网盛期被打破,互联网巨头们不再瞄着自身“一亩三分地”,而是专注于各种各样的“跨界”,连号称不做游戏的阿里巴巴都开始做游戏,其他巨头也是什么热就做什么,生怕被别人“抄了后路”而落后于人,给用户的感觉就是微信、淘宝、抖音这些App什么功能都有,有些臃肿,但看起来又很需要。
美团和京东之间的暗斗实际上早已开始。
2018年,美团以生鲜食品、商超日用、服装等品类为轴心,上线了“美团闪购”品牌,此时还看不到两者之间的直接竞争,毕竟,美团涉足的还是以线下实体商超为主,不是自己卖货。
但美团的小象超市上线后,它跟京东之间的竞争关系就一下子变明显起来。小象超市是美团自营零售,再加上美团外卖的配送体系,它的零售链条也比较完整。
美团闪购+小象超市组合组合,让美团的零售业务变强。
美团公司2024年Q3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平台即时配送订单量达71亿笔,同比增长14.5%;美团闪购日均单量突破1000万单,交易用户数和交易频次均实现双位数增长。“七夕”当日,订单量峰值超过1600万单。
美团App显示,其全部服务里包含“60”余项,还不算视频(包括短剧)和小说书城。显然,当美团公司在不断拓展边界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其他公司不会坐以待毙,而是以牙还牙,“你进入我的业务线,我也进入你的业务线。”
![500](https://i.guancha.cn/bbs/2025/02/12/20250212175435813.jpg?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所以,京东做外卖一点儿也不奇怪。
抖音比京东更激进,依靠抖音和Tik Tok这两个超级平台,抖音的边界扩张更夸张。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2025年1月15日,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免费总榜前10名中,前6名都被抖音公司的产品霸榜,前10名中只有2款App不属抖音旗下。
早在2022年12月,抖音外卖业务即开始在北京、上海、成都三大城市试点。
与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携程这一批互联网公司不同,作为后起之秀的抖音根本就没有“边界”上的束缚,它就像一头“蛮牛”一样在互联网行业“横冲直撞”,甚至到了“什么都做”的地步。活络的抖音更进一步打破了2000年这一代互联网巨头们塑造的潜在“边界墙”,而且抖音还带来了一种新的“诱惑”,让腾讯、阿里巴巴这些巨头们也开始“什么都做”。
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大乱斗”,既有主动性,也有被动性。对于市场和用户来说,巨头们的“大乱斗”倒是也有好处,一是避免一家独大导致用户“受气”,二是直接的“优惠券”,有竞争后,巨头们才会时不时地向用户送“优惠”,没了竞争的时候,巨头们只会变着法儿涨价。
市场总有需求未被满足
美团公司扩张边界做打车业务时,美团CEO王兴曾对媒体表示,“一方面现有网约车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这是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美团的业务特征很大是和位置相关的。”
所以,同样的逻辑来看,京东和抖音做外卖,同样是“市场总有需求未被满足”。如今的外卖行业看起来已经有美团外卖、饿了么这两家来满足用户和商家的需求,但放大到中国整个外卖市场来看,它们依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商家方面,它们希望能够有更低的佣金;而对于用户来说,“便宜”则是永恒的需求。
基于中国庞大的消费群体和近千万家大大小小的商家而言,任何巨头进入,都是机会。
回过头来看如今的美团打车业务,2017年2月美团打车上线的时候,可能也不会想到,当时的滴滴打车已经是行业的No.1,美团去打车市场“插一脚”能搞得定吗?但很多业务就是只有做了才知道到底行不行,美团就像任何一家互联网巨头公司一样,有足够多的试错机会。
无论是抖音、腾讯、阿里巴巴三大巨头,还是美团、百度、京东、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它们的优势其实都很类似,即平台自身所拥有的流量和用户量,当这些流量和用户量往某一个新业务倾斜的时候,这种“流量漫灌”究竟能带来多大的能量,谁都无法预见,从数据来看,失败的几率更高,但只要有一次成功,可能就赢了。
平台的流量和用户量是互联网公司跨界扩张的底气,哪怕最终没有成功,公司也不至于伤筋动骨。早在2018年3月,打车平台滴滴也开始试水外卖,推出滴滴外卖业务,首批在9个城市试点。后来滴滴外卖业务不了了之,但这并不影响滴滴在打车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抖音做外卖的短板是配送体系,目前国内拥有完整配送体系的外卖平台只有美团和饿了么。京东比抖音做外卖的优势在于它的配送体系,京东有京东物流和达达,京东物流和达达能无缝衔接京东外卖的配送链路,有了这层优势,京东外卖的想象力会更丰富一些。
2020年之前,国内互联网行业主要被两大巨头所影响,行业分为“腾讯系”和“阿里系”,每年IT桔子这类平台都会总结出“腾讯系”和“阿里系”的投融资版图,前者更注重战略合作关系,而后者更趋向于收购后与阿里巴巴零售业务的融合扩张。
近几年来,“阿里系”和“腾讯系”实际上都被逐渐打散,阿里巴巴先后出售银泰百货、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开始聚焦主业,而“腾讯系”则逐渐减持微盟、优必选、京东、美团等多家公司,“腾讯系”早已貌合神离。
对于京东、美团等公司来说,过去受益于微信和QQ这两大平台的支持,彼此是“盟友”的关系,现在随着彼此业务的扩张,早已进入对方的“腹地”,“盟友”的关系就不存在了,现在是竞争对手,也不需要太多的宣战和废话,就是直接干。京东虽然没有明说要跟XXX打,但“0佣金”的招商策略可是剑指美团、饿了么。
京东做外卖的另一重逻辑是,市场比较成熟,京东无需教育和培养外卖市场。
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92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4777万人,占网民整体的53.4%。网上外卖的增速达8.8%,仅次于网络文学。
抖音“什么都做”的逻辑同样如此,网络文学、数字音乐、浏览器、搜索引擎、电商等领域的用户习惯和用户规模都非常成熟,关键要做的是“替换成本”,让用户替换将过去其所习惯的产品替换成抖音的产品,这里的一个“万能钥匙”就是便宜。
没错,用户习惯的力量非常强大,但用户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最大的干扰点就是“便宜”,谁要是给用户送个几元钱、几十元钱的优惠券,用户很容易就被其他平台给勾走。而平台要做的是,第一,留住第一波用户;第二,可持续性,别还没坚持三个月平台发现效果不佳自己主动放弃。
成熟市场更考验平台的持久力,自己主动放弃就是战略失误,但坚持下去就说明输赢未定。对于京东外卖来说,持久力也是对它的考验,究竟能坚持多久?
“送外卖就是低端”、“送外卖就是没出息”这类偏见其实很容易误导人,一方面是对外卖骑手这类职业的不尊重,另一方面是对外卖市场的不了解,如果平台主动说“送外卖赚钱”,那么,外界就会认为平台压榨商家,如果平台说“送外卖不赚钱”,那么外界会说平台的货币化能力较差,所以,平台主动弱化了“外卖究竟赚不赚钱”的相关信息,美团和饿了么都没有做这方面的披露。
![500](https://i.guancha.cn/bbs/2025/02/12/20250212175435931.jpg?imageView2/2/w/500/format/jpg)
互联网巨头们近几年做新业务还有个巨大的优势,别看各大互联网明面上竞争非常激烈,但暗地各个业务线之间的合作是一点儿不少,并且,近两年互联网行互联互通后,巨头之间的合作就更多。搜索引擎的关键词广告,卖;信息流广告(哪怕文案是踩着自家的产品),卖;开屏广告,卖。只要能有广告投放,不管是不是竞品,来者不拒,这就意味着巨头们做新业务时,若舍得花钱,就不愁没有大的流量平台。
2025年刚开始,京东打响了国内互联网行业第一战,会不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巨头进入外卖市场?美团、饿了么又会如何应对?京东外卖会不会“雷声大雨点小”?时间会给出答案。
文/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