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软着陆:探索月球的温柔之旅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2024年6月,嫦娥六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人类对于月球的探索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成功在月球软着陆的国家却寥寥无几。
什么是软着陆?
软着陆简单来说,就是飞行器(如飞机、火箭或航天器)安全地、无损地降落到地面,与之相对的是硬着陆,即飞行器直接撞击并导致严重损坏的着陆方式。
月球软着陆面临的挑战
月球软着陆之所以极具挑战性,是因为从地球出发到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需历经多个关键环节。首先,探测器需精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并在奔月途中不断调整以应对轨道偏差。接近月球时,需精确执行近月制动,确保既不被月球引力捕获过猛而坠毁,也不因力度不足而逃逸。
紧接着月球捕获后,便是更为复杂的着陆过程,这一过程同样需要精心策划并分为多个关键阶段。首先是着陆地点的选择,这一决策早在着陆器发射之前就已初步确定。对于计划在月球正面着陆的任务而言,得益于长期以来的探测与研究,存在大量详尽的月面地形资料可供参考,使得选择宽阔平坦的着陆点成为可能。但是对于像嫦娥四号这样勇于挑战月球背面的任务而言,情况则大不相同。世界各国都没有相应的着陆经验。嫦娥四号只能依靠自身搭载的探测设备和人工智能算法,在下降过程中实时探测与分析周围环境,一边探索一边调整下降轨迹,最终实现了在月球背面复杂地形上的安全着陆。
月球表面
月球软着陆的关键技术
在嫦娥六号落月任务中,充分借鉴了我国多次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宝贵经验,并再次运用了我国特有的“粗精接力避障”技术,确保了着陆过程的安全与精准。嫦娥六号搭载的GNC系统(制导
(Guidance)、导航(Navigation)与控制(Control)分系统),如同一位精准的驾驶员,实时掌握着航天器的状态,精准规划并执行飞行轨迹,成功完成了飞行控制、着陆点选择与精准着陆三大核心任务。在下降过程中,嫦娥六号首先进行“粗避障”,自主选择一个满足着陆和起飞要求的落点,然后通过快速调整姿态和拍照分析,飞向选定区域。随着接近月面,嫦娥六号会短暂悬停进行“精避障”,精确避开障碍物,确定最终落点。最后,组合体移动至落点上方然后垂直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关闭主发动机,利用着陆腿缓冲实现软着陆。同时,经过优化的GNC系统在保证落月精度的同时,也实现了推进剂使用的经济性,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重要参考。
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着陆月背的模拟动画
除了GNC
系统,嫦娥六号还配备了一个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类似于汽车的停车雷达,在着陆器接近月球表面时启动,精确测量并传递数据,帮助着陆器准确判断着陆点和降落速度,确保着陆过程的安全和精确。为了减轻着陆时的冲击,着陆器还配备了4条轻质且强度高的着陆腿,学名叫做“着陆缓冲机构”。每条着陆腿由1个主腿、2个副腿和1个足垫构成,它们共同作用,确保嫦娥六号在月球表面着陆时更加平稳和安全。
嫦娥六号在月背着陆
随着月球软着陆技术的日益成熟,未来将有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入到这一壮丽的太空探索行列中来,共同揭开月球乃至整个太阳系的更多秘密。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月球将成为人类深空探索的重要基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新的力量。而这一切切的起点,正是那一次次惊心动魄却又充满希望的月球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