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春节期间召开“在外成功人士座谈会”,归乡何必戴标签?
来源 | 中访网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百岁年为首”。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文化底蕴和深厚情感。在这个团圆的日子,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会期盼回到家的怀抱。
游子们纷纷返乡,一场场“在外成功人士座谈会”也悄然兴起,不少地方借此邀请那些在外取得一定成就的家乡人汇聚一堂。但“成功人士”的前缀,无形中为这个原本充满情感与团聚的座谈会蒙上了一层阴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这样的座谈会究竟是真情相聚的温馨场合,还是变了味的表彰大会?
1
莫让“成功人士”的标签,吞噬了家乡的温暖
从表面看,这些座谈会往往打着畅叙情谊、共话发展的旗号,邀请的对象大多具有一定门槛——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从会议目的来看,畅叙情谊为次,共话发展为主,名为“把乡愁汇聚成推动家乡发展的力量”。
会议流程多是从对在外成功人士的成就进行赞扬开始、紧接着介绍家乡发展情况,宣传利好环境,邀请成功人士积极回乡投资兴业。比如,前几天就有媒体报道,某县借助“在外成功人士座谈会”,现场签约多个项目。
地方希望邀请这些在外游子为家乡作贡献,并非不合情理。前有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多次为村民们发放春节福利、并在家乡宿迁市建设京东全国客服中心,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拉动了家乡经济发展。后有亲自为杭州“代言”的马云,把阿里巴巴总部设在家乡杭州,以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使其“电子商务之都”的名号响彻全球。
这些知名企业家们回馈家乡的善举,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地方政府看到了他们的力量,希望借乡贤资源招商引资,这的确是一场双赢。但一些地方政府将“成功人士”单独列出,却功利化了这个原本充满情感与团聚的行为。
2
莫让“光环效应”,盖过“实干之风”
要取得怎样地成就才能参加“在外成功人士座谈会”?“成功”的游子们被奉为座上宾,是否意味着一批仍然在基层默默奉献的游子们被忽视了?他们的归乡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被“降级”了?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既伤害了普通游子们的感情,也暴露了地方发展思路的局限。
一位普通的工人可能无法为家乡建设带来巨大的资金支持,但他对家乡的爱护同样珍贵。一位普通的老师或许没有响亮的头衔,但他的谆谆教诲却能为家乡培养人才。地方政府应当认识到,每一个游子都是家乡的财富,无论其成就大小。
有的人在农业技术领域有所专长,或许可以为家乡的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思路;有的人在文化艺术方面有所建树,则可以为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贡献力量。
返乡座谈会,去掉“成功”二字更温情。座谈会不应是"成功人士"的独角戏,而应是所有返乡游子的发声平台。打工人的心声、学子的建议、市民的期盼,都是家乡发展的宝贵财富。倾听每一个声音,汇聚每一份智慧,这样的座谈会才能真正成为推动家乡发展的动力源泉。
对于家乡而言,这也是一次全面了解游子们需求的好机会。通过倾听这些声音,无论是关于改善乡村文化的建议,还是对优化家乡营商环境的期盼,决策者们能够更加精准施策,为游子们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新时代呼吁新的发展理念,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地方政府应当摒弃“功利思维”,以更宽广的胸怀欢迎所有游子,不要一味地追捧那些成功人士的光环,无论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打工人,都是家乡的骄傲,都能为家乡建设出力。
故乡不是证券交易所,游子们不是待价而沽的股票。让每份牵挂都获得温柔的接纳,让所有游子都能平等地站在故乡的土地上。这样的故乡,才是让游子们牵挂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