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网网友们,对“宗族”的批判,很具有人云亦云的 片面盲目性!

今天看到一个关于广东的热帖,我看了一下网友们的评论,好家伙,我惊呆了。

500

乍一看网友们的评论,评论区里弥漫着苦大仇深的情绪,充斥着对“宗族”、“陋习”的批判声,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在座的各位都是建国以前的生人、是被地主压迫过的长工、是被宗里乡绅吃过骨头的贫农... ... 从而对“宗族”“陋习”这些个名词,恨不得扒皮抽骨!

*

其实说句实话,当我看到评论区各位的评论后,先是好笑,再后是抿嘴摇头!

大部分的评论观点,举着批判“封建宗族”的幌子,用键盘去批判华南硕果留存的优秀传统文化,把祠堂、迎老爷、大型祭祖等传统活动,骂作宗族封建下的陋习遗毒,其底层逻辑的荒谬,就在于对广东传统地域文化解构认知上存在很大的狭隘性,企图在网络舆论上打造“腐索驭马”式的舆论攻势,这对广东本来见识很少的其它全国的网友来讲,非常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流量快剪”式的错误认知。

*

OK,既然把话都说到了这一份上了,也不妨问在坐的各位几个问题:

(1)一提到宗族这个词,大家就立马联想到“封建余毒”,扪心自问,你的这个认知,是网络灌输?还是你祖上的亲身经历?

(2)在观网的里,大家究竟有多少比例家族里是有祠堂的?大家见过族谱长什么样子吗?知道祖上是从哪里迁徙(哪怕是逃难)过来的吗?见过祠堂里那一块块功名荣誉匾额对后代子孙起到的的正面鞭策作用吗?等等...

(3)如果你家里没有祠堂没有族谱,那么,在旧社会时期,你祖上根本就谈不上受到封建宗族的“压迫”,压迫你祖宗的,是民国时代下是经济体系。

封建经济体系下有“宗族”,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同样也有“宗族”,宗族是家庭体系化的计量单位,它的社会属性权重 要远超过其经济属性权重。

打个比方,有些人大骂“宗族”这个名词,这就好比如一个打工仔不满意公司的最低工资,从而大骂这家公司是个吃人的资本主义单位,殊不知最低工资是由当地的法律所决定,不是由公司所决定的。

同样的道理,“宗族”之所以会背锅,那是忽略了旧社会的经济体系下的压迫本质,从而把其迁怒到“宗族”这个家族团体单位。

问一下大家,现在大家还可曾听说过谁谁谁受到“宗族压迫”的?

因此,我看到大家的评论发言,把广东为数不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说成是“宗族体制”下的产物,甚至有些人阴阳怪气地揶揄“宗族”,这就是我看后觉得非常幼稚搞笑的缘由。

这种见识,就是忽略了华南地区千年以来之所以能保留很多中原的优秀传统,那是因为是由这个地区的地域权重、文化权重、经济权重所决定的。

即:宗族保留不了传统文化,是地域文化保留了传统文化!广东崇尚宗族荣誉,是地域文化第一个典型部分。

*

摘要,伟人对于“宗族”的概述:

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

                              ——  自《毛泽东读书》

中国人最崇拜的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

所以中国人家庭和宗族的团结力量非常强大,究其原因,实由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五种力量结合而成的天然团结。民族主义这个东西,是家族纪念祖宗之工具。传纪之文献,换言之,即族之谱,亦则为吾族图发达,谋生存之宝贝也。

希吾辈由家族宗族观念,发扬光大之,而致于国也。

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大到民族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

                               ——  孙文

OK,就拿全国网友们都熟知的事情来举例子,

潮汕地区营老爷(或者福建地区的游神),殊不知,欧洲也有“迎耶稣”!而两者的宗教本质,也几乎雷同。

西班牙的“迎耶稣”,这种宗教习俗,其实在欧洲几个发达的天主教国家都存在,且历史悠久,与广东福建的“迎老爷、游神”异曲同工。

500

500

500

500

【后语】

广东的GDP之所以能长期做到全国第一,不是没有缘由。

老话有讲:性格决定命运。

广东的地域性格,决定了广东的文化性格;而广东的文化性格,往往也就决定了广东人的性格。

广东既“传统”,又“先进”!

不会因为经济上与世界接轨过深,就忽略甚至放弃自身的文化传统。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每个地区又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这就需要这个地区的年轻人秉持主性去传承,否则,放弃了传统,往往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文化之根。

所以,关于传承传统文化这一方面,广东人可以很骄傲地说一句:我至叻!

你不服都不行!哈哈~

(PS:过年与HK的闺蜜盆友闲聊,你绝对想不到,我们不聊公司的事情,聊的最多就是谁家生了几个男孩、谁又回家到祠堂里“添丁上灯”、谁家教育孩子的情况怎样,等等...)

没错,穿着“see-through”前卫时装,却聊着最传统的话题,

这就是广东人的性格。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