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该涨小时费了
我平时懒得出门,所以每年都续费盒马的会员,尊贵的会员朋友们都知道,盒马会员每周可以自定义一天作为会员日,几乎所有商品都是88折。
所以每到周三我的会员日这一天,我都会买好些东西,除了瓜果蔬菜肉类,也会购买一些消耗慢,但家里需要常备的东西。
比如酱油、盐、大米、洗碗液等等(每到周三才舍得买啤酒)。大概是去年,某个周三我照例买了好些东西,等送货师傅上门,他两手提的满满当当,见到我后认真且有些不高兴地问我:
“你能不能多下几单?”
我当时没反应过来,后来才明白他是嫌我点的东西太多,一次运上来太累。而且多下几单的话,也可以增加他的配送收入。
从那之后,每到周三,我都会多下几单,早上起床先逛一圈app,购物车差不多了就付款,下午想想还缺点啥,然后再买。
之所以会这么将心比心,是因为我想起以前飞乘务员的时候,不管什么航线,不管飞多长时间,我从未对旅客坐满全舱而为公司又赚钱了感到高兴,恰恰相反,只要是满客,没有一次不心生怨气。
这真的是实在话。
而这两个场景在时空交错中其实略有相似——航空公司追求的高客座率、高销售额背后,是一线员工被压缩的时薪与持续透支的体力。
对航空公司来说,满客意味着利润最大化(暂不考虑货运)。
比如一架空客A320飞机,满客的成本不会比半载时的成本高太多,航司的收入却几乎可以翻倍,但对于我们乘务员来说,工作量那可是指数级的增长。
但我觉得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先要摒弃道德绑架——嫌累不要飞啊;你们不就是干这个的嘛——这tm都是废话,不管你在哪个行业,工资一模一样的情况下,那谁不想让活儿少点?
飞过的都懂,用A320飞个国内小四段,每段七八十个旅客和150个旅客,那疲劳感受可真是天壤之别。
对于乘务员来说,我们特有的"小时费陷阱"正在侵蚀着服务质量:不管航班延误多久,从起飞到落地才算钱,有时候飞一个单段短途航班,从出门抵达公司准备去飞开始算,到落地回到公司也要五六个小时,却只拿两个小时的工资,这真的是一种合理的薪酬计算方式吗?
有数据显示,乘务员实际服务时长比计费时长平均多出42%,相当于每月无偿工作96小时——但这其实都是我们的工作时间,更别提什么开会培训,甚至个别公司的航前一天的视频会了。
所以,民航是否可以引入“动态小时费”?
对空勤人员而言,每个公司里都有好班,都有烂班,从派遣到公司管理,排班的不够公平一直饱受诟病,因为有的航线就是又累又不出时间,旅客多检查又多,折腾一天飞不了几个小时;而有的航线就是事少人少又出时间。
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建立弹性激励机制,“论功行赏”、“按劳分配”、“计件付费”。
对全服务的航司,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工作强度系数",比如将小时费与客座率挂钩:当航班载客率超过85%时,小时费上浮15%;特殊保障如高原、高高原、极地、夜航等,再设置专项小时费补贴。
这种"越忙越赚钱"的机制,既保证企业满载收益,又让员工劳有所得,心甘情愿的开开心心迎接每个航班生产旺季。
要知道,给乘务员更合理的小时费改革,赢的其实是航司。当员工利益与企业效益真正同步同频时,能激发远超预期的价值。
小时费改革不是简单的薪酬调整,而是重构民航业的价值分配逻辑。当每个满客航班的舷窗里,乘务员眼中都有光而不是疲惫和怨气,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涨钱不是负担,而是托举行业向上的升力。
毕竟,没有哪个旅客喜欢在一万米高空,看见一张张写满疲惫却要强作微笑的面庞——除非,这种微笑里能看见值得期待的未来。
旅客越多,一线民航人越开心,这才是民航发展该有的样子。
所以得加钱。
来源:微信公众号“停机坪”(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