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智驾,不可能真正免费
智驾赚钱有三种方式:订阅,买断,加进车价。而比亚迪开创了第四种方式:把它作为价格战的一部分。
作者|杨知潮
编辑|原 野
全系标配高阶智驾,保持原价。
对于自己的智驾,比亚迪似乎给出了一个完全免费的答案,纯粹是一种内卷,或者说是对消费者的让利。
但事实上,免费的高阶智驾“天神之眼”,仍然能够以另一种方式悄悄地赚钱。
首先,过去两年,比亚迪都会在年初宣布一场大规模的降价,而在碳酸锂价格已经下降的当下,其新发布的所有车型的起售款均保持住了2024年的原价,这是一个隐形的“涨价”。另一方面,保持原价针对的是起售价,在比亚迪复杂的SKU里,依然有一小部分车型在“偷偷”涨价。
当然,即便如此,比亚迪的免费高阶智驾仍然极具诚意,极具杀伤力。它将彻底改变智驾行业的游戏规则。
01 智驾代替降价
如果没有这次智驾的“缓冲”,比亚迪大概率会在此时带来一波大降价。
首先,这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根据乘联分会的统计,2024 年全年有227 款车型进行了降价。其中,新能源车平均降价达到1.8 万元,降价幅度高达9.2%。
2025年,价格战有加剧的趋势。今年2月5日,特斯拉中国就宣布重磅优惠:Model 3全系车型限时享受8000元保险补贴。小鹏也推出了降息购车优惠,最多补贴57000元。此外,广汽丰田、一汽大众等合资品牌也相继宣布了大额的降价信息。
其次,从比亚迪自身来看,每年年初的大降价,几乎成了这家以性价比著称的汽车品牌的例行公事。
比如在2023年年初,比亚迪推出了一系列冠军版,把每个车系的起售价都打下来了1-2万元。以比亚迪汉DM-i为例,这款21.78万起售价的车,在冠军版车型发布后,起售价直接来到了18.98万元。
2024年年初,在特斯拉打响价格战的第一枪后,比亚迪喊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并推出了起售价低于8万的秦PLUS荣耀版、驱逐舰05荣耀版。
按照这一节奏,在2025年初,比亚迪也应该推出1万元以上的降价,来让自己的新车在2025年依然具备极致的性价比优势。
但比亚迪在智驾上的突破(具体效果还有待车主实测),让比亚迪省下了这笔钱。按照2月10日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透露,比亚迪车型起售价相对老款全部不变,比亚迪汉DM-i的入门款价格还上涨了3000元。按照比亚迪的销量,这将省下数以百亿计的降价成本。
另一方面,比亚迪的“保持原价”,仅针对最低配车型。换言之,更高配置的车型里,比亚迪“偷偷”地涨价了。
以海鸥为例,按照懂车帝的数据,比亚迪海鸥的活力版(中配)指导价虽然没变,但中配款的指导价从7.58万元涨到了7.88万元,“偷偷”涨了3000元。
图:也有一部分车型在2025年智驾版上更便宜了
不过由于比亚迪的SKU历来以繁杂著称,许多车型在2025年的配置、命名和2024年并不完全对应,无法一一进行比较。但总之,比亚迪的“保持原价”,是事实,但仅限于“最低配”。
这也意味着,通过个别车系价格的调整,以及“用智驾替代降价”这两种方式,免费的“天神之眼”仍然有带来利润的能力。
02 免费智驾的杀伤力
免费智驾的杀伤力,或许比降价更强。
它首先“杀伤”的,是比亚迪的老车主。新能源汽车从来都是个“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的产品,所有车主买车以后都或多或少要被主机厂“背刺”。
但这次还是不一样。
往年的降价,无非是价格高低的问题,换言之它是多和少的问题。而随着高阶智驾登陆新版车型,新老车主之间存在了“0和1”的鸿沟。由于部分老车型不配备高阶智驾的基础硬件,他们难以直接升级新版智驾。
第二,没有智驾的品牌,将受到严重冲击。
在10-20万元市场,比亚迪仍然面临着大众、丰田、奇瑞、长安等强劲的对手。他们的配置价格和比亚迪之间或许存在差距,但更多是细微的数量差距。但随着比亚迪普及高阶智驾,比亚迪面对它们将是“降维打击”。
这种“降维打击”的能力已经被小鹏所证明。
在2024年,小鹏MONA 3凭借“20万以内唯一的高端智驾”定位,在中低端市场迅速实现过万的月销量,让小鹏从出局边缘走到了新势力销量第一。而比亚迪直接实现了“10万以内的高端智驾”,非常有机会复刻小鹏MONA 3在中低端市场的横扫。
第三个被“杀伤”的,自然是小鹏这类以智驾为主打的汽车品牌。
小鹏MONA3的成功在于其碾压同价位的高阶智驾配置。但正如王传福在发布会上预言:“未来2到3年,高阶智驾将成为像安全带、安全气囊一样必不可少的配置。到那时,没有高阶智驾的车将成为少数派。”
正如眼下的安全带不能成为一款车的主打,随着比亚迪的高阶智驾普及,小鹏强调的智驾能力将成为标配,而不是能成为亮点的“加分项”。
03 砸了智驾吃饭的锅
2023年年底,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卷。
四季度,特斯拉的收入仅仅增长3%,疯狂的竞争之下,是特斯拉全年“营收创新高,利润创新低”的尴尬业绩表现。摩根士丹利在对特斯拉研报里对汽车行业做了一个精准的概括:
“全球电动汽车的势头正在停滞,电动汽车供需失衡。”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斯拉FSD V12的发布,带来了一种新的潜在打法。这种智驾产品订阅费用高达199美元一个月,市场分析,其毛利率高达80%-90%,成熟后甚至可以接近100%——软件订阅可比卖车赚钱太多了。
自动驾驶对汽车行业的利好不止是利润率的提升,它还带来了竞争壁垒:数据是训练的核心资源,而汽车越多数据越多,这给具备市场优势的车企带来了无可比拟的资源领先,使得它们不必再通过降价的方式稳固地位。
进入2024年以后,端到端自动驾驶的进一步发展。全球投资者愈发相信人工智能这项好技术,能够改造汽车这门烂生意,也推动着特斯拉的股价在业绩受挫的一年里不断地上涨。
但事情真的有这么美好吗?
雪球创始人、国内知名投资人方三文在社交媒体上被问道:智驾能否为汽车行业带来好日子,他的回答是:如果只有一家车企可以实现自动驾驶,其他家都做不了,那么当然他大赚特赚。
而这个假设在现实中显然是不存在的。
2024年-2025年,智驾布满了弯道超车的故事。曾经是“三傻”中最不在乎智驾的理想,在几个月之间俨然成为“新势力智驾领导者”。长城汽车老树开新花,路测表现并不逊色于那些科技企业。2025年2月,比亚迪又完成了高阶智驾的普及。
技术的平权,往往消灭的是商业端的利润。而比亚迪全系高阶智驾的出现,可能会彻底摧毁智能驾驶现有的收费模式。
在昨天的发布会之前,高阶智驾的收费模式大概有三种:
第一是订阅制,比如特斯拉的FSD,按月交钱,用一个月交200美元。按照B端市场的经验,这历来是软件服务最肥美的变现方式。当然,FSD也可以一次性买断,不过买断费用高达8000美元。
第二就是买断制,比如问界售价3万元的高阶智驾功能。不久前陷入危机的极越汽车也选择了这种销售方式,以4999元售卖自己的高阶智驾包。
第三种是“随车附赠”,这种方式在国内市场更为普遍。在形式上,这其实就是一种“免费智驾”,只是通过拉高汽车售价的方式获利。最典型的代表是理想汽车,通过MAX和PRO两个车型3万元左右的差价,来赚取自动驾驶技术的溢价。
而比亚迪不光放弃了这三种付费方式,甚至直接放弃了付费,它开创了第四种模式:纯粹把智驾当成一种配置,而不是一种增值服务。这将严重打击依靠上述三种方式赚钱的智驾车企,免费+不涨价的模式下,智驾技术变得没有了直接的变现方式。它将彻底融入价格战,成为赛道“内卷”的一部分。
对于充分竞争的技术和赛道,这也是注定的命运。
头图来源|AI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