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会在晚唐以后失去越南?

一,首先走廊问题,在唐朝时交州基本可以看作飞地,与本土不相连。因为从唐朝控制据点到邕州府到交州之间都充满不完全臣服于唐的部落,谭图本来就有不少问题,一大堆羁縻州的册封完全是名义上的,可能借道了但是不帮你运粮,也可能帮运粮了因为没有新修道路造成运力不足到了明朝完成对广西土司实现一定控制,越南已经独立很长时间了,所以明朝存在很强陆地出兵的能力,至于唐朝,无论是高骈打南诏还是赴任,一律走广州或合浦海路,越南人称中国人为船佬,而辽东有辽西走廊(至少三条路,不是只有傍海路),河西有乌鞘岭道,至少在翻山过程中敌对部落没多少。东晋朝想打下交州割据的卢循也是海路。唐朝为什么没有打服沿线部落并且修出通行大军的驰道,而确保通行权?可能是缺乏动力。名义册封部落就满足了。

越南独立过程也很简单,利用好自己的水军防止对手登陆,而在陆战中因为复杂的地形或者不完全臣服的土著部落很容易造成缺粮问题,安南方面很容.易局部占优。

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朝无法让地方精英构建国家意识,而宋明可以,宋朝福建,江西大量人科举当宰相,而唐朝很长时间宰相绝大多数是五姓七望和关陇集团,姜公辅只是特例,那么唐朝时期越南当地知识分子可以说对唐朝缺少利益捆绑(注意唐朝福建,江西,广东的宰相无限接近0或只有个位数,不是七望和关陇集团机会太少),宋朝已经废除门阀特权,把各地知识分子地位拉平,所以知识分子有了国家主人的心态,只要宋朝统一了 越南,那么越南从任何角度都不会独立了,因为宋朝的制度不一样,江西福建四川的宰相布满全国。如果唐朝时期像宋朝那样制度建设,拉进来几十个宰相(唐朝群相,可以同时十二个宰相,按照人口比例交州至少要分配几十个名额,可惜被五姓七望垄断),就不一样了。这就是为什么唐未会有十国而之后绝迹了,因为宋朝构建了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给了地方精英通道,说句难听的关陇本位的地方主义太强。

那么两汉呢,因为两汉是推举豪强,察举制,交州人才最多在本地任职,到了东汉年间因为当地开发程度提升加上意识到重要性,终于提拔交州人两个县令,提拔到江陵一带, 但是这个正确的开始实在太晚,已经是桓灵时期了,灵帝是汉献帝的爹,东汉可以说做对了但实施的时间太晚,不久董卓入京了。到了孙吴由于江东本位自然当地人受压制,而且孙吴时期门阀已经逐渐尾大不掉。东晋和南朝又是门阀时代,交州当地知识分子在东晋和南朝朝廷晋升空间极小或者说没有,毕竟门阀充斥着各种二代,连王猛这样的关中豪强都不敢去和桓温去江南,他虽心中有晋朝但是知道自己在门阀林立的建康是没有任何上升空间的。连李贲这样的安南顶级豪强自费去建康都得不到重用,也不怪他回去愤而起兵自立了。

三,中原技术百分之80在唐朝的安南扩散完毕,唐朝时期安南科学文化逐渐发展,落后于长江流域但仍然进步明显。唐朝在安南普及读书音就是一例。

四,从地理上说红河平原足够大,被群山环绕,群山缺口在南部,更像小四川,不幸的是四川有长江贯通,红河平原却只能靠日常刮风暴的大海连接(从红河上游河谷通道虽然可行,但红河上游被南诏或大理掌握,和唐宋无关)。交州的道路陆地极为难走,又部落林立,安南和其他地区缺乏大河贯通,也无运河连接。交州当地在战争策略又得当,况且宋朝在北方军事压力过大,又不能太多资源投入南方战场,所以宋朝太宗,神宗两次作战大败并不奇怪,而且打交州很大程度是水军登陆模式,这个难度不比蜀道好走(海上可能风暴),即便强行穿越土司辖区走陆路,粮食运输也是极难的,所以虽然侯仁宝(侯率领一路陆军,还有另外两路从海路进攻,其中刘澄负责在白藤江登陆,另一路在更南地方登岸)和郭逵那次虽然都率领陆军,走了羁縻州地盘,但陆地上粮道很难畅通。

五,引入节度使制度安南叛军引南诏兵来之前并不是军镇节度使编制,而是正常的州县编制,众所周知唐朝南方观察使之类非节度使地区基本没什么兵,像福建观察使,江西观察使之类只有民兵,所以黄巢过长江在江南畅通无阻。南诏入侵占领安南后让唐廷大大重视安南方向,所以击败南诏后设立静海军,设置军镇之前当地是几乎没有牙兵的,高骈引入了北方的那一套练兵方式,修缮兵甲,军镇的牙兵超过五千,但也带来了骄兵悍将的问题,所以后来静海军再也没被南诏打败过,成了实实在在的军镇,不过好在唐朝灭亡前当地也没再发生叛乱。而唐末江西湖南地区在黄巢大乱后都是各种起义军,各种山贼攻占州县,证明了节度使军管和观察使辖区的区别。江西湖南福建的观察使编制和节度使直接割据的河朔,河东,静海军是完全不同的,而从越南独立奠基人杨廷艺到矫公羡再到吴权和丁部领频繁的政权更迭都和牙兵作乱和骄兵悍将的影子,可以看出静海军的牙兵骄兵悍将下克上风气与唐末河东晋阳发生的节度使消消乐几乎无异,直到李公蕴来一把安南版黄袍加身才稳住局势。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