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你玩儿!TA是一个天津娃?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截至2025年2月6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已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总榜冠军。
图源:央视新闻
这一成绩不仅印证了国产动画的崛起,更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哪吒这一古老神话人物,正以“魔童”身份跨越千年,与新一代观众对话。
“地域化”解读+二次创作:背后藏乾坤
影片中,陈塘关的一些百姓都说天津话,引发了“哪吒故里陈塘庄”“哪吒小镇”以及天津老牌藕粉的热烈讨论。
图源:网络
天津,作为曲艺之乡、漕运重镇,街头巷尾的市井文化里处处透着幽默与包容,就像为哪吒量身定制的舞台。哪吒那“打破偏见、逆天改命”的热血劲儿,和天津的城市气质一拍即合。自明、清时期起,天津地区便出现了大量以哪吒闹海为素材的民间舞蹈(高跷)、戏剧、曲艺、美术作品,后续小说、影视剧、动画片、雕塑、电子游戏等衍生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哪吒闹海”还在2012年入选河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
在天津相声名家刘文亨的代表作《杂谈地方戏》里,就曾以天津话演绎京剧中托塔天王与玉皇大帝的对话,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李靖、哪吒为天津“老乡”的印象。
难怪不少观众看完电影后都打趣道:“当年,哪吒就是在咱天津闹的海,位置就在河西陈塘庄。”一时间,“哪吒是天津人”的话题在网友间掀起了热潮,大家脑洞大开,连哪吒的身份证都给安排上了。
图源:网络
老百姓们对哪吒的一场“地域化”解读,看似简单,实则是中华文化多元融合、创新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不同元素碰撞交织,共同绘就了这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卷。
这些看似诙谐打趣的二次创作,背后却藏着乾坤,它生动展现出中华文化在民间那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图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微博
从神话到现实的“文化共振”
哪吒,这一形象的原型最初现身于十六国时期北凉汉译的佛教典籍《佛所行赞》,以“那罗鸠婆(Nalakubala或Nalakuvara)”称之。在印度佛教里,哪吒是护法神,隶属夜叉神系统,是四大天王之一毗沙门天王的太子,手执神戟,守护着国王、百官与佛教信众。唐朝时期,毗沙门天王信仰由西域传入中原。因唐朝开国名将李靖战功卓越,与毗沙门天王在军事上保证胜利的功能相契合,唐中晚期,民间对于两者的崇拜逐渐融合,宋代及以后,“毗沙门托塔李天王”的称谓在民间已颇为流行。至此,哪吒从毗沙门天王的儿子演变成李靖的儿子,在身份上实现“本土化”。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的哪吒形象(图源:焦杰《哪吒形象的演变》,《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1期)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巧妙地将传统符号进行现代演绎,把哪吒身上的“反叛”精神与当代青年追求自我认同的心理诉求紧密相连,让古老神话角色在新时代形成强烈共鸣。
在民间,网友自发创作哪吒身份证(我们也有制作哦!⌯>ᴗ<⌯ಣ),盲盒等周边产品热销,公众不再仅仅是文化的旁观者,而是积极转变为了共创者,有力地推动了哪吒这一文化符号在全民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历史与未来的“双向奔赴”
哪吒,这位从《封神演义》古老文本中跃出的神话人物,在大银幕上绽放光彩,又借由民间创意的蓬勃力量,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路历程,正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生动写照,既承载着千年传承的厚重底蕴,又在时代浪潮里展现出无畏的破局创新之力。它是历史与未来的一场“双向奔赴”,传统与现代在此激情碰撞、深度交融。
图源:“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微博
让我们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去拥抱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让更多像哪吒这样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持续焕发生机,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资料来源:
1.刘文刚:《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论》,《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2.付方彦:《哪吒形象流变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3.白玉帅:《哪吒文化流变与资源转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
4.夏广兴:《毗沙门天王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流播与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5.焦杰:《哪吒形象的演变》,《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1期
6.津云新闻:《创造历史!与天津有关!》
7.天津日报:《非遗主题课堂话哪吒》
8.“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