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70年代后粮食增产根本上是工业化和科技的产物
1949年人均产钢300克,连每户一把锄头也满足不了;部分地区甚至倒退回铁器时代之初,只能使用包铁木镰木犁,连铁锅也成了“稀缺货”……这些,加上腐朽的农业农村体系,决定了生产水平不可能突破农业社会天花板(全国粮食平均亩产100公斤)。
突破农业社会天花板必须以工业化为基础。
中国1949年粮食总产只有1.1亿吨,是因为:化肥产量0.6万吨(折纯)、农药产量为零、发电量46亿度、钢产量16万吨……
30年后,1979年粮食总产3.3亿吨的基础是:化肥产量1086万吨(折纯)、农药产量54万吨(原药)、发电量3006亿度、钢产量3448万吨……
再过30年,2009年粮食总产5.4亿吨的基础是:化肥产量5404万吨(折纯)、农药产量209万吨(原药)、发电量37147亿度、钢产量57218万吨……
在1973年“四三方案”整厂引进合成氨工艺以前,虽然侯德榜的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工艺的国产氮肥有质量差成本高的问题,但一步步的积累扩张达到了年产上千万吨,并有了相当的技术基础。《尿素合成塔制造工艺》(来源:尿素合成塔制造工艺 )第二页就谈到“我国从一九六五年开始制造尿素合成塔,起初为双套筒的结构,一九六八年开始制造800mm内衬Cr-Mn-Ni(A4)双相不锈钢小型尿素合成塔,生产能力为80吨/天。一九七0后全国建有33个这样的尿素厂,全部由国内自行设计和制造。一九七五年以后,从国外开始引进13套年产48~52万吨的大型尿素生产装置,尿素合成塔的内径为2100mm~2800mm不等,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我国也开始自行设计和制造大型尿素合成塔,并对原有的中小型尿素合成塔进行改造……”
如果没有前期的技术积累和特种钢等工艺的突破,不能自建配套设备的“四三方案”至少要多花50亿美元;更关键的是,就不可能有80年代合成氨工艺的仿制、扩散成功后,优质氮肥产量连年大增的大好形势。
此外,各类化肥生产还需消耗2~5倍于产出量的海量石油、天然气、HCl、H2SO4、HNO3、NaOH、Na2CO3等基础化工原料,而农药生产工艺更为复杂,所需的一甲胺、苯、氯乙酸甲酯等基础原料多达数百种,消耗量甚至可达产出量的10倍以上……
如此巨量的原料需求即使是全球也无法保障供给,巨大的消费规模和重工业内部广泛紧密的产业关联决定了:中国经济模式绝对只能是“租不如买、买不如造”,不可能依赖进口海量的三酸两碱、钢铁、化纤等基础工业原料来生产化肥、农药、农机、布料、日用品……也不可能有充足的外汇来支撑一个连基础工业原料都需要进口,悬在空中的工业体系。
所以只能统购统销,计划经济下农业支持工业。
“工业化”的实质,是农业社会转化为工业社会的过程。
“工业化”的基础,是土改,是“扫盲”运动,是农技推广,是《婚姻法》和妇女解放,是建立农村基础教育体系和农村基础医疗体系,是建设工业原料的农产基地,是摧毁宗法和地主制度,是对原有农业社会基础的彻底改造。
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认定“西方发明了合成氨”之后,中国即使躺平单产也会“自然而然”持续增长;
认定不需要工业化和科技的支撑,农业生产水平也能突破农业社会天花板——全国粮食平均亩产100公斤;
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认定中国的一切成就、进步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牺牲和努力,而是二战之后忽然就有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善良的上帝”——一夜之间,这个世界就“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了;一夜之间,列强忽然良心发现了,土匪、叛匪、侵略者忽然全都改邪归正了,军舰看厌长江风景了,特权耍够了,关税管腻了,上百亿的债权也“免”了……愿意“经济提携”,愿意“公平贸易”“自由贸易”,愿意与我们共享分享“市场经济”的好处了。
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列强有了青霉素中国的人均寿命就会“自然而然”地自己提高,列强有了合成氨中国的农业水平就会“自然而然”地自己提高,列强有了坚船利炮中国的国防力量也会“自然而然”地自己提高……
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认为中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就是不尊重经济规律的“瞎胡闹”;基础、工业、教育……再怎么一穷二白但“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能一夜暴富,天上落馅饼地上没陷阱;只要当年在和平之后、土改之后不“瞎折腾”,农村就是一片自耕农的田园牧歌,滴汗不流、滴血不淌、分文不花、一夜躺平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能生产并推广数十上百万吨各类良种,就能年产数千万吨化肥、农药……“自然而然”地全国平均粮食亩产就突破了农业社会天花板,达到了之前的5倍多……
我也不知道这些人是真傻还是装傻。
人民万岁!毛主席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