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社会主义东德的玻璃杯难摔碎,所以倒闭比苏联还快
在快手上看到一个说法,社会主义东德战后物资匮乏,民众抱怨连个玻璃杯都没有,甚至发起骚乱暴动。然后东德当局找科学家研究一种氯化钾离子交换化学钢化玻璃杯,从人手高度摔下去,破损概率是普通玻璃杯的5分之1(实际这是最保守数值——一开始打成了最低数值,抱歉,也有可能达到10分之1或15分之1)。
但是这个厂家在1990年就倒闭了,原因是玻璃杯都摔不碎了,复购率太低,市场饱和就完蛋了。而出口也遭到了欧美同行的封杀,谁愿意卖很难摔坏的玻璃杯影响复购率呢?
一开始我觉得是各种各样的冷战传说,八成是假的。
不过必应搜索搜了一下,科普中国承认有这个产品: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ar_id=556077
智谱清言AI搜索智能体说确实有这个产品:
https://museumderdinge.org/thing-of-the-month/superfest-stacking-glasses/
B站也有翻译过来的外国测试视频: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tWUeHE2y/
————
然后突发奇想,问了下智谱清言AI这是不是大猩猩康宁玻璃的早期版本?她说都用了钾离子交换化学强化技术,不过大猩猩康宁玻璃是低温交换配方,更环保一些。DeepSeek也说是什么铝酸盐配方,加工温度低(我猜温度低可以省燃料降成本?)。
联想到有苹果纪录片说乔布斯对康宁玻璃说了制造玻璃的各种过程,如何提高玻璃韧性,把康宁玻璃的老板听得火冒三丈,说他们早就做出了高强度的防爆玻璃,但仅限于提供给美国监狱,已经停产了,不过乔布斯说他要做手机,有多少要多少,然后才恢复生产的。
这样看,其实美国后期也有类似的氯离子交换化学强化玻璃技术,但因为怕影响复购率,所以除了监狱定制会生产,并没有用于民用产品,直到电池焊死在里面,老化后续航短,加上CPU、GPU每隔18个月就要出下一代的原生快速消费品智能手机横空出世,才开始用于民用产品的~~
————
目前这技术国内也没有见过用于生产玻璃杯的,某宝上的钢化玻璃碗看说明是如果摔碎了不会扎伤手什么的,是淬火那类原理的钢化玻璃,也就是基于鲁伯特的眼泪那个发现发展而来的技术,可能改良了把应力薄弱点分散了(类似公交车上那种边缘四个角有CCC认证字样,敲那里听说容易敲碎,其他地方不容易敲碎的钢化玻璃)?
淬火钢化玻璃,从燃气灶上的面板有炸裂率来看,看bing搜索里说有千分之3到千分之8的概率混入硫化镍杂质,导致容易自爆。和氯化钾离子交换化学强化玻璃不是一个技术路线的。
离子交换玻璃的技术,看B站有人翻译的那个外国视频说,是来自古代欧洲人(莫非是希腊或罗马?),往陶器上掺杂草木灰烧制来提高韧性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