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吗?不,失败者写的历史还真有,而且是世界名篇

亚历山大里亚的阿庇安《罗马史》。顾名思义,他是埃及人,所生活的年代距离被罗马征服也就100多年。他与罗马的关系也有点像陈寿,仕于(取代了共和国的)罗马帝国。可能是因为所在年代五贤帝像当初的托勒密法老一样实行仁政,所以其对罗马帝国的好感明显要高于共和国。

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李维等人的编年体,普鲁塔克的纪传体相比,阿庇安开创性的使用了“地理体”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名为罗马外战史,名为以逆时针的顺序交代罗马征服地中海各个地区的过程,实则以便“名正言顺”的以被征服者为主要视角来讲故事。

上半部没有失传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三大部分:

罗马总督无故对卢西塔尼、努曼提亚等伊比利亚部族发动战争,结果被伊比利亚人屡次打得大败,最后靠源源不断增兵的人海战术才取胜。

罗马元老院以萨贡托为借口对迦太基发动战争,结果被汉尼拔屡次狂虐,最后靠源源不断增兵的人海战术才取胜;罗马元老院又无故发动对迦太基本土的入侵,没想到迦太基人这回宁死不屈,顿兵城下三年打不下来,最后靠源源不断增兵的人海战术才取胜。迦太基灭亡的段落更是名篇中的名篇(小西庇阿泪流满面地说如果像亚述、波斯、马其顿、迦太基这样伟大的帝国也会灭亡,那么我们迟早有一天也会有相同命运)。显然美国人也给感动了,所以电影《巴顿将军》里将他描述成精神迦太基人。

罗马总督无故对本都发动战争,结果被米特拉达梯一度横扫小亚细亚和希腊,最后实在是由于本都国力和罗马差得太远才惜败。

此外有些鲜为人知的是,阿庇安还对罗马共和国后期的主要对手本都和托勒密埃及采取了“蜀吴”式的描写:

本都:米特拉达梯将一个蕞尔小国发展成了罗马最后的强敌,阿庇安称米特拉达梯最强大时拥有25万步兵4万骑兵(数据有水分),尽管财政支出必然很大,他在打下小亚细亚之后却立刻对当地居民免税5年,将罗马人的奴隶悉数释放、债务大半取消,进军希腊时不但对本土城邦秋毫无犯还受到热烈欢迎。只有一个污点,那就是单单屠了小亚细亚的数万意大利居民。现在的西方书对此很不能忍,称其为种族灭绝,但阿庇安却认为这个命令得以执行“说明亚洲人对罗马人有相同深的仇恨”,是民心所向。相比之下苏拉打回来时上来就屠了雅典,回头就把米六没收的税补征了回去,可谓高下立判。

米特拉达梯一共5次大举出师征伐罗马(打小亚细亚一次,打希腊一次,第二次战争一次,第三次战争初期一次,第三次战争从亚美尼亚复国一次),加上早期冲突持续达42年之久,被罗马人赶到博斯普鲁斯之后,仍不忘恢复希腊和远征意大利,最后在绝望中杀死亲人,然后自杀。

埃及:“(亚历山大帝国)虽然分裂为几个地区,但就是这些分裂的部分也是光辉灿烂的。单单我自己的国家(埃及)就有步兵20万人、骑兵4万人、战象300头、战车2000辆(数据有水分)。。。战船2000艘。。。国库里的金钱达到74万埃及塔伦特。。。但是所有的这些资源都在他们的继承人统治的时候,浪费于内战之中,伟大的帝国仅仅由于内战就被摧毁了。”

不难看出其对罗马的不服真是溢于言表,埃及衰亡,实非罗马之能,而是吴宫。。。啊不托(勒密)宫干戈自相残杀所致。我怀疑CA是不是就是听了他说的,所以《罗马全面战争》1代中的埃及给设得国力特别强,不出意外一般是罗马外能撑到最后的文明国家。

下半部虽然以罗马内战为主,但立场很大程度也站在那些战败者一边,例如写安东尼与元老院斗争时的台词,被历史学家什发兹称为“这是在写小说吧?”。马克思则在1861年2月27日给恩格斯的信中称:

“晚上为了休息,我读了阿庇安关于罗马内战的希腊文原本。一部很有价值的书。作者祖籍是埃及。施洛塞尔说他‘没有灵魂’,大概是因为他努力要穷根究底探索这些内战的物质基础。他笔下的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一位伟大的统帅(不像加里波第),高尚的品格,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