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媚外与崇今维现

曾经的世界又大又神秘,而现如今,地球正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熟悉。我们每个人都越来越多地被中国以外的世界所牵扯,或主动或被动,或直接或间接。就如同深度搜索一不小心捅破了美国高科技行业的AI谎言,中美两国政府的关税博弈必然会影响很多企业的经营,并波及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

在我们观察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的时候,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其中有所差异,相互矛盾,再所难免。我一向认为对思想观点的差异应该报以最大的宽容,因为这个世界是如此复杂,每个人看到的、听到的和读到的都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独一无二,“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有机会思想碰撞一下也无妨,更多的都是一笑而过,相忘于江湖。

但唯独对两种特定的文化心理现象,我们不能报以宽容,因为两者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是社会文化领域的一种疾病,需要治疗。这两种病,一个是崇洋媚外,一个是崇今维现。

崇洋媚外,病症为对国家和民族缺乏自信,没有自尊,对心目中幻想的某个偶像顶礼膜拜,对其文化、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盲目崇拜与追捧。形成原因包括中国近代史上的百年屈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暂时和局部的落后,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出。常见言论是中国一无是处,某国一切都好。

崇今维现,是与崇洋媚外对立的另一个极端,病症为对社会和现实缺乏认知,缺乏同情和同理心,完全无视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中的问题和挑战,否认一切对现状的质疑和对问题的分析。形成原因包括中国四十年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成就的片面理解,与社会现实的脱节和对未来的焦虑回避心态,以及对外来文化输出的过敏反应。常见言论是中国一切都好,外面一无是处。

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讨论,既因为它们通常一起出现,也因为它们有相似的思想本质,更因为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复兴道路上的绊脚石。

崇洋媚外与崇今维现,本质上都是文化身份认同的混乱,是远离科学思想后构筑的自我保护壁垒,前者把外来文化输出中的美好形象当作希望和寄托,后者把歌功颂德中粉饰的太平盛世当作希望和寄托。

崇洋媚外与崇今维现,它们的危害都体现在对文化复兴的阻碍。首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抵制,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被他们或矮化或否认;其次,是对社会文化进步方向的错误认知,前者按照外来文化进行校准,后者彻底否认进步的需要;再次,是对抗现实的科学理性分析,前者否定现实中的成绩和荣耀,后者否定现实中的问题和挑战,两者的相互对抗其实是相互配合,阻碍了客观理性实证的多元化的文化氛围的建立。

对于这两者的救治,只需要完成如下三步。一是文化身份认同,即认为自己是十四亿中国人中的一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参与者,愿意承担社会群众的责任和义务。二是科学思想教育,即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认识世界,以实证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方法验证观点,掌握归纳演绎的逻辑推理能力。三是人生阅历拓展,即打开视野,观察和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社会各阶层的现状,观察和了解外部世界的客观真实情况。

对崇洋媚外与崇今维现文化想象的批判与救治,是我们在文化复兴过程中必须和必然的一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