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斯普特尼克时刻”有点多

“斯普特尼克”是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字。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入轨的时候,引起美国朝野的惊惶。与1957年8月31日的第一次洲际导弹发射成功和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太空人一起,合称为“斯普特尼克时刻”。美国不能理解,为什么经济、科技都落后的苏联竟然在空间竞赛中抢了先。在肯尼迪时代,美国发力追赶,空间竞赛不仅是科技和国力之战,也是体制之战。

“斯普特尼克时刻”不仅代表敌对国家在某一科技上领先,而且是足够引起定体问的领先。必须注意到的是:在原版“斯普特尼克时刻”后,苏联再也没有过第二个“斯普特尼克时刻”。

不过近年来,“斯普特尼克时刻”有点多,差不多成“斯普特尼克年代”了。

在2021年中,中国接连发射两个“部分轨道飞行体”,在几乎绕地球飞行后,释放了高超音速再入体,成功地返回地面。这两个部分轨道飞行体和释放的高超音速飞行体的具体细节直径依然在保密中,但时任美国参联会主席马克·米利上将就说这是“斯普特尼克时刻”。

2023年8月底,华为推出Mate 60。这是中国自主ICT生态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当年就有Mate60不弱于iPhone 15的评价,但似乎“说服力不足”。现在有了DeepSeek的“后例”,人们再也不敢无视“巧妙的应用和算法设计可以打败硬堆算力”这一事实了。

成飞和沈飞差不多同时首飞六代机,又是妥妥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中国不仅在美国空军磨磨蹭蹭推不出六代机、美国海军还没有启动六代机的时候,就悄没声地推出两款六代机,还可能为美国空海军的六代机发展“定调”。美国空军自打建立以来,就没有被别人定过调,差点被米格-25定调,最后还是没有。

现在,DeepSeek的出现再次成为“斯普特尼克时刻”,这一次不仅把美国AI打乱阵脚,还把华尔街炸裂了。

总而言之,近来“斯普特尼克时刻”有点多。对美国来说,更大的坏消息是,后面还会接踵而来,而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但冒出来就是要命的。

中国从来不说“斯普特尼克时刻”,这是美国媒体的说法。夸张和抓眼球是媒体的天职,但这些“斯普特尼克时刻”倒真不是夸大其词。

部分轨道-高超滑翔飞行体基本上打破了美国现行的空间预警体系,更超过了可预见将来的美国反导能力上限。这其实是最接近原版“斯普特尼克时刻”的事件,还在大体同样的领域。中国核力量正在迅速壮大中,不管是在过渡期间还是最终成型之后,有效、可靠对相对有限的现有核力量十分重要。

但中国崛起首先是经济和科技的。根据Canalys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华为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47%,重回前五名,主要得益于Mate 60系列的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华为以17%的市场份额重回中国第一(Counterpoint数据),Pura 70系列开售首周销量增长超70%。全年目标出货量或达6000万-7000万台,挑战苹果、vivo等头部厂商。没有公开的华为盈利数据,但根据产量持续扩大、投资继续扩大来推断,华为是赚钱的,不是赔钱赚吆喝,否则这样的大宗产品谁也赔不起。

芯片防线好比国民党的长江防线。漏洞百出,但还是不得不守,否则就什么都剩不下了。但也是注定守不住的。中国现在中低端芯片大举扩张,就好比当年往长江中上游迂回一样。但长江防线最终也在下游正面突破,中国芯片突破高端也只是时间问题。国民党还有台湾可以跑,美国往哪里跑?不是说中国会打过太平洋、活捉伊万卡,但中国的技术均势(暂且不说优势吧)和成本、产能上的极端优势使得美国制造复兴没了生路。然后呢?还有然后吗?

南北六代机则是另一个方向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美军要是失去了空中优势,就不会打仗了。但南北六代的问题在于,美军失去的可能还不止空中优势,而是跳过空中均势,直接进入空中劣势了。那时就不是不会打仗的问题了,而是如何少打、不打败仗的问题了

成飞六代和沈飞六代谁会量产?什么时候?这些都还是问题,但歼-20正在高速量产,数量上还不及F-35A,但性能上碾压。歼-35加入后,中国在五代机数量上超过美国空军指日可待。这还是均势。但六代机投入使用后,均势就打破了,优势决定性地偏向中国。美军空中劣势并不是虚构的问题。

对于美军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对于DeepSeek影响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了。简单说,AI可能像二三十年前开始的计算机和数码革命一样,影响渗入到经济和社会的每一个细胞。美国AI社区也发现DeepSeek真香,香到英伟达、AMD、英特尔、亚马逊、微软都争先恐后地在自己的服务器上部署。这倒不是“偷窃”,DeepSeek本来就是开源的,欢迎部署。这可能是对DeepSeek最有力的认可。即使在原版“斯普特尼克时刻”,美国也没有“偷窃”苏联的设计,这是原则和脸面问题。

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和前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在2021年发表美国国会指定建立的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AI)最终报告,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发展很快,在算力、算法、数据、应用方面,中国在数据和应用方面领先,美国在算力和算法方面领先。DeepSeek的成功表明,中国在算法方面也开始领先了。而算力领先方面,英伟达在DeepSeek之后的股价崩盘是有意思的注解。

实际上,在这么多“斯普特尼克时刻”中,军事上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很振奋中国的人心,因为中国挨打挨怕了,再也不想有那样的日子了;但美国其实并不太担心。太平洋真的很大,只要美国不犯“不管在哪里,只要中国人的脚踏进海水里,就是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荒唐病,中美真是打不起来。但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优势是扎扎实实危害美国霸权的。

美国霸权现在已经很不稳固了。在供应链上高度地直接或者间接依赖中国,在金融上很怕美元霸权不保,在科技上如果也失去制高点,就失去高盈利的杠杆支点了。芯片霸权和AI霸权是最后两道防线,现在也在摇摇欲坠了。肯定有人会说,民航和航发呢?中国其实已经摸到门槛,这才是美国始终不敢禁运LEAP发动机的原因,就怕逼中国临门一脚,而美国鸡飞蛋打。

最主要的还是:那么多“斯普特尼克时刻”代表着中国崛起是全方位、全层面的,与苏联只在军工和航天科技上单刀直入完全不同。冰箱彩电大沙发、高铁电车锂电池,这些都不在“斯普特尼克时刻”之内,但是煮青蛙的温水,美国霸权就是那只青蛙。

在原版“斯普特尼克时刻”,美国制造还占据世界半壁江山,这是肯尼迪发奋的底气,也是美国深刻的教育和科技革命的强大物质基础。“斯普特尼克时刻”的美国被摇晃了一下,马上站稳了,最终以“阿波罗登月”成功而赢得空间竞赛的胜利。

但在现在的“斯普特尼克年代”,美国经济空心化了,美国科技悬浮化了,美国“穷得只剩钱”了,美国也从敢于竞赛变成专注于下绊子。

问题是,中国是喷气式压路机,跑得快,还不怕绊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