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上应当是优先发展工业,然后反哺农业,而且事实上当时就是这样做的
【本文由“盎撒霸权必将被打倒”推荐,来自《我也说说“农事”(一)》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元上草
作者的文章,初读很迷茫,不清楚在说什么。再读又迷惑,不知怎么回答。又读还是谈些感受吧,也只能谈些感受。
建国后,由于中国农村农业的特殊国情,农业一头独大,工业太弱小,又不能抢掠,使得工业的发展必须借助农业的先行改革,这可以说是中国发展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和内在逻辑。
从这个角度看三十年后的小岗村按手印,小岗虽小,但事却不是小事。这个小事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新中国三十年工业化如何发展的内在逻辑。如果小岗的事不出现,国内的工业化将继续沿着工业支援农业,提高农粮产量;产量提高后,农业输出劳力、土地、矿产等资源,再支援工业再生产。最终工农业相互成就,实现工农业现代化。
但小岗事件后,这个逻辑变了,成了农业对工业单方面输出劳力、土地、矿产等资源,因而最终酿成了世纪末的三农问题。
这样论述,想必作者也该明白,这是战略层面的问题。除非能够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否则想说服那些不支持包干的人是很难的。战略问题的转变,通常要支付战略代价,这个代价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人都是看在眼里的。
你的说法更让人迷茫。
为何那时农民要交公粮?真实情况是为发展工业积累资金,为优先发展工业而牺牲农民利益。当时国情如此,不得不忍痛而为。
改革开放之后,先是搞“三来一补”,招商引资,放开市场,推动了工业化。同时渐进放开人口流动,农民到城市到工业争取更高收入,推动了城市化。
工业发展了,国家财政有了富余,然后才有了反哺农业。
而你说“如果小岗的事不出现,国内的工业化将继续沿着工业支援农业,提高农粮产量;产量提高后,农业输出劳力、土地、矿产等资源,再支援工业再生产。最终工农业相互成就,实现工农业现代化。”逻辑和事实都是颠倒的。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直到2002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其间工业上搞国企改革“砸三铁”,工人下岗普遍。国家财政体制搞“分灶吃饭”,县乡财政收入基本来源就是对农民征收农业税和附加费及各种提留,农民负担极重。我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在2000年下乡“帮扶”一年,也曾跟随乡村干部登门入户征收农业税和提留,对这些事情都很清楚。李昌平等人积极呼吁“三农问题”,甚至当面向总理反映说“农村很苦,农民很穷,农业很危险”,就是在这个时期。当时很多地方县乡财政连工资都发不出,国家根本没有能力反哺农业。
2002年以后,农民不再缴纳农业税,种田有补贴,这时才是工业开始反哺农业了。县乡工资也由省财政转移支付,欠发工资数年间逐步补足。当时我已在县人事局工资福利股工作5年了,补发拖欠工资都要由财政局人事局联合审查核实。现在我已退休十二年了,但对这些事情记忆犹新。
如果改革开放前工业支援了农业,农村生活就不会那么差,就不至于发生小岗村要搞分田单干,而且还要秘密搞这种事。其次,农业无论如何发展,能提供的资金都是有限的。所以逻辑上应当是优先发展工业,然后反哺农业,而且事实上当时就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