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辣子与过年】-童年的记忆

过年了,说起“火辣子”,那已经是60多年前童年的记忆。这个东西大约40年前市面上就见不到了。我想到网络上寻找一下看看能否找到这个回忆,不料想冒出来一堆爬行小动物“火辣子”也称“毛辣子”的图片。

500

看到图片,我不仅哑然失笑,60多年前出生的孩子要是在童年没受过“毛辣子”的蛰痛,那就不是完整的童年。

“火辣子”到底为何物?就是如下的图片。

500

它就是我们那个童年在过年的时候最最喜爱玩耍的物件。它不是鞭炮,当年的鞭炮比这个贵多了。杂货店里或小摊贩那里最小的鞭炮都是拆散论颗卖的,一小串鞭炮(大约20颗左右也称“20响”)大概要一角钱还要多,而孩子们过年的压岁钱能有五角钱就非常了不得了。

“火辣子”就不一样了,一分钱就能剪出来好几颗,一张“火辣子”几十颗也不过就一两角钱。

“火辣子”的玩法很简单,都是孩子们跟大人在特殊的场合学的,只不过是最最简易的操作方式而已。大人们在哪些场合会使用当年这个儿童过年最喜爱的东西呢?

一是在运动场上,有个叫做“发令枪”的东东就必须使用“火辣子”。下图是发令枪,旁边的是装“火辣子”的筒。

500

其实此时的发令枪就是比较原始的“砸炮”,名副其实。“火辣子”在发令枪的砸锤撞击下,爆炸响声并冒出蓝烟。比较有意思的是,发令枪是“双响”、司令员(不要想歪了,真正的“司令”坐在主席台上)的发令枪举起处还用一个板子遮挡,这都是必须要有的视觉听觉效果的物理性质来历。发令枪声一响,懂的人自然会联想此时此刻此景的欢乐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是在舞台表演上。舞台表演少不了开枪的情景,为让观众有听觉效果,“火辣子”就派上用场了。与发令枪使用不同,演员的道具枪一般没有“砸响火辣子”的机构,这样的话道具制作成本就太高了。所以,剧情一到开枪的情节,幕后就有人砸响“火辣子”发出“枪声”。比如,下面的情景:我毙了你!--掏出道具枪--“火辣子”砸响!要是出了意外,“火辣子”没砸响,那就完了,演员的动作白做了,就要出洋相了,用嘴巴补上枪声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为防意外,这个砸响效果如同发令枪一样,要有两响,“啪-啪-”,一响不成还有一响。演员呢,要随机应变,甩枪“射击”两次还是一次,听“火辣子”的响声吧。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当年的孩子们是如何在过年的时候玩这个“火辣子”的了。最最简单的是,孩子们找来两块砖头或瓦片,将“火辣子”放在中间,用脚一踩,“啪”,高兴万分。最最高级的就是用木板制作一个发令枪,有枪管、枪握把、扳机甚至“砸锤”--就是小木块用皮筋拉住回弹撞击枪身砸响“火辣子”。当然,扳机与“枪锤”无法联动,那就简易而行:枪身后部一个凸榫,“枪锤”一个凹槽,平时两者勾住,要“射击”时虎口推动“枪锤”在皮筋弹动下,“火辣子”就砸响了!看看,当年的孩子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很强的吧?

从“爆炸”的力量角度来说,“火辣子”比鞭炮安全多了。可是从“火辣子”储存和引爆的角度来说又比鞭炮危险多了。一是稍微用力挤压一颗“火辣子”,“啪”就响了;二是“火辣子”受热、摩擦就会起火引爆。还是非常危险的。

说个童年玩耍结果“火辣子”出事的故事。过年了,一群孩子在院子里玩耍游戏躲猫猫。一个男孩上衣下面口袋里装了若干小张“火辣子”,在玩耍高兴的时候双手用力拍打自己的身体。这一拍打不打紧,口袋里的“火辣子”被引燃了。只见两个口袋像两个火轮,一边跑一边冒烟一边燃烧,就这浑然不知双手还在拍打,吓得我们赶快上前“救火”。完了,老娘好不容易给做的新衣,口袋部位已经烧掉了。恰好这孩子就我们经常喊的“二呆子”的那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