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索洛图恩”S18反坦克步枪的故事
对于亨利希·埃尔哈特(Heinrich Ehrhardt)和路易斯·斯坦格(Louis Stange)的这一杰作,或许不再适合用“成为”这个词,而更适合用“是”来描述。无论从口径还是从可安装在炮架上的能力来看,Solothurn S18的所有改型都毫无疑问应归类为轻型火炮。
索洛图恩(Solothurn)武器制造厂
位于索洛图恩(Solothurn)的武器制造厂(Waffenfabrik Solothurn),距离巴塞尔南部约40公里,最初是单纯的弹药制造企业,由SIG(瑞士工业公司)设立为其子公司。然而,这家名义上的“中立”瑞士企业实际上为德国服务。企业由汉斯·冯·施泰格(Hans von Steiger)管理,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德国武器与弹药厂(Deutsche Waffen- und Munitionsfabriken AG)的主管。企业的设备完全来自德国,并于1929年成为“莱茵金属-博尔齐格”(Rheinmetall-Borsig)集团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与德国的密切联系最终对其产生了不利影响。1949年华盛顿会议后,北约成立,为了“展示”瑞士的中立性,这家工厂被关闭。
德国工程师的贡献
实际上,索洛图恩工厂雇佣了德国工程师,他们以此绕过《凡尔赛条约》施加的限制。这些工程师此前已有设计“坦克步枪”(Tankgewehr,即经过“强化”的毛瑟步枪)的经验。他们从开发弹药开始,1930年研制出20x105毫米B型弹药,最初是为Solothurn ST-5高射炮设计的。
然而,他们几乎立刻决定“大干一场”:以高射炮为基础开发了一款20毫米反坦克步枪——2 cm Tankbüchse S 5-100。然而,这款武器过于粗糙,仅停留在原型阶段,未能投入实际生产。
最终,这一系列项目演变成了S18型号,其设计经历了多次改进,包括S18-15、S18-100、S18-150、S18-154、S18-500、S18-1000和S18-1100等多种版本。武器的自动装填系统由埃尔哈特早在1920年代设计完成,采用了短后坐行程的原理。而由于弹药能量充足,这种系统运行得非常顺畅。
实验型20毫米航空机炮(埃尔哈特设计)
闭锁装置由路易斯·斯坦格设计,弗里茨·格尔拉赫和西奥多·拉库拉共同完成了整体组装工作。武器的弹药供给采用可拆卸的盒式弹匣,从左侧插入进行装填。
S18-154
1934年,S18-100 开始进入出口市场。一些数量被意大利、匈牙利和荷兰采购,但进展停滞:这一型号仍然明显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至于爱沙尼亚,他们通过反向工程获得了几支S18-100,制造出自己的20毫米反坦克步枪“Tankitõrjepüssiks”,但总共只生产了不到20支。
经过对闭锁组件的现代化改进、枪管加长和安装多腔式炮口制退器,以及使用更强劲的德国20×138毫米B型弹药后,S18-100通过一系列中间型号演变成了S18-1000,重量从44公斤增加到54公斤。这一变化使得需要为其开发一款轻型轮式炮架SO-9,因为这款“超重步枪”在运输方面毫无便利性可言。需要指出的是,炮口制退器最终设计了三种版本:五腔制退器是最有效的,专为发射穿甲弹而设计,因为其后坐力明显更大;发射榴弹时则使用单腔缩短型制退器。通常在反坦克作战中使用的是四腔制退器,其保持了更大的枪管后坐冲量,使得自动装填系统在恶劣条件下仍然可靠。
拉机柄需要设计成旋转式,并配有齿轮和链条牵引装置,因为它还需要压缩枪管的复位弹簧。这根弹簧设计承受的后坐冲量达133公斤·米/秒(例如,相当于23支AKM同时开火,如果有人有足够的手臂力量完成这一动作的话)。因此,为完成拉机上膛,需多次旋转拉机柄以降低操纵难度。枪管闭锁通过旋转闭锁机构完成。
在300米距离上以直射角发射,S18-1000的穿甲能力为35毫米——这一性能与苏联的PTRD相当,而后者使用14.5毫米弹药,重量仅为S18-1000的三分之一(根据苏联关于缴获武器的教范,S18-100在200米距离的穿甲能力仅为31毫米)。不过,时间尚为1940年,S18-1000被瑞士军队作为Tankbüchse Solo 40正式列装,共采购了93支。
意大利人最初放弃了S18-100,但后来订购了超过一千支新的“索洛图恩”。起初,这些武器被命名为“Carabina ‘S’”,随后改为更具体的名称“Fucile anticarro ‘S’”,即“反坦克步枪S”。
同样“中立”的瑞典订购了480支武器,型号为20 mm pansarvärnskanon m/1939(尽管根据标记似乎是1939年签订的合同,实际上是1940年)。匈牙利人则选择了一条更简单的路:早在1935年测试了旧版S18-100后,他们购买了生产许可证,并在国内启动了36M 20mm Nehézpuska的组装。然而,随着战争开始,他们很快意识到原版需要进一步的改进,而瑞士已完成相关优化。然而,由于资源问题,他们只能继续使用原版步枪。
下图展示了三种版本的炮口制退器——单腔、四腔和五腔。
在美国,此时人们也开始认真考虑轻型反坦克火炮的开发,认识到即使是穿甲弹版本的.50 BMG弹药也已迅速过时。最初,两支S18-100被带到阿伯丁试验场进行测试,但未能通过测试。因此,1940年,新一轮采购包括S18-1000,并最终通过测试被批准列装为20 mm Automatic Gun T3。然而,由于“莱茵金属-博尔西格”公司(Waffenfabrik Solothurn的所有者)禁止向美国出售武器,这笔交易最终未能实现。
荷兰人在测试了此前购买的S18-100和S18-150后,将其淘汰,并直接订购了超过600支S18-1000,但在德国占领荷兰前,仅完成了一半订单。S18-1000也在这里首次经历了实战洗礼。
1940年5月10日早晨,德国军队发起进攻。德国第4装甲师奉命守卫战略要地马斯特里赫特。该城市拥有重要的马斯河桥梁,并位于比利时埃本-埃梅尔堡以北。自5月7日起,荷兰军队已进入战备状态,并向德军可能的优先目标地区派遣了部队。士官范德赞德指挥的小分队装备了两支S18-1000,奉命在两座桥梁(Wilhelminabrug和Sint-Servaasbrug)附近布防,以延缓德军进攻。5月10日凌晨5:15,小分队发现了德军的第一批车辆,射手里特维尔德和普鲁舍准备好武器。射击命令下达后,几分钟内,两辆装甲车被摧毁,第三辆受损严重。德军迅速反应,调来37毫米反坦克炮进行压制,迫使幸存的荷兰士兵撤到河对岸。这些行动成功拖延了德军进攻,使两座桥梁于6点前被炸毁。
范德赞德及其小队并非唯一对德军进攻造成延误的荷兰士兵。距离Wilhelminabrug桥以北1公里处的铁路桥是德军的另一重要目标。一支由35名荷兰士兵组成的小队,配备两支S18-1000,坚守阵地抵抗攻击。尽管最终撤退并炸毁了铁路桥,德军试图修复桥梁,派遣装甲车渡河,但被S18-1000击毁。一辆Panzer I接近河岸进行压制射击时也被击毁。战斗异常激烈,更多德军装甲部队,包括Panzerjäger I,被调至前线(其中两辆被反坦克步枪摧毁),最终荷兰防线被攻破。
难怪许多缴获的“索洛图恩”步枪落入德国手中,甚至被安装在装甲车辆上。德国人按照一贯的严谨方式为这些武器分配了多个编号:从意大利获得的型号为2cm Panzerabwehrbüchse 785 (i),从荷兰获得的型号为785 (h),直接从瑞士采购的型号为785 (s)。
瑞士方面也没有停滞不前:1942年推出了S18-1100 Universalwaffe,其具备全自动射击模式,并在SO-9步兵轮式炮架的基础上增加了SO-11高射炮架。
然而,S18-1100的产量极少——轻型反坦克火炮的概念已迅速过时,实际上只能对付装甲车或轻型车辆,且仅在非自杀性距离内有效。
战后,一些走私商成功将部分完好的“索洛图恩”运至美国,这些武器成为军事收藏家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