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三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
低价中标的厂商也不是傻瓜,医院渠道赔点钱,整体不一定亏钱。
1
2024年12月国家医保局组织的第十批药品集采引起了前所未有的热议。其中,心脑血管病老年患者的常用药阿司匹林肠溶片因中标价低至3.4分钱,成为这轮舆论的焦点。
根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集采中选结果,阿司匹林肠溶片中选企业共7家,中选价格在3.4分/片—4.8分/片。最便宜的价格60片包装的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只需要2.06元,也就是说,每片药的价格降到了3.4分钱。
这个新闻引起了舆论场上很大的争议,比如经济观察网就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3分钱的阿司匹林我做不到,集采落选企业如是说》
有些网友认为,厂家低价中标后,一定会偷工减料。微信里面一位群友如是说:
现在是药厂日常生产偷工减料,降低制造成本,无人管理和监督的问题,哪是什么一致性的问题。送检的样品都是合格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平时生产的,到底投多少料,按照不按照配方来投。那就不好说了
药厂的生产管理有GMP认证,这个事情是药监局管。不管中标价格是3分钱还是3毛钱,药品质量都得保证。历史上确实出过偷工减料的事件,比如2006年的齐二药案。齐二药的供应商二甘醇假冒丙二醇销售给齐二药,齐二药违反GMP有关规定,将“二甘醇”辅料用于生产。
最终案件的结果是,药厂被查封,吊销许可证。齐二药总经理尹家德,副总经理朱传华、郭兴平,化验室主任陈桂芬,药品采购员钮忠仁五名责任人被判四到七年有期徒刑。
药品的监管法规是比较严厉的。出了事情,很容易就追究刑事责任。不过,在暴利面前,资本愿意冒进监狱的的风险,也不能说就不会偷工减料。
低价中标后会不会偷工减料呢?中标价格到底是不是真的低价呢?这个我无法判断。
大家对部分药物的利润率,可能缺乏概念。瑞士一家机构PublicEye对六种抗癌药做了一个调研,其中生产成本占售价的比例是0.1%到6.2%。其中一款药物Revlimid, 售价是6545瑞士法郎,生产成本是4瑞士法郎,不到售价的千分之一。
2
我们看看中标的厂商。以0.034元/片中标的公司叫京新药业,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这家公司24年前三季度收入32亿,估计全年40多亿,毛利率超过50%,营业利润率超过20%,净利润率18%。这个利润水平,在A股上市公司里面,不算差,挺赚钱的,并不是一家亏损或者不怎么赚钱的药厂。
公司市值100多亿,是一家民营公司,控股股东几十亿身家是有的。
我们再看看阿司匹林肠溶片这个市场。
下面信息来源是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官网上一篇文章,题目是《这款年销超32亿药品,或“难逃”第十批集采》,发布日期是2024年3月。数据应该有可信度。
文中写到:作为一款抗血栓治疗及预防的常用药,目前阿司匹林肠溶片尚未被纳入国家集采。24年3月还没有进入集采,24年12月的集采应该是这款药第一次集采。
文中提供了一些数据:阿司匹林肠溶片2022年等级医院销售为15.38亿元,拜耳占据95.79%市场份额;2022年零售渠道销售为16.85亿元,拜耳占据70%的市场份额;2022年等级医院及零售市场的销售额超32亿。
根据上面的数据,这个药32亿市场,拜耳占八成以上市场份额。2022年拜耳在中国卖了差不多26亿,大概3.4亿欧元。而拜耳这个药2023财年的总全球销售额是6.26亿欧元,拜耳这款原研药中国一个市场占全球总量的54%。仅就这款药而言,中国市场的确实是一个利润丰厚,很好赚钱的市场。
全球阿司匹林市场,拜耳这个原研药的市场份额大概30%左右,其他都是仿制药。但在中国,集采前拜耳原研药市场份额超过80%。中国人确实喜欢原研药,是真爱。
这款药大概医院销售和零售销售各占一半左右,零售渠道销量还更大一点。根据《3分钱的阿司匹林我做不到,集采落选企业如是说》里面的数据,集采前拜耳的价格大概0.6-0.7元。这款药京东上售价大概是0.85元(25.65元30片)。集采前医院价格0.6-0.7元不算离谱。
那么,医院销售渠道15亿销售额,每年大概就是20多亿片的销量。现在集采中标价下降到0.3-0.5分,原先15.38亿元的医院市场,会萎缩到1亿左右。其中京新药业的份额,能有3000万不错了。
一家年销售额40亿的公司,为了1个亿的市场,也就3000万的一个集采单子,报低价中标,然后再偷工减料,冒执照吊销刑事责任的风险,总觉得有点不理性。
此外,这个药主要的成本是辅料包装这些,有效成分阿司匹林的价格,也就是0.3分-0.7分/片,占总成本的10-20%,在有效成分上偷工减料,又能省下多少钱?
我觉得,如果这家企业先低价中标,然后偷工减料冒着风险挤利润,有点脑子进水。如果一家小药厂,在巨额利润面前铤而走险,也能理解。一家几十亿销售规模的公司,为了一个几千万的集采,冒这么大风险,不太合理。
3
那么,为什么企业愿意去报这么低的价格。京新药业说自己成本控制的好,3分钱一片也能赚钱。京新的辩护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我们还是看看反方的观点。
《3分钱的阿司匹林我做不到,集采落选企业如是说》这篇文章援引一家药企的观点:阿司匹林肠溶片应不低于4.5分/片(其中毛利0.2分/片),也就是说企业的成本是4.3分/片。假设这家企业的数据是真的,3.4分肯定是赔钱的。每片赔1分钱。
那为什么京新药业会赔钱赚吆喝呢?
大家不要忘记,这个市场只有不到一半是医院市场,剩下一半是零售市场。零售市场上,一片药卖多少钱?
零售市场上,京新药业60片卖28.47元,每片0.47元。我不知道零售渠道出厂价多少,假设是零售价的一半,零售渠道每片药厂可以拿到0.24元。
假设成本是0.043元。零售渠道,药厂一片赚0.2元,医院集采渠道,每片赔1分钱。
进入集采渠道,医院都开我的药,能不能带动零售渠道的销量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集采渠道一片药亏1分钱,零售渠道一片药赚2毛。如果集采渠道的卖10片药,能带动零售渠道卖一片药,这个生意整体上就是赚钱的。
买的没有卖的精。本来医院渠道一年20多亿片销量,进集采估计也就拿几亿片,赔个几百万,换个进入一个新市场的门票。对一个年销售40多亿,利润大几亿的公司,挺正常的。不过,现在舆论场对京新3分钱的阿司匹林人人喊打,靠零售渠道赚钱有点难了。
低价中标,企业一定就会偷工减料?我觉得也不一定。关键还是看企业的真实成本和竞争策略。企业为了占领市场,先亏本进入的例子太多了。
不过,拜耳被集采赶出这个市场,还是挺疼的。毕竟一年20多亿销售额,以拜耳的价格和成本,这款药利润还是非常丰厚。集采前每年从中国市场拿走10个亿利润,应该差不多吧。现在集采拜耳退出医院渠道,如果能守住零售渠道70%市场份额,也还有几个亿利润。
最后,国家医保局新闻发布会说,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采共节约了4400亿元,平均每年才几百亿元。FDA官方网站说从 2009 年到 2019 年,仿制药为美国医疗系统节省了近 2.2 万亿美元,平均每年2000亿美元。中国在仿制药方面省的钱,和美国比差太远了,大概只有美国的5%。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