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猛了!骗子已经卷到“自律打卡圈”了?

常年“蹲守”在中文互联网上找乐子的朋友,最近一定看到过这样的“自律挑战”:

独自待在酒店房间内,不与外界接触,遵守合约上的规则,就能赢得丰厚的奖金,少则几千,多则上万。

视频的标题更是直击灵魂,“你够自律吗?独处20天拿走50万!”

500

都说高级的猎人,总是以猎物的姿态出现。

你以为对方大发善心,到年底了要“随机”挑中几个小可爱发钱,实际上,在点击“报名”的那一刻,你已经成为人家年夜饭的一盘菜。

500

01“馅饼”变“陷阱”

在全网都在“自我成长”的社交媒体上,自律挑战出圈确实不意外,毕竟它显得那么正确且百利无一害。

以「张张自律」为例,这家号称在全国多地有用挑战地,可就近安排的“自律挑战”账号,不仅直接在简介中写明“可备案,可在律师,公安陪同下咨询”,还签署“正规合同”。

合理合法之外再灌两碗备受中国人喜爱的鸡汤。

500

打开抖音,输入“自律挑战”会发现不少类似「张张自律」这样的社交账号,他们大多以“XX天拿走几十万”为噱头引导报名。

挑战成功10天,奖励八万,15天,再奖励八万,到第30天,将累计奖励50万,相比于7000元还包食宿的报名费,你都会疑惑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慈善吗?

不过毕竟是一项挑战,必然会有一些规则:

500

看起来虽然繁琐但并不过分,好像只要耐得住寂寞,能够遵守正常的作息,就可以坐等拿钱。

遍地开花的“自律挑战”,难不成真是来做慈善的?

正当大多数人还在疑惑时,来自陕西的张先生已经率先行动起来了,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自律挑战”后,张先生马上联系主播添加工作人员的微信。

通过微信后,对方给张先生发了一份《自律挑战26天》协议书,挑战期间食宿由主办方提供,但要全程录像,协议书里还明确写着自律挑战成功后的具体奖金:挑战成功第3天奖励6800元,第6天奖励2.8万元,第9天奖励5.8万元,挺到第26天将累计奖励85.97万元。

500

想想自己还没年薪百万,而一个挑战就可以月入近百万,“研读”过协议书,考察完活动真实性后,张先生决定赌一把,缴纳完6900元报名费后,张先生乐呵呵地前往西安参与挑战。

没等张先生乐呵多久,不到一天张先生就被“宣判”挑战失败,失败的原因也挺反人类——“面部遮挡超过3秒钟”。

3秒钟?挖个鼻屎都要10秒好吗!

500

要说合同最怕什么?

不起眼的小字和括号里的内容,这条规则就是藏在“不可以任何形式遮挡面部”规则后的括号里——“如产生遮挡动作每次不可以超过3秒钟”。

张先生也是个艮人(东北话,意为一根筋),懊恼一番之后马上又交了6900,决定再挑战一次。事后清醒过来的张先生表示,自己当时没有工作,身背负债,“就想着有失败的经验了,再挑战一次吧”。

事实证明,只要对方诚心诚意想坑你,有再多经验都没用。

500

这次张先生毫不意外地再次失败了,原因还是遮挡面部超过3秒。

这次张先生干啥了呢?整理被子背对着摄像头,这也算遮挡面部?!

好好好,看到此处,拳头已经硬了。

但,要不说张先生艮呢,“已经都投入这么多钱了不能空手而归”,他决定借钱挑战第三次!

经验告诉我们,张先生这回指定又空手而归了。

总计投入2万多报名费的他,被亲戚一语点醒“你遇到骗局了,这是挑战人类极限”!

500

02 中国版“鱿鱼游戏”

“自律挑战”让人不免联想到网飞爆火韩剧《鱿鱼游戏》,天价奖金,挑战人类极限的游戏规则,自愿入局的玩家,与此相对的是代价高昂。

挑战三次屡战屡败、背着债务的张先生,本着“博一博单车变摩托”的心态参加自律挑战,反而欠得更多;而另一位张先生则在两地总共参与了10次自律挑战,加上往返机票钱,一共花费近10万元,最后落寞收场。

有人曾总结“自律挑战”的参与者画像,他们过往的人生由一堆标签串联起来:烟酒不离手的中年男性、文化程度低、经济压力大、生活陷入困顿。

就像《鱿鱼游戏》第二季的开头,衣冠楚楚的西装男向流浪汉“施舍”面包和刮刮乐,在只能二选一的前提下,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刮刮乐,企图再搏一把。

500

最后,西装男将剩下的面包全部倒在地上,用脚踩扁,并告诉他们“把这些面包扔掉的人不是我”。

500

究竟是参与者贪心不足,还是游戏规则利用了人性中的贪婪?

500

仔细观察自律挑战这门“生意”会发现,发起方正是利用了人性的贪婪一步步引导参与挑战。

工作人员会先询问年龄、居住城市、身体健康等基础信息,“18—55周岁”,“身心健康即可”,“男女不限”,几乎囊括了所有有正常工作能力的人,准入门槛可谓相当低。

500

随后,他们会将规则说明和电子合同发过来,声明这是一项正规合法的商业挑战,公平公正。

最后,公司以食宿费的名义收取报名费,在一个月之内,将奖金设置在30万元至近百万元不等,甚至还设有阶段性奖金。

500

粗糙的骗局以“渴望改变自我”,“挑战不良生活习惯”为名,引人入局。

随便拿出一份活动规则就能看出,看似合理的挑战规则每一条都在挑战人类的极限。

500

携带的手机、闹钟不可离开监控范围,手机充电,插拔充电插头位置,24小时内只可插或拔一次;

不可以任何形式遮面部,不可背对摄像头,如发生遮挡、背对摄像头情形,每次不超过3秒;

不允许有任何不雅行为,不允许在监控下触碰隐私部位及臀部和胸部,不允许在监控下提裤子;

卫生间使用时间单次不可超过15分钟,不限次数,进入卫生间需要面对监控站10秒以上,每次间隔时间不低于30秒;

每天开关灯只限1次,早晨6点之前必须开灯,如果超时未开灯视为挑战失败。

类似的细节数不胜数,看完有种重考科目三的错觉。

500

张先生提到的面部遮挡超过3秒钟,仅仅整理床铺就会被宣布失败;

规则中提到不允许触碰隐私部位臀部及胸部,按照活动规则,如果不慎在挑战过程中你的屁股痒痒,你需要先走到卫生间,在监控面前站10秒钟以上,然后走进卫生间挠痒痒;

500

另一位挑战者,在挑战第二天因为衣服和裤子间有缝隙,违反了“不允许赤裸身体”的规则,挑战失败。

这哪是自律挑战?找茬找的堪比清朝文字狱。

即便如此,自律挑战仍旧大行其道,在难以管辖的灰色地带,即便面临“诈骗”指控,对方也十分硬气。

参加过三次自律挑战的张先生在向公安举报和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无效后,起诉了自律挑战发起公司,至今仍在诉讼过程中。

但好的是,另一起山东自律挑战纠纷前几日做出了裁决,判定服务公司退还挑战者6000元报名费中的5400元。

03 反人类骗局,早已有之

事实上,类似的挑战并不罕见,“隔离挑战”、“禁闭挑战”、“寂寞挑战”,名头换一下,规则大同小异,几千的报名费,几天到几个月不等的挑战时间,奖金金额从几万到数十万元。

换汤不换药的老把戏,故事无需编织得太精美,只要精通人性,总有人前赴后继地抢着参加。

比如此前曾流行的“隔离挑战”,一个人,一间房,生活30天就能赢取XX万大奖。

500

当时恰逢特殊时间,谁还没经历过居家隔离的日子,这挑战看起来简直手拿把掐。

熟悉的配方,收割不一样的韭菜。

500

要想整明白为啥类似的挑战根本就是一场反人类的骗局,还得先从油管顶流博主MrBeast发起的密室挑战讲起。

和专门收割韭菜的公司不一样,MrBeast可是真心实意地向粉丝撒钱,在规则相对合理、没有报名费、不至于空手而归的前提下,人可以保持多久无社交状态?

MrBeast将密室打造成豪华大套间,娱乐设施有桌球、吉他、游戏机、跑步机、按摩浴缸等,但隐形规则是每待满一天就必须放弃房间内的一样设施。

1天1万美元,待够100天就能拿走100万美元,即便只挑战了几天,也能拿走相应的奖金。

500

参加挑战的选手Josh在第一天结束后选择舍弃用处不大的冰淇淋机,然后就开始规划依次舍弃的物品顺序,以便在密室独自生活更久。

第一周Josh的生活还不错,但随后他的状态开始发生变化,比如会用暴力疏解压力,生物钟紊乱,由于无法判断白天黑夜,几乎整个白天Josh都在睡觉。

500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第18天,密室里只剩下了8样物品,除了必须的床架、床垫和枕头外,Josh只能依靠吉他、桌球、篮球架、按摩浴缸和VR游戏设备打发时间。

500

到第22天,Josh已经在崩溃的边缘,吉他最后一根弦被他弹断后,Josh拿起吉他一通乱砸,没想到竟然在吉他里找到一张价值10万美元的支票。

天上掉了更大的馅饼,让Josh决定在第24天放弃挑战。加上10万美元的支票,此时他已经积累获得34万美元的奖金。

500

24天,几乎是人类忍受独居的最高限度。

早在2017年,英国就曾出品一档《孤独:反社会实验》的电视节目,三位志愿者,最终都在第五天离开了完全封闭的环境。

其中一位志愿者表示,待在狭窄又安静的屋子里,“让他感到深深的不安”,“感觉自己仿佛是宇宙中的一片孤舟”。

500

用心理学术语,志愿者的感受可以用“感觉剥夺”来定义。

感觉剥夺(sensory deprivation),是指人为地剥夺生物体的某些或全部感觉能力,将外界刺激降到最低。

长期的感觉剥夺,人会可能会出现各种病理心理现象,这也是世界上“最残忍的监狱”(位于美国加州的鹈鹕湾监狱)用以惩罚重刑犯的手段。

在四面只有水泥墙的牢房里,犯人需要每天22.5小时待在里面,无聊到发疯的犯人甚至想被直接宣判死刑。

500

而被冠以“自律挑战”的骗局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感觉剥夺,更何况还有诸多严苛到令人发指的规则需要遵守。

没人知道是否真的有人曾在自律挑战中成功,但可以看到的是有诸多参与者正在通过法律手段将服务公司告上法庭。

正如网友的总结,你盯着人家的奖金,人家盯着你的报名费。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