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往事(上)
一九三八年七月,英国作家阿特丽来到中国采访抗战,她抵达的第一站就是香港。此时的香港“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甚至超过了远东第一大城市上海——“物价一天天腾涨,营业一天天繁盛”;“旅馆里都挤满了房客,房价增加了一倍”;“无论咖啡店、酒楼还是商铺都挤满了主顾”
九龙此时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商埠。由于战事的影响,我国沿海港口包括上海港在内都被日军封锁乃至占领,唯有英国殖民者统治下的香港仍然畅通,大量的进出口物资只能通过香港交易,所以港口挤满了英国、德国、意大利、苏联、法国、美国等国的船只。
阿特丽还注意到来到香港的内地难民成分和中国其他地方的也有很大不同:既不同于中国内地未沦陷城市里经过长途跋涉、挨饿受冻衣衫褴褛的难民,也不是上海露宿街头每天倒毙数以百计的难民,他们中有许多人家有吃有穿,算是小康,这是从广州过来躲避长期空袭的;有的从内地其他城市带着资金过来,一心只想保有自己的财富;还有些则是国民政府各级官员的家人,为了安全待在这里。
独占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除了日本,假如还能称为贸易的话)港口地位,大量的有消费能力的难民的涌入,让香港的富人们,不论是英国国籍还是中国国籍的都赚得盆满钵满。
阿特丽还指出了此时港英政府和香港富人们对待抗战的态度:一副事不关己的架势。港英政府拒绝设立收容所以接济那些从广东逃难来的穷苦难民;英国国籍的华人财主们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对英国公债的认购远比此次认购中国公债慷慨得多;中国财主们则宁可把钱花在酒楼和咖啡店里炫耀财富。阿特丽写道:“在新加坡或者荷属东印度华侨那里为中国募集抗战捐款,也比在香港容易得多”。
站在他们的角度,这些行为其实也不难理解。港英政府自不用说,对于香港的华人财主们来说,不考虑民族感情(假如有的话),他们的利益是和港英及其背后的英国利益挂钩的,甚至可以说就是因为爆发了抗日战争,内地的港口因为战争无法运行,香港才会那么繁荣,他们才会赚得那么多的钱。
八十一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翻看阿特丽对当时香港的描述,可以相当程度上解释后来香港的繁荣与近来的相对衰落:
当内地被封锁的时候,作为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香港迅速繁荣起来;
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外资需求大增,依靠转口贸易发展起来的香港依托大陆的发展,登上了城市发展的巅峰,在港英政府等势力的操弄下,富裕起来的香港市民建立了对内地人民的心理优势;
但等到祖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开放之后,香港原有的特殊时期的优势逐渐丧失,它的地位必然会下降,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本应该是进一步加强与祖国融合,偏偏香港内部各种阻碍以至于有今日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