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钱”的闲鱼:金融业务为其带来品牌风险
国内最大的二手交易平台闲鱼正悄然发生着转变。从最初“分享闲置好物”的初心,到如今加速商业化布局,这款阿里巴巴旗下的二手交易应用正试图从流量中挖掘更多商业价值。然而,快速推进的商业化进程也引发了用户和市场的诸多争议。
从二手交易到借贷超市:闲鱼的商业化进阶
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消费降级的背景下,闲鱼的用户规模和交易数据保持强劲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闲鱼用户规模突破6亿,日均GMV(交易总额)达到10亿元。然而,作为阿里巴巴体系内的重要应用,闲鱼肩负的责任已不再仅仅是链接买卖双方,而是帮助集团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2024年7月,闲鱼上线“借钱”板块,正式进军金融业务领域。通过纯导流的助贷模式,闲鱼与第三方金融机构合作,向用户提供借贷服务,并从中抽取通道费。这一布局与其他“国民App”如淘宝、钉钉等的金融化路径如出一辙。
目前,用户在闲鱼App内即可进入“贷款超市”,最低年化利率6.5%。尽管闲鱼自身不直接参与放贷,但金融业务带来的品牌风险依然存在。例如,与闲鱼合作的拍拍贷、分期乐等机构,曾因高利率和暴力催收而饱受诟病。
此外,闲鱼在首页悄然推出的“闲鱼奥莱”频道也备受关注。区别于传统的C2C模式,该频道聚焦B2C业务,主打品牌尾货清仓、临期商品等“捡漏”经济,吸引了美的、蕉内等品牌入驻。闲鱼正在通过扩展商业模式,为平台注入更多增长点。
服务费引发争议,用户体验下降?
随着商业化步伐的加速,闲鱼的“免费午餐”时代已成为过去。2023年6月,闲鱼对部分高频卖家引入服务费政策,成交金额超过1万元的订单按1%收费。2024年9月,这一政策进一步扩大,所有卖家均需支付0.6%的基础服务费,单笔最高60元。
收费政策一经推出,引发大量用户不满。闲置物品交易本就利润微薄,而新增的费用被许多用户认为“割韭菜”。在黑猫投诉、消费保等平台上,与闲鱼收费和服务相关的投诉量持续增加,用户对平台“收费与服务不匹配”的不满情绪正在发酵。
与此同时,闲鱼的内容监管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平台多次被曝光黄牛泛滥、涉黄、非法交易等乱象。例如,政府发放的消费券曾被闲鱼黄牛高价倒卖,甚至部分商品交易中夹带色情服务暗语。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用户体验,也威胁到平台的信誉。
“搞钱”的闲鱼:转型阵痛与未来挑战
作为阿里巴巴的“战略级创新业务”,闲鱼被寄予厚望。然而,快速商业化的背后是用户体验下降和监管问题频发的风险。
随着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崛起,闲鱼的市场份额正在受到挤压。如何在庞大的用户规模基础上实现更高效的流量变现,是闲鱼面临的首要挑战。
闲鱼正从单纯的C2C模式转向C2X模式(消费者、商家和服务商多方并存)。这意味着平台需同时满足个人用户与职业卖家的不同需求,但职业卖家的大量涌入也可能导致平台质量下降,并加剧用户之间的不信任。
助贷业务尽管能够快速实现收入,但行业争议性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闲鱼需要在“赚钱养家”和合规治理之间找到平衡点。
盈利与初心的博弈
作为阿里巴巴体系的重要一环,闲鱼的商业化进程看似势在必行。然而,频繁的收费政策调整和产品功能变化,正在考验用户的忠诚度。从“回血工具”到“恰饭机器”,闲鱼能否在盈利与初心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在存量市场中,跨界创新是寻求增长的必然之路。但对闲鱼来说,如何维护平台的核心价值,同时满足股东和用户的双重期待,将是一场艰难的博弈。(内容来源|商业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