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三”到“三哥”:中国网友对南亚霸主称谓的演变

中国网民大都喜欢称呼印度为“阿三”或者“三哥”,但许多网友估计还不太清楚这包含着调侃色彩的称呼却源于距离印度4000多公里的旧中国的大上海,因为其中雪藏着许多中国人的心酸往事。

500

要说“阿三”得先说英国佬在上海的租界是怎么回事儿

春秋战国时期的上海是吴国的一部分,后属越国。那时,上海地区地势低洼,河流纵横,是一片水乡泽国。随着历史的推进,上海逐渐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港口和贸易集散地。到了唐代,上海地区开始有了“华亭县”的建制,这是上海建城的开端。宋代时,上海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海上贸易日益繁荣,成为了东南沿海的重要商埠。元朝时期上海正式设县,隶属于松江府。此时的上海,已经初步形成了水陆交通便捷、商业繁荣的局面。在明代上海更是成为了东南沿海抗倭斗争的前线,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然而,在大清王朝后期,中国的厄运开始了,乃至于到现在还处于爬坡过坳的裉节阶段。1840年至1842年历时二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佬把大清的皇帝打趴下了,并于1842年8月与大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大清王朝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港口作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商船在这些港口进行贸易活动。

1843年10月,清政府的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公使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其中一条是准许英国人在五口(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租地造屋,永久居住。后来无耻的英国佬又强迫大清王朝于1845年在上海强迫清政府划定“租界”,租界租界,名为“租界”,实为强占。同时英国佬又强迫大清王朝承认先于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规定“英国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国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这个先例一开,列强们就像看见羔羊的饿狼纷纷强迫大清王朝签订各类形形色色的不平等条约,据史载,从《南京条约》起到新中国建立,光上海就先后存在过英租界(1845年11月设立)、‌美租界(1848年年设立,1863年上海英租界合并为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1849年6月设立)。

也许又有网友会问,印度不早就被英国佬殖民了吗,殖民地的土鳖又怎么会在上海出现?您别急呀,容我慢慢道来。

英国佬在印度的殖民

要说清印度人和中国上海的关联,又得从英国佬在印度的殖民说开去。

1600年12月,英国佬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这标志着英国佬对印度殖民活动的开始。东印度公司随后在1698年和1765年分别取得了加尔各答和孟加拉的收税权,为建立政权准备了条件。在这一时期,东印度公司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为后续的殖民统治打下经济基础。18世纪下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英国佬对印度的扩张领土活动也进入了最突出的时期。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佬逐渐控制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到了1818年,除了个别邦外,英国佬已经控制了整个印度,印度因此成为了英属印度帝国。

然而,英国佬对印度的直接管理并非一帆风顺。1857年至1859年间,印度爆发了民族大起义,对英国佬的殖民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镇压这次起义,英国女王宣布直接管理印度,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控制。具体来说,在1833年,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直接参与了对印度的殖民管理。随后在185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法案》,宣布英国女皇为印度最高统治者,并在内阁中设立了印度缅甸事务大臣。这一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印度正式成为英国佬的殖民地,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

印度人在上海担任英租界巡捕

咱们先说了英国佬在上海的租界,也说了英国佬在印度的殖民,现在咱们开始说印度人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国的大上海干英租界巡捕的事儿。

500

英国人在上海设立租界,其实就是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让大清王朝让出一块他们看中的黄金地段,并把那块地划为自己的领地,美其名曰“租界”。“租界”名为租,实为抢,明确四至界限,区域内的英国人(包括后来公共租界时期的其他外国人)行使独立完善的行政、司法体系。也就是说那地压根就不是中国的了,而是成了英国佬的了。在19世纪中期,旧上海只有54万人,可是到了20世纪中期,上海的人口数量已接近五、六百万,相较百年前增长了十几倍,其中外来移民占据了约80%的比例。此刻的上海,不仅吸引了众多来自乡村的难民,更有来自欧洲20多个国家的居民,大批的日本人、印度人、朝鲜人、越南人,甚至还有来自中东和南美的移民。尤其到上世纪20、30年代时,上海英租界已经是一个非常繁华且复杂的地区,吸引了大量不同国籍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因各自的原因和目的,齐聚上海。英国作为租界的主要管理者,为了维护租界的治安,不得不他的殖民地——印度抽调一大批印度锡克族雇佣兵来到中国上海充当巡捕。据史料记载,1851年至1884年,只有10到20名印度巡捕,但到1934年印度巡捕人数就达到了634人,1935年猛增到2341人或2431人(不同数据来源略有差异),其中一部分从事巡捕工作。

500

印度北方地区有个旁遮普邦,邦内有一个民族叫锡克族,锡克人至今在印度10亿人口中也只占2000万左右。锡克族人有些很独特的习性,心气很高,对自己要求也很严,很多信念和重视忠义的东方人比较接近,由于终生不剪头发,而又要行动方便,成年锡克男子一般都将头发用布层层围起,绕成一个像“大磨盘”的头包,他们头戴红色头巾,格外显眼,且这个民族历来有尚武传统,作战骁勇,彪悍,再加之英国佬在印度殖民时间较长,锡克族人都基本通晓英语,但又不懂汉语(不易与旧上海的地痞流氓相勾结),所以印度锡克人就成了英国佬征用到这个上海的主要警源之一。熟悉中国现代文学的网友可能就会在头脑中显出几幅旧上海租界内头戴红色头巾、吹着哨子,满大街抓捕进步人士的印度巡捕的画面来。

“阿三”“三哥”成为中国网民对印度的昵称

据说由于这些印度锡克族人巡捕头戴红色头巾,且肤色较黑,上海人便戏称他们为“红头黑炭”,后来逐渐演变为“红头阿三”。又因为上海方言中习惯在称谓前加一个“阿”字,且“Sir”(先生)的发音与“三”相近,所以“阿三”便成为对这些印度巡捕的称呼。当然,还有一种版本,说是民国时期在上海的外国警察都穿制服,臂章上有三个横标,老百姓俗称“三道头”。穿这些衣服的大多是印度人,加上他们是殖民者的“走狗”,所以当时的人也嘲讽他们是“印度阿三”。甚至还有一种很撒狗血的版本,说是中国人习惯用“三哥”来称呼印度,主要是体现对这个伟大邻国的亲切感和友好态度,又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三”字在中文中有着兄弟的含义,而“哥”则是对男性的亲切称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既亲近又尊重的称谓。

500

但无论这么形成、演变,印度“阿三”这个称呼(或代名词)从上世纪20、30年的上海时期沿袭到现在,也不管它是不是政*正确,在中国网友键盘下估计是一时难以替换了。起初,印度“阿三”这一称呼可能并无太多贬义,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印度巡捕在上海租界内的某些行为可能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这一称呼逐渐带上了贬义的色彩。更随着岁月的更替,印度“阿三”这一称呼逐渐简化为“阿三”,并进一步演变为对印度人的泛称“三哥”。这一称呼虽然仍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但在一些语境下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印度的亲切感和友好态度。

500

坦率讲,在现代社会,“三哥”或印度“阿三”这一称呼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上海英租界时期印度巡捕行为的反噬,反而成为了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稍带有戏谑、有趣元素。它反映了中印两国在历史、文化和社会交往中的复杂关系。前者是对后者的一种称呼演变,既体现了历史时期的特定背景,也反映了中印两国在文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和变化。虽然这一称呼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带有不同的情感和色彩,但它无疑成为了中印关系中的一个有趣话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