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惨在哪?

500

河南最惨,是……

你能相信,进入新世纪后,在中国的地市级行政区里,居然还有人均GDP有年份不增反降的地方吗?而且需要实现申明的是,这可不是虚报被发现,而是统计局认真地承认了人均GDP下跌。

 

这种人均GDP在21世纪有过不增反降年份的城市,在河南就有三个——商丘、周口和驻马店。这三个地方,2003年人均GDP都低于2002年。

 

那么河南就那么惨吗?倒也不是,无论是全省还是其他城市人均GDP,都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当地人很清楚,商丘、周口和驻马店属于河南省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其人均GDP别说远远落后于省会郑州,也常年落后于河南人均GDP。

500

商丘、周口、驻马店和信阳,在较为官方的说法中被合称为“黄淮地区”,而在民间有个更形象却不忍直视的称呼“豫东南塌陷区”,就是因为这一地区在河南省内经济是最不发达的。

 

还有一个指标,城镇化率,可以说明黄淮地区在河南省内相对不发达的地位。

500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8年城镇化率,上面提到的周口、商丘、驻马店分列河南省内倒数前三位,分别只有42.82%、43.3%、44.1%;信阳比它们好些,但也只有47.55%,远落后于河南省整体51.71%的城镇化率。

 

然而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名声不显,甚至出了河南省就少有人知道这里,更别提知道这里的落后了。除了这里出过首富、女排名将,以及突然走红的面筋哥,外加可能会出现在少数地域黑的段子里,这里也就没什么存在感了。话又说回来,其实地域黑也没能搞清楚这是个什么地方,以至于往往把河南当成一个整体来黑。

 

事实上,虽然我们对河南这几年的发展看得真切,也一直很愿意为沉默却高速增长的河南说两句好话,但河南近年的进步,基本集中在最狭义的“中原”概念里,也就是洛-郑-开这一线。它们的能量,还不足以辐射省内的偏远地区,最吊车尾的就是这黄淮地区了。

 

然而这一地区常住人口其实共有2866.7万人,相当于近亿河南常住人口的将近三成,其他14个地级市人口加一起才占河南省七成。其中周口和商丘常住人口数仅次于郑州和南阳,位列省内第三和第四,信阳和驻马店常住人口数也超过600万人,位列省内第六和第七。

500

在人口大省河南,这里无疑是人口大区,光数人头的话这里在全国都是举足轻重的。这怎么就塌陷了呢?

农业影响工业发展

河南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即河南发展不起来,一个原因是作为重要的产粮基地,河南要下大力气保证粮食产出,因此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就连经济作物的种植也会受到影响。

 

以中国目前的农业技术和规模化水平,种粮成本很高,收益则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每年给出的粮食最低收购价也不过是在尽量不让农民亏本的基础上让他们多赚一点点,利润很薄。很多人羡慕农村户口家里有地,但以中国的人口密度,绝大多数人家里的地转让不上价(除非你在大城市的城中村)或者压根没多少地(一个人能分到几分地就不错了),回到村里作为小有产者也就是养活自己有余,赚大钱是不可能的。

 

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哪怕是种植经济作物,其利润率也往往高于种粮食。种粮资本收益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时,种粮大省相当于牺牲本地经济增长为全国人民提供粮食,这心里能不有怨气吗?

 

土地不能长着脚跑路(如果能的话,看了《河北,对不起》你大概清楚,河北省可能会跑得远一点),但人是活的。如果省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快,提供不了太多的就业机会,他们自然会跑到其他省打工。

 

再加上河南人口本来就多,所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就是人口流动大省。中国人普遍对外省人并不那么信任,河南人又在流动人口中占了很大比例,无怪乎河南人成了地域歧视和地域黑的严重受害者。其实河南人也很委屈,若是自己家乡有好工作,又何必背井离乡呢?

 

粮食产出地保证粮食出产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还是存在的,这个讨论起来较为复杂,如果您想看还麻烦您分享本文或点击文末的“好看”,我们可能会出后续文章。不过大体来说,河南经济发展确实有被产粮任务耽误的因素在。

 

论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耕地面积,河南省2017年以811.2万公顷排在第三,仅次于黑龙江和内蒙古。可是黑龙江和内蒙古人口密度都没有河南大,人地紧张的关系并没有河南这么突出。

 

500

落到河南省内,耕地面积有不小的一部分是分布在黄淮地区的四个地级市的。黄淮地区耕地总面积占全省的近四成,比人口占比更高。满眼望去全是粮食耕地,连经济作物都没有,这能富裕起来才是怪了。顺便说一句,河南另一个有着大量耕地面积的地级市南阳市,其主要农业区县经济发展也较为缓慢。

500

根据上文提到的黄淮地区四地市人口数量和城镇化率,我们可以计算得出,黄淮地区常住人口里有将近1600万人是农村人口。既然是常住人口,那么他们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还是留在当地的,不可能跨市打工,这约1600万人会常年被束缚在土地上。

 

当然,上述估算很可能不精确,因为他们也可以选择在本市的企业打工,那么他们这样的机会多吗?

工业发展条件欠缺

相比河南其他地区,黄淮地区的人们想在自己家乡找一份第二或第三产业的工作是难一些的。

 

如果你对比黄淮地区四地市与河南全省、河南省会郑州市的产业结构,你会发现,黄淮地区普遍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产业比重是不如河南总体水平高的(可能比郑州高是因为郑州第三产业较发达),第三产业比重更是不如河南总体水平,更不如郑州。

500

考虑到第一产业相对产值较低,黄淮地区这样高的第一产业比重,侧面展示了发展缓慢的原因。

 

可是工业和服务业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发展起来的,它很考验自然禀赋,也需要日积月累。

 

论自然资源,河南省在全国范围内算不上是家里有矿的,为数不多的一点矿产资源还集中在中西部和山区。黄淮地区是河南东南部的大平原区,矿产资源很少。

 

同样是平原,如果沿海,容易对外开放,能更好地吸引外资并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一直被人看不起的苏北,就是这样闷声发大财,超越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可惜黄淮平原离海远得很,连条入海的大江都没有,作为工业腹地条件太差了。

 

陆上交通也指望不上。当地的交通枢纽远在郑州,能辐射中原城市群就已经很给力了,对黄淮地区的带动作用还差点功夫。

 

站在决策层视角看,黄淮唯有土地还算肥沃,水系在北方来说也比较发达,适合务农。

 

也别说市场经济时代了,就在计划经济时代,海运还没有那么重要,工业布局是按照中央及划定的,黄淮地区的产业就已经不太妙了。比如苏联当年援建的156个工业项目,河南省有10个,看上去不少,可都分布在郑州、焦作、洛阳、平顶山、三门峡。这些地方要么有政治资源,要么有自然资源,更有资格得到工业项目,黄淮地区一个都没捞到。后来搞三线建设,安全第一位,工业项目布局更倾向于山区,黄淮都区多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是老老实实种地吧。

 

等到改革开放以后,黄淮地区离海较远,最初没办法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产业不多。当地人想要多挣钱,就只能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了。当然,其中也不乏有魄力的人物,比如来自周口太康的那位老板,小时候家里很穷,后来考上大学,先是去漯河的舞阳钢铁公司工作,后来则下海去了珠三角,成就了一番事业。

 

事实上在他高中毕业后,考上大学前的两年时间里,他也是个农民。要是没有高考改变命运,怕是没有今天的成就了。

黄淮地区的其他困境

按理说,改革开放之后,各地发展经济的自主权也大了,这也是黄淮地区发展经济的好机会吧?

 

可是黄淮地区面临的困难太多了。

 

古代淮河流域原本十分富庶,可是最近几百年来,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和淮河水灾,淮河流域变成了水旱灾害贫乏的贫穷落后地区,清末捻军起义就在这一带爆发。花园口决堤之后,这一地区更是受灾严重。河南省黄淮地区的落后也有一定的历史因素,毕竟和它相邻的安徽北部、山东西南部也是各自省份的较为落后地区,近代以来市场经济先天发育不良。

 

转眼到了改革开放的时候,地理位置上黄淮地区远离海岸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也很困难。

 

这并不意味着黄淮地区发展不出来优质企业。不过2007年,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军在《关于加快黄淮地区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中是这样说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中期。商丘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如冰熊冷柜、民权葡萄酒、张弓白酒等,但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由于不按企业成长发展的规律办事,采取传统的官本位激励措施,不仅没有顺利实现企业转型,还造成原有的企业家队伍解体,使企业效益大幅度滑坡,地区经济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

 

这也点出了当地那段时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官僚主义风气重、人浮于事、地方政府非税收收入重、服务意识淡薄、落实政策中梗阻等。

 

上面这些问题河南省其他地方多多少少也都有一些,毕竟河南省全省都有保证粮食安全的任务,也远离海岸线,难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改革开放初期河南省机会少了些,最近十多年,河南省则可以吸引产业转移。

 

可是东部的产业转移来河南,会优先去哪里呢?

 

答案是郑州。毕竟郑州政治资源多,早期发展下来的基础设施也较为发达,郑州本身也比较争气,眼光较长远,在全国争取资源,目前已经是国家中心城市了(见《并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

500

黄淮地区基础设施都跟不上,想要争取到产业转移,难啊。

加油吧,河南

说起黄淮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有一个啼笑皆非的事实——别看这里是大平地,但由于位于多省交界处,经济又差,属于三不管地带,本世纪初都没有实现公路网全覆盖,公路等级低, 断头路多。简直是恶性循环。

 

当然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可是就算到今天,周口都没有直通郑州的高铁(尽管很快就会开通了)。再次强调一下,周口常住人口约870万人,这样规模的地级市,没有直通省会的高铁,在全国都少见。

 

500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郑州对黄淮地区的带动或是吸血,总差了点意思——基础设施都没有,吸也无从吸起。

 

所以河南省集中力量建设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也是可以理解的:河南本身底子就薄,就得集中全省之力打造一个大的城市群,让流动在外的人口哪怕回到省里就业都是好的。至于其它地区,那就只能等中原城市群发展起来了,再慢慢带动吧。

 

只不过现在中原城市群还需要发展,带动其他地区还要假以时日。

 

好在河南省这些年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财政收入的增长让河南省有余力提高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十年里,河南省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率曾一路下滑并保持低位,最低点在2003年,财政支农支出只占财政总支出的6.69%。不过在2007年后这一局面得到扭转,2009年后更是没有低于过10%。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回升,对于有着大量农业人口的黄淮地区,是一个好消息。

500

然而河南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比如教育问题,如果只算人口与录取名额之间的难度的话(不考虑省内高考改革造成的人为难度,嗯,说的就是江苏),河南省的高考难度可谓全国第一。河南高考的矛盾是每年上百万的海量考生和少量的录取名额的矛盾。其省内还没有985,只有一所不太争气的211郑大。这都导致河南出身的大学生数量太少,留在河南的就更少了。

 

河南需要一方面继续扩大高等教育投入,另一方面要多引进人才。而黄淮地区这一问题尤为严重,该地区本来人才就少,留住人才的难度也很大,急需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不然高端就业真的只能靠面筋哥带动了。

 

500

 

又比如招商引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市场氛围等难题,黄淮地区也要加把劲。这个就需要当地人讲一下切身体验了,我们也不敢多说。

 

如果从好的方面来看,河南如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经济增长可以挖掘的空间也就在于此——城市化还有发展空间,中西部还有很多人口的收入亟待提升,他们的收入提升后也会有更多的空间可以扩大内需,人们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念想也没断。

 

从这个意义上讲,河南的发展关系重大。

 

河南人口很多,其发展能带动将近一亿人口在他们的家乡幸福生活。

 

河南曾经辉煌过,而在过去几十年背负了太多本不该背负的骂名。

 

加油吧,河南。

本回完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