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总任命亲家当大使是任人唯亲么?

       今天观网首页有条新闻《特朗普提名地产大亨查尔斯·库什纳担任美驻法大使》,首先回答标题,那当然是、必须是、肯定是咯。之所以发文,是因为看了一圈评论区,发现不少老兄对于米国的一个政治传统似乎没有注意到。当然我也了解不多,但尽己所知,多少介绍一点。

       西方政治学上有个术语“政党分肥制”,也叫“政党分赃制”。这个制度是米国参选政党和政客们的共识及默认规则,甚至这个术语都是米国政客提出的。来自1832年纽约州参议员马尔西揶揄杰克逊政府时期的人事任命乱象的一句名言:“赃物属于胜利者”(To the victor belong the spoils)。

       “政党分赃制”最早产生在欧洲,是在西方进入党派政治后,继“君主赡徇制”之后产生的政府职位分配制度。简言之:某党成功上台,其党魁就要用政府职位来酬答在竞选过程中出钱出力的金主爸爸和汗马功臣。

        这一制度在欧洲表现得比较隐晦,但移植到米国后,不仅得以发扬光大,而且历史悠久,是米国元勋们自立国起就确立的祖制。譬如亚当斯和杰弗逊争夺大位,亚当斯失败。亚当斯心一横,于在任最后一夜,连夜任命了大量联邦党人法官。搞出了米国历史上著名的“星夜任命”事件,并由此引出了“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这一重要案件,在米国宪政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马伯里就是亚当斯星夜任命的法官之一,这案子有意思,感兴趣的老哥可以研究一下)

500

500

500

       但整体来看,米国前六任大统领都是带嘤系统培养出来的,贵族精英那套礼数逼格表面上还很看重,因此基本上还没有把“政党分赃制”明晃晃搬上台面。虽然各自都有需要照顾的利益,但还是尽量维持平衡,没有弄得太难看。真正把“政党分赃制”直接全面公开,喊价拍卖的是第七任大统领安德鲁·杰克逊。

       杰克逊出身平民,军旅出身,没有那些虚文假醋的面子顾忌,1829年就任总统后立即实行“公职轮换制”,将大量追随者和支持者安插进入政府部门,打破了美国东海岸OLD MONEY们对政府职位的垄断,米国由早期“绅士政府”时代进入了“大众政府”时代。自此“政党分赃制”作为政治传统在米国大行其道,甚至由于分赃不均,还间接、直接玩死了两名大统领。

500

500

       1841年,新当选的大统领哈里森,由于过于兴奋,穿着单薄的他站在寒风冷雨中发表了两个小时的就职演说,结果得了重感冒(所以说当领导的开会时少说废话、P话、罗圈话,言简意赅最重要)。本来好好休息也能恢复,但随后哈里森为了应付众多上门来求职的党徒,从早到晚接见和安排,导致劳累过度,由感冒发展为肺炎。上任一个月就一命呜呼,成为米国历史上在任时间最短的大统领。  

500

       1881年,米国新当选的第20任大统领加菲尔德一上任就发现求职者“如盘旋在受伤野牛上方的秃鹰一样等着他。”刚刚上任4个月,就被一名求官不成而怀恨在心的芝加哥律师查尔斯·吉托刺杀身亡(这名律师倒也不是无功求禄,他给加菲尔德起草了重要的竞选讲稿,但加菲尔德上任后没有满足他的心愿,于是翻脸无情,枪火相向。你猜这名律师想要的职位是什么?)。  加菲尔德毕竟比哈里森多了3个月在任时间,所以没有垫底。

500

500

       大统领都被玩死两个之后,米国人自己也发现“政党分赃”这个制度非改不可。首先名声确实太难听,其次副作用实在太大,必须要有新的文官任命制度。于是1883年出台的《彭德尔顿法》,才算建立了米国现代公务员、文官选拔制度,表面上废除了政党分肥制。(《彭德尔顿法》基本内容:对文官的录用实行公开考试竞争的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

500

       但政党分肥制真的在米国消失了吗?并没有,在米国制度之下怎么可能消失嘛。一个简单逻辑:政客竞选就得花钱——花钱就得找金主——金主不会白花钱,必有代价——政客上台就必须向金主投桃报李——只有得了好处,金主今后才会继续捐钱——这个游戏才能玩得下去。

       随着米国大统领选举越来越成为一个烧钱游戏,政客背后金主的地位当然也越来越重要了。2020年米国大统领大选的总花费接近140亿刀,是2016年大选支出的两倍多;而刚刚结束的2024大选,估计花费了159亿刀,又创新高。这些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化缘化来的,大施主一砸几千万刀,小施主也得几十万刀起。大统领上台了,不把这些众筹的大小施主们应酬到位显然是不行的。那拿什么应酬呢?大统领手上无非两样东西:法律政策和行政职位。

       大金主们才不需要行政职位,人家要的是法律和政策,要的是政治影响力,区区官职人家看不上眼。譬如老马出大钱花大力为川总当选立下汗马功劳。即使川总甚至为他专设一个部,但他是为了那个狗狗部长才支持川总么?当然不是,他要的是借助米国大统领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按他的观念改变米国的机会和力量。这才是大金主们看重的东西,吕不韦当初也是这么琢磨的。

500

       但小金主们就完全可以拿职位打发,毕竟明码标价,一分钱一分货嘛,几十万刀只能买个行政官儿。行市就是这个行市,等价交换,价高者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哈耶克的大手无所不在嘛。所以米国明面儿上不搞政党分赃了,但实际上换了个名字叫“政治任命”。

       有统计表明,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的“政治任命”比例分别为38%、27%、38%、31%、27%、30%和37%。据美国外交服务协会统计,奥巴马第一任期对驻外大使“政治任命”的比例为37%,而奥巴马第二任期时,这一比例已高达57%。

       可见随着米国大统领选举烧钱过度,大统领需要应酬的人也更多了。还是杜大亨说得好,人生三碗面最难吃——体面、场面、情面,哪怕米国大统领也不能免俗啊。

       一般来说,用来酬答小金主的最好职位就是驻外大使。因为联邦职能部门都有具体职责,要行使权能,要管事做事,不是出钱多少的问题,不好随便拿来做人情。于是米国驻外大使的岗位就是最好安排。反正这些岗位又不在米国国内,除了一些重要国家之外,很多国家基本上也不会有多大事情,大使既不担责任也不担风险。大统领的人情也做了,政治影响也最小。现在一个米国驻外大使的职位要多少钱呢?

       也不太贵,50万刀。譬如:米国现任驻肯尼亚大使,惠普前CEO梅格·惠特曼就是给稀宗捐了50万,然后获得了大使职位。

500

       回到新闻,川总要竞选大统领,亲家怎么着都得出钱支持吧,这可以看作人情。但要从规则来看,亲家出钱也不是给川总本人花,而是为国家选举中自己所支持的党派候选人捐资,那就不是私情而是公事。如此则川总拿公职酬答亲家既不违法,更是米国政治惯例,于情于理于传统都在米国国情之内。米式人情,米式裙带,米式门阀,米式旋转门嘛,不意外不意外。

       最可笑多少年来公知和高华吵吵米国不讲关系人情云云,那特么是因为你一连米国主流社会都混不进的边缘人,跟米国上流社会距离十万八千里,你有什么关系可讲,你有什么人情可谈?你没有,你没见过,就代表米国不存在这事儿了?切!

       对了,还记得之前说的那个刺杀加菲尔德的律师吧?他当年想要的职位是什么呢?米国驻巴黎领事,跟川总亲家倒是一个去处。巴黎果然是西方人心里的胜地,昂撒古语有云“上有伊甸,下有巴黎”,都想去塞纳河边花差花差,这点心思一百多年没变过呢,哈哈哈。

站务

全部专栏